专栏名称: 慧田哲学
小众品位,大家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有人问Deepseek,如果一生只能读20本书…… ·  9 小时前  
慧田哲学  ·  批判性思维永远是少数人的武器 ·  昨天  
哲学园  ·  自然法对美国国际法的影响 ·  2 天前  
慧田哲学  ·  北大国发院教授:民贫国必衰,民富国才强 ·  2 天前  
哲学王  ·  中华文化最让我伤心的地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慧田哲学

华人诺奖得主的一声痛哭

慧田哲学  · 公众号  · 哲学  · 2025-02-09 22:03

正文

图片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崔琦于1939年出生在河南平顶山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

母亲王双贤,是一个大户之家的女子, 当时的王家有着数百亩良田, 而父亲崔长生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地养家。

虽说王双贤大字不识几个,但做起事来非常有条理,为人亦是十分和善,是当地有名的贤妻良母。而崔琦是家里的老幺,在他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因此1939年出生的崔琦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即便如此,母亲也从不娇惯着儿子,她深知,人必须要能吃苦、爱劳动才可以,不然就会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因此对崔琦的要求极其严格,崔家的家规严在当地也是出了名的。懂事的崔琦也从来不在外面玩耍,放学回家不是帮父母做家务就是复习功课。

1949年小学毕业后,由于方圆几十里没有中学,崔琦不得不辍学在家务农。后来由于机缘巧合, 崔琦还去小学当了代课老师。崔琦讲起课来通俗易懂,非常有意思,大家都喜欢跟着他学习。

1951年, 为了儿子的长远发展,母亲再三考虑之后决定让崔琦去投靠前两年去香港的姐姐,去香港继续读书。 临行的前几天,崔母一针一线地为崔琦赶做了一件黑棉袄、一条蓝棉裤、两身内衣和几双鞋袜。他母亲就把家里仅有的面粉做了几个馒头,给他带上,然后叮嘱他说:“你要出去好好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有前途。” 当年 崔琦才12岁,从此一别,谁也没料到,那却成了与父母的永别。

这年秋天,崔琦进入香港培正中学读书,因为语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艰难等诸多原因,崔琦强烈思念在家乡的母亲,两次写信给母亲要求回老家。

母亲收到信后,通过别人告诉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读书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安慰。崔琦刻苦攻读,靠全额奖学金完成中学学业。
1957年夏天,崔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在第二年赴美深造,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

那时的他是全校唯一一名华裔学生,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慌张与不自信,性格沉稳的他为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更加努力地练习英语口语,认真学习。

在学习中,崔琦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总是最刻苦的那一位,并且不断扩充自己的学习领域,因此他的物理、生物、化学、中英文等学科的成绩也非常好。为了进一步深造,在毕业后就立刻选择前往芝加哥大学作为自己下一个人生转折点。

要说越努力越幸运,在芝加哥大学的崔琦也非常荣幸 成为了史达克教授的徒弟。

这也为他后来的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崔琦去香港后不久,国内赶上大饥荒,父亲饿死,几年后母亲背负“里通 外国”的罪名抑郁而死。

母亲去世时,崔琦的姐姐欲借一把铁锹埋葬母亲,磕头下跪求遍全村却无一人肯借。姐姐崔颖 合葬完父母,因 过分悲伤, 积劳成疾,不久也离开了人间。

1998年崔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当地政府建起了崔琦故居,并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深入去关注,就像是要对历史的审视。崔琦的经历是个悲剧,他如今面对自己的成就,看得淡泊,他更愿意看到这个世界和平美满。也许是他看透了生命,他的成就父母无法见证,“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剧痛伴随他一生。

图片

诺奖得主,成为河南宝丰的荣耀。 2008年,崔琦荣归祖国,与中科院开展学术交流,宝丰县领导曾先后两次赴京,与来访的崔琦教授面谈,希望他回家乡看看。崔琦一直推脱。

“他虽然没有详细说,但我感觉他之所以不回去,主要因为那里是伤心地。他对外的说法是:父母永远在我的心中,回不回去不重要,不在于形式。”崔琦的外甥说。

我们理解,面对故乡,他有太多太多痛苦的记忆,他不是不想回家,他是没做好准备,不敢撕开心里的伤疤呀!

其实,不用多说,我们也明白。崔琦没有恨,他不想去追究太多苦难的记忆,他反而乐意为祖国奉献,他成了中科院的院士,他资助家乡建设希望小学,他一直尽心尽力做出自己的奉献!
图片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崔琦教授(左一)挥手问候师生们。

阔别63年后,2014年4月22日,75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教授携夫人琳达女士,二女儿朱迪思·崔,女婿彼得·达尔,外孙女斯黛拉、阿格尼丝终于回到宝丰老家,踏上了魂牵梦萦的故土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思念入骨髓,近乡情更怯。

范庄村里花似锦
半是当年识崔翁
痛惜亲人终作土
人生如梦太匆匆

图片
这位古稀老人在这一刻热泪盈眶,转身抱着自己熟悉的亲人嚎啕大哭。这个闻名中外的老人在这一刻哭得像个孩子一般,在场的人无一不为此感到动容而泣下。

当崔琦看到母亲生前最后一张照片时,他久久站立,捧着母亲的照片用手一遍遍摩挲。他仔细端详着照片,似乎要把母亲的笑容铭刻进脑海中。当记者告诉崔琦,照片背后是他大姐崔颖留下的字迹。崔琦轻轻地说了声“姐姐”,半天无言。

记者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崔琦含着泪一直没有回答,他只是轻轻地摇了摇手,然后细心地把照片收藏到自己上衣的口袋里。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段杨澜在普林斯顿大学采访崔琦的对话——

杨澜问崔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外出读书还是留在农村家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