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关于“原则vs细节” ·  22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9个迹象,表明你有未愈合的创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婚姻,是女人的精准报应?”:你会嫁给谁,其实早就“命中注定”了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23 10:55

正文

大年初二,朋友颜雪在微信上跟我吐槽,说她在婆家待不下去了,需要光速回来和我见个面。

我以为她们之间爆发了什么大的矛盾,然而并不是,她只是被婆婆的一句话刺激到了。

过年期间,她在厨房和婆婆聊天,自然而然聊到家里的琐事:

细数青春期的女儿有多难搞;

抱怨老公有多木讷、疏离,对家庭生活参与度不高,动不动消失几个小时联系不到人;

家里永远是她一个人忙里忙外,操不完的心。

本以为同为女人,婆婆多少能站在同一立场共情几句,谁知老人家听完,不紧不慢回她一句:

“孩子是你亲生的,丈夫是你亲选的,你说怎么办?”

顿时她觉得脑门被弹了一下,有股短暂的羞耻上头,闭嘴闪人。

颜雪有点委屈: “确实,自己挑的人,能怪谁?”

我想了想回复她:你这辈子会嫁给什么样人,不是你自己挑的,而是潜意识的需要。

这份“需要”是一种无意识的发生:

你的心灵深处想要通过亲密关系的结合,把自己无法触碰的人格阴影交由对方来“补全”。

这种命定的吸引,你以为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其实背后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推动着你的人生。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或者需要结婚?

在意识层面上,你可能会给出很多理由,比如为了爱情、人生更圆满、找个人同舟共济、传宗接代、甚至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等等。

但在难以察觉的潜意识层面,我们寻找伴侣的大体动力来自两方面:

一是重复熟悉的过去,二是渴望修复创伤的情感。

在潜意识当中,堆积着许多早年我们和父母之间的爱恨与冲突,这些情感体验往往构成了日后亲密关系的模板;

依照这个模板,我们“成功”挑到了让自己痛苦的另一半。

C女士的择偶观是一定要找家庭责任感强的男士结婚,后来她如愿了。

刚开始朋友们还羡慕C的好命,找到细致体贴的伴侣;

但婚后慢慢发现,丈夫虽没有如C的父亲般出轨和赌博,但是对她的关注近乎于管控,最初想要的责任感成为了束缚。

高度的控制,恰恰是丈夫对亲密关系最大的不负责任。

可以说,C的婚后生活再次上演着她曾经熟悉的“不负责的父亲”戏码。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C的关系模板是基于被抛弃的恐惧所生成的,所以还是会不自觉地吸引和父亲一种类型的人,体验熟悉的“安全感”。

她试图修复创伤,却又不自觉地重复创伤。

从C的经历中能够清晰地看到:

真正主导行为选择的是潜意识,而不是意识上我们认为“对”的人。

与其说伴侣是自己挑的,不如说伴侣是我们“未知的”自己挑的。


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被与自己截然相反的人吸引, 本质上是渴望内在缺失的部分在对方身上实现完整。

例如,具有很强的分离焦虑的人,会对陪伴的需求很高,又很羡慕对方的安静和情绪稳定;

那么很大程度上TA可能找到一个疏离型的人。

我的朋友颜雪,性格外放却难掩内里的焦虑。

当年在大学校园一堆躁动的男生中间,唯独吸引她眼光就是戴着黑框眼镜、略显忧郁的现任老公。

每次和他在一起,颜雪都感觉回到了安全基地。

关系初期,双方都极力展现受欢迎的面向;

久而久之,人们本能做回自己,对彼此的理想化破灭后,真实和冲突开始显现。

婚姻头几年,颜雪的精力大多放在孩子身上,加上有婆婆帮忙,老公也偶尔搭把手,日子还算不错。

孩子逐渐大了,颜雪调整价值重心,加强学习和自我成长。

可她回头发现老公几乎没有任何变化,除了上班,在家不是摆弄他的旧吉他,就是关在房间打游戏。

很多时候,想和他讨论孩子教育问题或者职业发展问题,老公都淡淡的,给不出明确的意见。

颜雪很窝火,恋爱时的安全基地,终究变成了死水一潭,让人无望。

他们的关系状态很典型,一方对生活充满热情,不断成长;

另一方没有跟上,原本提供满足的部分,就成为了裂痕和冲突的开始。

那这种冲突,要如何化解呢?


当一个人的需求在关系中持续不被满足时,就会以各种方式攻击伴侣、破坏关系。

在多年的婚姻生活里,颜雪以间歇性沉默或指责的方式来面对老公,无数次升起离婚的念头,但出于一些现实的考虑,又只能作罢。

离不离都痛苦,该怎么办?

首先要明白,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总是习惯性的期待伴侣能做改变;

但是共同生活数年发现,对方顽固不化,自己像一座孤岛般无能为力。

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所抱有的“伴侣改变,关系才变好”的这个执念,也没有改变过。

因此才只剩下相互攻击。

我们都知道,你永远无法改变伴侣,除非他自己愿意。

唯一的破局方式,是基于深层的觉察和理解,回到自身来,看看自己的核心需求是什么,为何总是被对方的情绪牵动。

颜雪希望老公能给予她情绪上更多的关注,和她一起做重大决定;

但事与愿违,老公这块“安全基地”不愿意配合。

颜雪不知道,自己对伴侣的愤怒,其实照见了她内心深处的阴影;

这阴影里藏着对被看见、被支持的深切渴求,对关系的失望以及怨恨。

当这些部分被投射到现实的伴侣身上时,我们就会觉得对方是个不想满足我的“坏人”。

退一步说,即使颜雪的老公能够给多一点回应,很大程度上她可能还是觉得不够;

这种不满还有可能反映在其他关系中,比如总觉得孩子不够听话,同事也不够合作等等。

这一切,都因为阴影始终在作祟。

颜雪想起了母亲。母亲生完弟弟后不久,父亲就被派往异地工作,每年回来一次,有时甚至两年。

母亲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的艰辛可想而知。

最令她难忘的是,弟弟小时候得了脑炎,母亲带着她去给父亲电话,那天风很大,母亲说了什么她不记得,只是忘不掉在风中母亲那张满是泪痕和落寞的脸。

颜雪终于意识到,自己目前在关系中的困境,在心理体验上和当年父亲不在场时,母亲内在的崩溃如出一辙。

她认同并承接了母亲的情绪黑洞,以缺失者的身份在关系中不断求索、抱怨和攻击。

与其说攻击伴侣,不如说她是在替代母亲攻击缺席的父亲。

至此,轮到颜雪沉默了。

她说,一直以来她都沉浸在自己的感受当中而缺乏深度觉察;

对于老公,她只知道对方是在严苛的教育下长大,并不了解他更多的经历细节。

从当下开始,她决定先在冲突里停下来,先尝试安抚自己的内在阴影,再找一个合适的氛围,听老公聊聊他的生命故事。

看见彼此,接受差异,是自我成长和关系向好的开始。

具体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目前正在遭受亲密关系之苦,困于其中无所适从,可以尝试以下建议:

第一,不要掉入妄想改造伴侣的认知“陷阱”——

首先应该明白,出于自我保护,一个人不会轻易被另外一个人改造;

即使被强行改了,那么这个人要么失去了原有的“魂”;

要么会不经意在某个地方反抗,反而对关系不利,除非这个人的内在体验发生了深刻转化。

其次,“你改了,我就好了”是一种自我为中心的限制性思维,别人不改,你就束手无策,关系进入死局;

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自身把成长为主体的责任推给了对方。

更有效的办法是,承认自己的内在缺失,以成年人的姿态为自己做点什么,而不是一味被动等待和仰望。

第二,不要追求无条件的爱——

很多人在学习心理学以后,把自己的很多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未被无条件爱过。

虽然理论和事实上都可能是对的,但我们别忘了, 被无条件的爱是婴儿的愿望和待遇,成年人之间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并不是表浅的“我美貌你有钱”之类,而是每个人一边带着原生家庭的印记,一边要在这繁复的社会中立足,没有人能够准备好百分百的心力去满足伴侣的所有需求。

付丽娟老师说过一段精彩绝伦的话:

“无条件的爱可能有,但它是短暂的,短暂即永恒。成年人只会付出无条件的爱,不会追求无条件的爱。”

第三,摒弃“非黑即白”,涵容彼此差异——

我们经常在关系里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处理冲突却不自知。

就像颜雪,以前她总认为错在老公的不回应,老公认为她焦虑又咄咄逼人,所以不想回应,双方的这种封闭思维无限循环。

思维打不开,是因为内心的空间没有打开。

如果他们都有机会去对方的心底深处看一看,理解和接受彼此的不同,关系里就会悄然有新的东西进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