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在繁星浩瀚的百老汇经典剧目中,暗黑系音乐剧《芝加哥》无疑是最性感、最特别的那一个。它既没有华丽的舞美搭建,也没有博人眼球的酷炫灯光,甚至就连两位女主演的妆造都是以直奔主题的红唇、黑丝、高跟鞋为主。如此极简的视觉风格,却能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不断反转剧情,引领观众重返美国纸醉金迷的1920年代,在极致享受的爵士盛宴中审视这场荒诞闹剧,感受人性中的欲望与罪恶,体会娱乐至死的时代氛围和扭曲复杂的社会群像。
《芝加哥》改编自20年代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讲述了两位女舞蹈演员罗克西·哈特(Roxie Hart)和维尔玛·凯利(Velma Kelly)因谋杀指控入狱后,在能颠倒黑白的律师比利·弗林(Billy Flynn)的安排下,成功逃脱刑罚并成为时代红人的荒诞故事。
音乐剧《芝加哥》的舞台设计是剧目的最大亮点之一:虽简约,却不简单。虽然整个舞台看上去就是两架梯子,几把椅子,再加一个供乐队演奏的方形小舞台,从空间上看十分局促,甚至不少观众以为是剧场的舞台太小装不下造成的。但实际上这便是舞台设计的绝妙之处,《芝加哥》的舞台其实纵向空间很大,乐队的台阶将舞台一分为二,剧情可以在大舞台和乐队舞台上同时发生。
道具椅子和梯子多重使用将舞台变换为监狱、法庭、绞刑架等多种场景,极度考验演员的舞蹈和表演功底,而且这种极简的舞台设计除了能够最大程度的展示戏剧特征,还能弱化数次转场带来的情绪断档,让故事在推进的过程中更加丝滑流畅。大面积的黑色笼罩在舞台之上,像极了主角始终被困在她的欲望与贪婪中无法自拔。当切换场景仅需演员拉着椅子穿堂而过时,无需观众出戏再入戏,新的剧情所见即所得。
舞台颜色的运用也是这部音乐剧舞美设计的巧思之一,黑色是这部剧的主打色调,从演员到乐队成员的服装,再到椅子、梯子等道具,一律是纯黑色调,与全剧黑暗、性感、简约、冷血的基调相应和。
《芝加哥》的灯光设计的特点之一是戏剧性地使用对比,在开场舞曲 “All That Jazz ”则需要大胆、活力四射的灯光,以配合这首歌曲活泼的舞蹈和充满活力的能量,大面积的红色、橙色和黄色充满整个舞台,营造出拥挤不堪、烟雾缭绕的夜总会沉浸感。
而与夜总会的爵士乐不同,《芝加哥》中的法庭场景需要更鲜明、更戏剧化的灯光设计方式,如用高对比度的灯光(如刺眼的聚光灯)来孤立人物,突出他们的个人戏剧性、强调他们道德上的模糊性,引起人们对欺骗和腐败的注意。在《透明先生》中,艾莫斯这个角色给人一种没有存在感的渺小感,这里的灯光通常都是极简的,柔和的聚光灯聚焦在艾莫斯身上,而舞台的其他部分则处于阴影之中,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感觉,突出了歌曲的情感深度。
同时,《芝加哥》中的服装通常是带亮片或闪亮的,灯光的设计也突出这些反光表面,使服装闪闪发光、动感十足,与充满活力的舞蹈相映成趣。
这些不显山不露水的设计恰恰体现了设计师的巧妙构思。而“Less is more”极简风的舞美设计,也让《芝加哥》在佳作济济的百老汇音乐剧中,有了一张辨识度十足的脸。
作为一部经典的爵士风音乐剧,《芝加哥》的群舞戏份非常多。为了将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观众,果断摒弃了百老汇最常见的华丽风格,不只去掉了浮夸繁杂的舞台布景,还勇于突破空间限制,开创了将乐队直接搬上舞台的先河,这不仅致敬了20世纪初期芝加哥夜总会的真实现场,还为乐队与演员间的小互动提供了可能。灯光将乐队和演员隔开,从观众的视角欣赏台上的“法庭审判”,乐手既是音乐制造者,又是整部作品中永不缺席的陪审团群演。戏剧冲突在聚光灯下被无限放大,不需要奢华的背景,观众便已感同身受。
这场荒诞的闹剧虽然发生在遥远的1920年,但戏中所披露出的社会现象在当下这个时代依然存在。当爵士乐队置身于舞台之上与观众面对面时,观众欣赏着乐手,乐手也在注视着观众。这一巧妙的设置将演出的观赏性直接拉满,张力十足的唱跳表演与热烈浪漫的爵士乐融为一体,台上的喧嚣与台下的唏嘘交相呼应。观众欣赏音乐剧的同时,不自觉的也成为了法庭中的一员,参与了这场充满黑色幽默的世纪审判。
可以说,是《芝加哥》的问世将极致性感的红黑美学推向了舞台艺术的巅峰。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音乐剧,《芝加哥》以其轻松讽刺的黑色幽默、张力十足的戏剧表演、极简高级的舞台设计、勇于创新的空间呈现,搭配朗朗上口的爵士乐曲,共同成就了这部音乐剧史上最性感、最特别的经典佳作。
当荒诞讽刺的真实案件被戏剧披上华丽的外衣,搬到万众瞩目的舞台之上名利双收时,这件事本身就很“芝加哥”。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张丽佳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