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慧田哲学
小众品位,大家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Lex Fridman 五小时聊 ... ·  昨天  
哲学王  ·  陈嘉映:施指与符号 ·  2 天前  
慧田哲学  ·  三千年文明,为何培育不出一株自由之花 ·  3 天前  
慧田哲学  ·  人为什么会恐惧自由? ·  3 天前  
哲学王  ·  有了权力后,就懒得再装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慧田哲学

大学里的男生为什么越来越少?

慧田哲学  · 公众号  · 哲学  · 2025-02-12 13:2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关注中国大学教育中性别比例失衡的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可能对未来20年大学生就业和婚恋市场产生的影响。文章指出,大学校园中女性数量超过男性,且这一趋势在近年来愈发明显。文章还分析了女性比例上升的原因,包括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女生在学习上的努力和奋斗,以及社会观念进步等因素。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后果,如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下降,择偶标准的改变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大学教育中出现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女性学生数量超过男性。

近年来,中国大学校园中女性数量明显增加,部分地区女性招生人数甚至超过男性。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大学生就业和婚恋市场的关注。

关键观点2: 大学教育中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包括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女生在学习上的努力和奋斗,以及社会观念进步等。

中国的高考制度为女生提供了公平的教育机会,使得更多女生能够进入大学。同时,女生的努力和奋斗也促进了她们在高等教育中的成功。此外,社会观念的进步也为女性求学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关键观点3: 大学教育中性别比例失衡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包括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下降,择偶标准的改变等。

大量高学历女性的涌现可能在未来20年内深刻改变中国适龄男女的家庭、婚恋关系。结婚率和生育率可能难以快速好转,择偶标准也将发生巨大改变。此外,高学历男性与低学历女性的供需关系也将发生变化。


正文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999 有惊喜


一个重要信号出现了,可能深刻影响中国未来20年的大学生就业、婚恋市场格局。那就是——

大学里的性别比,正在失衡的路上蒙眼狂奔。

很多人还没注意到,多年前高等教育阶段“男多女少”的格局,已经悄悄出现了“惊天大逆转”。

2022年,全国本科招生人数468万,其中,女性占了295万,男性只有173万。这意味着, 每100位女生拿到本科录取通知书,对应的只有58名男生。比例逼近惊人的2:1。

然而,这一年龄的男女比例,在出生时明明是“男多女少”,男女性别比高达121.18!

在一步步迈向高等学府的道路上,成千上万的男孩们被接连“淘汰”、分流,女孩们则一路杀出包围圈。当幼儿园出现“男男男女女男”的一幕,高校却诡异呈现“女女女男男女”的局面。难怪有人感慨,“一路升学的过程,就是男同学越来越少的过程”。

这是怎么回事?中国大学里,男生为什么越来越少?

随着高等教育女性群体的激增,一场巨大的连锁反应开始了,影响或许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如果我们细看2022年的本科招生数据,还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残酷真相。比起全国性别比的失衡,部分省份更是让人惊掉了下巴。

大学校园,正在被女生全面“攻占”:

云南招本科生12万名,其中10万女性,2万男性;
广西招本科生14万名,女性10万,男性4万;
内蒙古招本科生6万人,女性4.6万,1.8万男性;
还有河南、山东、重庆、贵州……这几个出了名的高考大省,本科招生性别比都低于50。


放眼全国,唯一一个最逼近本科招生性别比1:1的地区,是北京。上海、江苏、天津、黑龙江、西藏也相对均衡,其他省份,全部“沦陷”。

有教授惊呼,大学正在进入“雌化时代”。


为什么会这样?

我还原了2004年出生的这一代人,在通往高等教育之路上的升学轨迹,可以看到一个惊人的事实:

伴随着学历的不断提升,女性占比也快速上升,直到出现“大逆转”,全国各地没有一个例外。

从全国平均值来看,其演变是这样的:

小学阶段,100名女生,对应周围有116.1名男生;
初中阶段,100名女生,对应周围115.5名男生;
高中阶段,100名女生,对应周围只有97.2名男生;
大专校园里,100名女生,对应周围只剩下90.8名男生;
本科校园里,100名女生,对应周围就只剩下58.7名男生了……

中考和高考,成了“筛掉”男生的两把大漏勺:一旦离开了义务教育阶段,男生数量就急剧下降。

如果还有家长津津乐道“男孩开窍晚,高中开始逆袭”的故事,那么在这一残酷的数据面前,将直接粉碎信仰。

事实上,无数初中小男孩甚至还没来得及“发力”,就跌倒在起跑线上,被分流至职中,无缘高中。

今时今日,生女孩比起生男孩,其成为本科生的概率,起码大了一倍。

这在海南、广东、江西等部分区域有“重男轻女”传统大省,则更为突出。

例如江西,2004年出生的这一代人,初中在校生男女比还是127,男生比女生多出27%,但到本科招生,女生就比男生多将近四成。

硬生生从无数男生的包围圈中,一路“杀”进高等学府,海南、广东、江西的女孩子,堪称全国最励志的女生。



为什么女生们在读书这条路上,能够一路逆袭?是女生更聪明,还是男生不爱读书?

答案,可能都不是。

首先,不得不说中国的高考制度依然是最公平的,它让很多站在“重男轻女”起跑线上的女孩们,有了逆天改命的机会。

从中国的新生儿性别比来看,“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仍然发挥重大影响。

男女性别比从1982年开始反常上升,脱离正常范围(103-107),在2004年达到最有记录以来最高的121.2,随后缓慢下降。


男孩出生数比女孩多出20%左右,这样的格局后来还持续了差不多10年。

只不过,女生们硬生生地“考”出了一个属于女性的高等教育时代。

过去20年里,本科阶段的女性比例,每年都在以1-3个百分点的速度,逐渐抬升。
2002年到2022年间,本科女生数量从66.9万大涨至294万,增长348%;而男生数量则从91.8万涨至176万,涨幅仅仅为88%。

从2010年开始,本科女生的招生人数就开始甩开男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走向。

2022年,本科阶段招生数女性占比达到历史最高的63%。

这,绝对是无数女孩子们,用奋斗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成果,数据背后是无数个晨钟暮鼓、十年寒窗。

为此,她们还惹上争议,背上了莫须有的“污名”。

有专家就说过,“高校女多男少,归根到底是因为选拔人才标准的‘尺’坏了。女生更容易在考试中胜出,这与考试评价体系强调标准答案密切相关。”


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放眼全球,在不同的考试制度环境下,有很多国家都是高等教育阶段女性更多,比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

但是,也有很多国家男女入学率基本相当,比如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65.53:63.65),南亚大国印度(27.11:30.22),欧洲的制造业骄子德国(72.76:74.34)。

甚至,就在我们一衣带水的韩国,男性毛入学率远远高于女性(107.87:88.16)。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注:毛入学率是指某级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不考虑年龄)与符合官方为该级教育所规定年龄段的总人口之比。

可见,男女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入学表现,并不是简单地由性别决定的,更多取决于社会发展阶段和制度安排。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女性面临的性别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提升诉求,无疑相当显著。

美国经济史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 Claudia Goldin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 几乎在每个国家,一旦让男女平等使用教育资源,几十年后,女性就会表现得更好。”

在这背后,有着不难理解的现实原因——

一来,为了弥补就业时的gender gap(性别差距),女性不得不努力将学历“卷”上去,才能拿到跟男性一样的薪资。

比如,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女性的平均月薪为8689元,与男性的9942元相差1253元,比男性薪资低12%,比三年前提升了11个百分点。

BOSS直聘研究院则指出,教育是唯一能够缩小性别薪酬差异的特征因素。

同时,相比于男性的诸多后路,女性天然在财产继承上更弱势,希望通过学历跃升以留在大城市,逃离逼仄的小城市——在那里,留给大部分女性的只有少得可怜的工作岗位,以及种种来自熟人社会的眼光。

眼下,在女生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乡愁是属于男人的奥德赛,逃离是刻进女性身体里的史诗。”


“把书读烂”四个大字,也因此成了不少女生刻在案头的座右铭。
二来,城镇化率的提高、义务教育的强制推广,也推动了社会观念进步,让女性求学奋斗的难度降低。

当然,高校扩招的文科占比较多;现代服务业越发发达,得以容纳更多的高学历女性就业群体;叫停男女考生分数差异化政策的推出……

女性逐渐获得越来越公平的竞争条件,这都是助推她们学历跃升的外部环境。



不过,大量高学历女性的涌现,很可能在未来的20年内,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大变局,深刻改变中国上亿适龄男女的家庭、婚恋关系。

第一个大的影响,是结婚率、生育率很难快速好转。

天弘基金研究员肖志刚算过一笔账, 2011-2022年间的本科女生数是2821万,男生累计数是2089万,女生比男生多了732万。 这七百万高学历女性,已经构成今时今日单身女性的基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