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心理解孩子》
25
春季班已经开始
招生,请关注“诚淀”公众号,可以留言咨询客服。
说到大和小,想起前段时间看《整体养育》“抓大放小”那一节,不同于语音课里列举的妈妈事事包办不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的事例,老师选择了另一个故事,摘抄如下:
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坐火车出去旅游。8岁的姐姐和妈妈坐在一起,6岁的妹妹本来和妈妈朋友的孩子坐在一起,后来坐累了,就坐到妈妈的身边想跟妈妈玩,妈妈挪了一下,不料占了姐姐半个位置。姐姐就用很不礼貌的话叫妹妹走开。妈妈听到后用眼睛瞪着姐姐说:“不可以说脏话,跟妹妹道歉。”姐姐没有道歉,妈妈坚持让她道歉。坐在对面的朋友问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妈妈说姐姐说脏话。朋友就问姐姐刚才说了什么,姐姐说自己只是说“请让一下位置好吗”。妈妈一听就怒气冲天,不能接受姐姐这样明目张胆的谎言。妈妈一直用生气的语气责骂姐姐。姐姐一直哭,但坚决不承认她说了不礼貌的话。后来两个人心情都平复下来,姐姐也道了歉。
这个故事里妈妈看到的“大”是姐姐说脏话和撒谎,而老师看到的“大”是姐姐的感受没有被关注和理解。
8岁女孩说脏话是不是原则问题呢?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但是放到火车上当下的情景里,说脏话却可以成为一时放过的小细节,足见“前提条件”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太熟悉了,一定在其他地方看到过,我猜想是讲情绪相关的地方,但是翻看《养育的选择》没有找到,最后在陈忻儿童心理的公众号找到了,文章标题是“不同的互动模式,影响事件的不同走向:谈谈育儿的复杂情景性”。
从这一个故事,老师辐射出了家庭环境、互动模式、社交、情绪、同理心等等线索,还可以一一扩展。
就像老师公众号最新文章“一虾多吃”和之前的文章“育儿要练内功”所传达的意思一样,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也就是老师一再强调的改变思维方式。
面对一件事情,当我们能看到的角度越多,我们就越能做到整体养育。
想起有天我要看一本书,到平常放那本书的位置去找时,却没有看到那本书,我先在周围看了看,确实没有看见。
于是问家里人知不知道那本书在哪,答曰就在原来的位置啊。
结果那本书确实就在原来的位置,只是被前面的一本大书挡了个严严实实。
我以为自己前后左右都看过了,但却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那一个角度。
育儿中最重要的角度是什么?陈老师在从心课的前三单元给我们展示了。
最重要的角度是整体性,看到发展的各方面,看到孩子自身的天性,看到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看到亲子间的关系,看到父母自身的有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