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批判性思考的概念、目的、方法和敌人。批判性思考是对思考的再思考,旨在提升思考质量,让思考更加系统完整,将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文章还提到了批判性思考的关键要素包括论题、论证和结论,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寻找和明确论题,理解和评估论证,以及注意避免偷换结论。此外,文章还指出了批判性思考的敌人,包括知识面、思维方式和非理性因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批判性思考的概念和目的
批判性思考是对思考的再思考,旨在提升思考质量,并不仅仅是判断观点正确与否,而是在意思考过程的质量和优劣。
关键观点2: 批判性思考的方法
批判性思考需要关注论题、论证和结论。论题是引发思考的问题或分歧;论证是从论题走向结论的验证过程;结论是希望他人接受的观点或想法。寻找和明确论题,理解和评估论证,注意避免偷换结论。
关键观点3: 批判性思考的敌人
批判性思考的敌人包括知识面、思维方式和非理性因素。知识面局限让我们面对新问题无所适从;思维方式的影响让我们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非理性因素则会导致我们陷入盲目,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正文
每当提到批判性思考,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都会觉得“批判”属于贬义词。
事实上,
根据英国学者理查德·保罗的定义,
批判性思考指的是
对“思考的再思考”。
也就是说,批判性思考“批判”的是每一个观点或结论背后的思考过程,即相应结论是否是通过缜密、系统的思考得出来的。
批判性思考本身不是去判定你的观点、想法正确与否,它在乎的是你的思考过程是否缜密,你的思考过程的质量优劣。它最常见且重要的用途有两个:
第一,捍卫自己的信念;
第二,对自己最初的信念加以评估和修正。
当然,批判性思考也并非全能。一旦结论或观点是围绕感受、猜想、推测,批判性思考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因为在上述的场景之中,结论或者观点涉及的是个人偏好和主观感受,或是直觉,没有明确的思考过程。
比如,张三说:“我觉得我读过最好的书,就是《小时代》。”这完全属于个人偏好,我们就不能对张三的这个观点进行批判。
再比如,1904年,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提出了一个拓扑学的猜想:任何一个单连通的,闭的三维流形一定同胚于一个三维的球面。后来,这个猜想被推广至三维以上空间,被称为“高维庞加莱猜想”。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
而在佩雷尔曼没有解决之前,这就是个猜想,也就是说它可能是对的,我们不能去批判。但通过严谨的论证过程,成为“定理”之后,我们便可以进行“批判”。
理查德·保罗还对批判性思考做了区分——
弱势批判性思考
和
强势批判性思考
。
弱势批判是为了“怼翻”所有反对自己的人,坚决抵制和驳倒那些不同的观点和论证,将反对者驳得哑口无言、乖乖认输,以此作为批判性思考的最终目标。
至于自己的观点是否接近真理和美德,不重要,也就毁掉了批判性思考隐含的人性化和进步性的特征。
相反,
强势批判性思考要求我们对所有的主张都提出批判性的问题,不仅“怼天、怼地、怼空气”,还要和自己的观点“抬杠”。
▌如何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是为了提升思考质量,让思考变得更加系统完整,将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思考过程的三大要素——论题,论证,结论。
◎论题,即引发你思考的问题或者分歧;
常见的论题有两种:事实判断和价值主张。
事实判断:是对一个客观现象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进行描述,关心的是“是什么”;
价值主张:是对思想和行为的好坏、对错,甚至是伦理责任等的评判,关心的是“应该是什么”。
之所以先要找论题,就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提及论题,而是直接给出结论或观点,我们可能都不会反思一下,就轻易地听取意见或者表达观点。比如,某位大佬认为“996是一种福报”,这就是一个结论。
但回到背后的论题,我们应该探讨的是“996对企业和员工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任何观点,我们一定要回到论题,找到论题本身是在探讨什么,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主张,或者两者都有。
然后,再去看对方的结论有没有跑偏,是不是在回答他自己或我们提出的论题。
通过寻找、明确主题,能够帮我们培养专注力,不会被表象迷惑,直击本质。
◎
结论,即你希望他人接受的观点或想法;也即“你的观点是什么”。
首先,结论的成立,往往和论证无法分离。
如果没有任何论证过程,就轻易地给出一个观点或者想法,我们就只能说这是一个“孤立”判断,是无法被大众所接受的。
比如说,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或者学校会彼此“争论”(argument):谁的爸爸更厉害。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争论很“好笑”,因为他们的论证过程很单纯。
A:我爸爸比你爸爸厉害。B:我爸爸比你爸爸更厉害。A:我爸爸比你爸爸厉害100倍。B:我爸爸比你爸爸厉害1000倍。
如此反复,但是孩子的观点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几乎没有论证或事实、数据支撑。也就是说,
没有论证,一切结论都是纸糊的老虎,一戳就破。
其次,要注意是否存在偷换结论。
比如,恋爱中的人会对对方说:“我每天为你做这做那,我那么辛苦,你惭愧吗?”
但是,上述例子就犯了偷换结论的错误:不管其中一方列出了多少事实,只能说明自己付出了很多,但不代表对方付出得少。而且感情之中的付出,也可能不完全是“物理事实上”的付出。
永远要记住,结论是终点。
◎
论证,就是从论题走向结论的验证过程。
完整的思考需要结合这三者,保持一致,缺一不可。
而论证最为复杂,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论证包含着利用一系列前提推出相应的结论。
所以,
论证涉及到两部分内容:一是前提,二是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
所以,
论证过程的合理性在于:一是前提的有效性,二是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的有效性。
前提有时候很好找,比如“依据”“参照”“由于”等提示词都是在告诉我们,前提是什么。当然,最典型的还是三段论(演绎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首先,对于前提的有效性,最常见的几点判断方式如下:
信息来源可靠性如何?是否与个人经验冲突?是否与背景知识冲突?
比如,水浒传里的故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站上有一位UP主通过近似计算得出,如果鲁智深真的做得到,那么他单手可以输出27万牛顿的力,可以举起2只大象。也就是说“如果典韦可以逐虎过涧,那么,鲁智深肯定能逐霸王龙过涧”。
虽然是小说演绎,但毕竟不是科幻小说,真实世界应该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的,这就违背了背景常识。
再者,
对于论证的有效性,有两方面考量:
其一,是推理手法与结论确定程度是不是匹配;
其二,是推理过程有没有发生跳跃。
最后,还有一个小点要注意,如果彼此都认可事实,然后再去试图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解释,不是论证。解释和论证很容易被混淆,因为论证要基于暂未认同。
当然,哪怕掌握了批判性思考的方法,我们依然会受到某些不可控因素的局限,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知识面、思维方式、非理性因素。
第一,知识面。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加深,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领域。知识面的局限往往会让我们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
你不懂经济学,你就不知道为什么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你不懂量子物理,就不明白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
当下,知识面局限主要表现为两种:时代和格局。
时代方面,比如当今90后、00后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代,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父母喜欢囤东西,家里很多旧的物品,哪怕不用,都舍不得丢掉。
这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父母,甚至更老的长辈,经历了20世纪早期的物质匮乏。所以,如果跳出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再去思考父母爱囤旧物品的习惯,往往就不会觉得他们“不可理喻”了。
也就是说,很多事情,如果我们只是用当下的知识和信息去做判断,而没有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去看待,很多结论都是一叶障目。
再者,
格局局限在当下也很明显,很多人根本看不到世界的其他维度,个人边界太小。
比如,有个段子这么说:一个乞丐说自己如果成了皇帝,讨饭都用金碗。还有,网络爽文写道:“霸道总裁给公交卡充值500万。”其实乞丐和网络写手都只是在同一个维度层面,最可怕的就是刘慈欣在《三体》所说的“降维打击”。
同时,格局往往很难培养,不像知识,通过看书读报就能获取的,往往需要经历不同格局的事件,才会让一个人真正破除格局的限制,获得另一个格局的认知。对此,批判性思考能做的就是让你认识到你缺乏那种格局,及时弥补。
第二,思维方式。
当下流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海绵式思维”——类似于海绵被放到水中,充分吸收水分。海绵式思维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两个优点:
第一,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我们吸收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利于增进我们对万事万物的了解,而这些知识将来可能会为你展开更复杂的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海绵式思维”本质上是在做信息收集、整理的工作,这意味着不需要我们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
然而,
它的缺点显而易见:只是单纯地吸收知识和信息,而不加以评判。
比如,信息的效度和信度如何?观点究竟是业内共识,还是一家之言?支持观点背后的数据获取渠道或者真实性又如何?如此,就会出现泥沙俱下,导致一个人出现“所见(知)即真理”的想法。
如查理·芒格所言:对拿锤子的人来说,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愚蠢的。
相反,面对各种信息和知识,我们需要的是掌握主动权,需要更“精准”的思维方式,这时,我们就需要“淘金式思维”。
淘金式思维就像披沙拣金一样,在信息的获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追问与反思,通过甄别,筛选出相对真实、可信的信息,之后,再细致论证,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以读书为例,海绵式思维的读者通常逐字逐句地细读,尽量记住自己所读的内容,会记住作者的论证过程,但并不对它作评估。而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以找出最佳的决策或信念。
此外,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固定型思维”——聪明才智是天生的,无法通过后天培养。也对我们的思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经常“悲伤逆流成河”,久而久之便会放弃思考,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忽视所有负面评价,逃避挑战。
相反,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敢于挑战,不断质疑,进而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