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国内外有不少人都拿到了索尼神机A9做测试,有传言在菜单里发现了被禁用的8K视频选项。这是真的吗?100%假的呀!现阶段,就算菜单有这个功能,处理器能够扛得住海量的数据计算,存储卡能够把它们都吞下去,传感器也吃不消呀。
要知道在4K视频拍摄的时候,传感器的发热量是巨大的,之前老狼做过测试,A7R2拍摄4K视频大概5分钟后,就会出现黄色警告,之后相机就会自动关闭,强行冷却。
虽然固件升级到
3.0版本之后,对传感器发热量的控制有所改善,但连续拍摄10分钟时候,机身发热还是很明显,尤其
开启了
Super35模式,这个发热最厉害的。
为什么相机会“发烧”?
正常情况下,相机只在实时取景、高速连拍、拍摄视频、B门曝光时发热量增大。
相机在拍照的过程中,感光元件虽然需要充电发热,但工作时间极短(拍照的曝光时间通常小于一秒,所以可以忽略不计),拍摄视频、实时取景的行为可以理解为连续拍照。
除此之外,
处理系统、存储系统、供电系统
连续工作也会发热,会影响到粘合光学透镜的粘合剂。由于单反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散热处理,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机身摸起来就会烫手。
还不理解?其实你用手机连续拍摄视频
10分钟,也会发现机身很热。屏幕真不是温度最高的,你摸摸摄像头,会有些烫手,电池所在的位置也是。
“发烧”真的会把相机烧坏?
从有视频拍摄开始起,准确说,开始有人用单反替代摄像机进行商业拍摄的时候起,就有一种说法,拍摄视频能把单反拍坏了。
可是到目前为止,老狼见过拍照拍坏的单反,还没有见过拍视频拍坏的单反,当然摔机的不算。问了几个做婚庆摄影的朋友,5D3被他们虐的惨不忍睹,可是干活还是一把好手。
不否认,感光元件本身是有寿命的,就跟灯泡能连续工作多少小时一样,单反也有这样的寿命限制,用得越多则消耗的越快,加之长时间连续工作持续发热,也会对电子元件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这个寿命很长。
相机在设计后期,就做过这样的疲劳实验。之前老狼在和佳能工程师沟通的时候,确认过这一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看过说明书。在某一页就有相机储存温度和工作温度的标注,一般工作温度在
0-40
度。让相机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除了传感器,还会直接导致机身上的塑料件、橡胶件变形,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蒙皮粘手,屏幕发烫,贴在脸上很难受。
那么厂商是怎么避免相机发烧,把自己脑子烧坏的呢?设计温度预警线,强制关机,像佳能5D3和80D,夏天能扛二十几分钟左右,索尼A6300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25分钟左右会自动停止录制视频,如果取出电
有一个事情必须澄清,关于每次只能录制
30
分钟视频的。这个限制不是来自硬件和软件的限制,而是从监管的要求,在不少国家规定超过
30
分钟录像能力,就会被划到摄像机的范围内,这也意味着更高额度税金,所以即使机器有这能力,也被刻意的限制了。不过有小伙伴非常聪明的把固件破解了。
发热真的无所谓?No
虽然因为持续工作产生的热量对于成像元件寿命的影响可以忽略,但随着温度升高,画面噪点(也有人称之为热噪点)的增加是明显可见的,而且越来越严重。噪点形成的根源主要是因为不均匀暗电流,整个传感器阵列中每个像素上的暗电流都不一致的时候,就产生了噪点。
传感器温度一旦升高,就会加重不均匀暗电流。在这方面,天文摄影是最极端的,一张深空摄影作品动辄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累计曝光时间,相机传感器根本吃不消,为了获得最纯净的画质才有了液氮冷却法,而大部分爱好者采用的是半导体冷却。
针对普通相机的改造也有很多方法,以围绕
A6300的改装最多,毕竟是4K拍摄神机,
A6300+E18105G是万元内最强的4K组合
,每拍
20分钟就要罢工一段时间,这效率怎么能成生产力工具呢!
为了帮助天文摄影设计的佳能
60Da
散热,还有爱好者在背面装上了
CPU
用的金属散热片。
必须提到的还有电池。持续在高温下使用,寿命会大打折扣,所以随身不带十几块电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婚庆视频的。
最后给普通用户几个提醒。如果有需要连续拍摄视频,不管相机有没有报警提示,夏天最好每拍
10
分钟,关机休息一下,冬天最多
20
分钟。最好能把电池取出来,这样散热效果比较好。
狼族摄影公开课
狼族公开课1~16集合籍(精品收藏帖)
狼族公开课18~30期合籍(精品收藏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