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正常人发疯指南 ·  6 小时前  
武志红  ·  你内心是什么底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  6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内驱力爆棚的孩子,身上都有这三种特质

女儿派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14 20:4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家长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通过放手让孩子自主做事、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鼓励而非打击孩子的尝试和失败,让孩子感受到自主感、能力感和关怀感,从而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孩子的学习内驱力需要家长通过爱和智慧去培养。

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的自主感,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能力感和关怀感。

关键观点2: 电视剧《欢乐家长群》中展示了如何唤醒孩子内驱力的示范。

家长需要避免逼迫孩子学习,而是让孩子主动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关键观点3: 自主感、能力感和关怀感是孩子内驱力的三大要素。

家长需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够掌控事情,有能力做好事情,并且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关键观点4: 家长需要鼓励而非打击孩子的尝试和失败。

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努力尝试,就能从失败中学到东西。

关键观点5: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意愿,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家长可以通过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正文

图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图片

图片

孩子的内驱力并非天生就有,它需要父母用爱和智慧去培养。

真正的教育,不是给机器灌输知识,而是为孩子点燃心火。

——鹿妈

图片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作者 | 张云一

来源 | 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

图片

寒假结束,孩子们都已经陆续返校,很多家长都如释重负。

我的朋友更是跟我吐槽道:
“可算是开学了,寒假再放久一点我都要折寿!太累人了!孩子小时候还好,越大越不好管,该干啥不干啥,气死个人!”
原来她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在家,是作业不想写,功课不愿做,书也不看,户外活动不去,提起打游戏倒是干劲十足,熬夜玩得飞起……整整一个寒假,别说执行父母提前安排好的计划了,连假期作业都差点没写完。
朋友长叹道:“孩子一天不看着都不行!你说人家那些不用管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她的话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部名为《欢乐家长群》的电视剧。

剧中父母的一些做法,对于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孩子一学习就走神,写作业全靠催?

想告别陪读盯梢,唤醒孩子自驱力很重要!

2月21日 上午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邀请到 知名教育大咖-赵周老师

亲授自主学习黄金法则,帮孩子找到学习掌控感

让孩子从“催着学”到“自主学”,效率翻倍

▽▽▽


图片

把“做主”的权力交给孩子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自己正想着去做一件事,如果正好旁边有人催你去做,这件事你就不想做了。
比如——
你正准备去洗碗,丈夫说“赶快去把碗洗了”,你立刻就不想洗了,可能还会吼上一句“你怎么不去洗”;
你本来打算周末赶工作进度,可周末一早接到领导催你加班的电话,你顿时就不是很想工作了;
你本来计划去学一门新技能,正好有人提醒你“一定得去学点新东西”,你想学习的念头瞬间就没那么强烈了“以后再说吧”;

……

这是因为旁人的催促,破坏了我们的“自主感”——人天生就有按自己意愿做事、不被他人控制的本能。
本来自己主动要做的事情,别人一催促,成了“被动”地去做。谁愿意被别人控制呢?
孩子们也是一样的。
剧中,由张嘉益饰演的刘向上和由陈好饰演的戴静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小女儿刘果宝,就有一段“惨痛”经历。
因为他们工作忙,戴静请自己妈妈来照顾孩子。姥姥希望果宝的行为举止“更有气质”,就擅自做主给孩子报了舞蹈班。
因为对芭蕾舞没兴趣,果宝学得既不开心,也没什么效果。
图片
姥姥看果宝跳舞跳得乱七八糟,不仅要求果宝放学回家加练,还亲自上阵帮忙压腿……
最后逼得果宝绝食抗议,因为低血糖晕倒在了舞蹈课上。
姥姥这才意识到,自己为孩子好的行为,反倒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当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忽略孩子的想法,孩子就会把所有的能量用来对抗家长:“你让我干什么,我偏不干,就算不得不干,我也不好好干!”
图片
当面对想学的跆拳道,果宝的态度跟学舞蹈时天差地别。
先是主动给爸爸端洗脚水、贴心捶背,百般讨好只为爸爸能同意送她去学跆拳道。
而后到了跆拳道班也是活力满满,练动作练得起劲,就算摔倒了也会立刻站起来继续练,不嫌苦也不喊疼,一点不像学舞蹈时那样叫苦叫累、不情不愿。
你看,这就是被迫和主动的区别。
没有了家长的强要求、硬规定,果宝重新掌握自主权,比被要求时做得更好。
孩子能长久地坚持并做好一件事,一定是因为自己主观上愿意做,而不是被外力胁迫。
被逼着做事,就算短期效果显著,长远来看,孩子也坚持不下去,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图片

让孩子感觉“我能做到”

电视剧中,果宝的奶奶是另一种长辈的代表,就是宠爱孩子到溺爱的程度。
奶奶对果宁、果宝兄妹俩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事都替他俩做。结果,果宝连手绢都不会洗,在学校受到了同学的嘲笑,“你连手绢都不会洗,真笨”。
回到家的果宝向奶奶要求:“以后洗衣服和洗手绢、擦鞋、打水这些事,您就别管我了,我自己来,要不全班都会笑话我是巨婴宝宝的。”
奶奶说:“你本来就是个宝宝嘛!”
果宝不同意奶奶的话:“可是很多事情,本来就应该自己做吧?”
奶奶却说:“等你长大了再自己做也不迟啊!”
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像果宝奶奶这样的家长,总是觉得“孩子还小”“ta不会做/做不好”“我替孩子做了更省事”,把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包办了,看似是提高了效率,可实际牺牲的是孩子做事时的“能力感”。
而孩子的内驱力,一部分就是来自于日积月累的能力感。
果宝的班里有一个“课前一分钟小故事”的活动,大部分孩子都是家长找网上现成的图片做成PPT,辅助孩子讲故事。轮到果宝的好朋友初一的时候,她想用自己的画代替PPT,却被妈妈景婷婷一口否决,理由很简单:别的小朋友都用PPT。
随后,景婷婷认为初一还小,就没让女儿参与做PPT,而是自己一个人熬夜做了五份PPT让女儿选。
被妈妈否定了想法的初一,很不高兴被迫做选择,甚至发了脾气:“我不选,我都听你的,行了吧?”
图片
而初一之所以生气,不是觉得妈妈做的PPT不好,而是因为妈妈没有尊重她的意愿,剥夺了她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景婷婷找丈夫抱怨,却被丈夫无意中的一句话点醒:自己忽略了女儿喜欢什么。
意识到自己犯的错后,景婷婷让初一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这次活动。
到了学校,初一用自己画的演示文稿,大方地站在讲台上讲述了“毛毛虫变蝴蝶”的故事,画的画更是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称赞,还上了学校的光荣榜。
景婷婷看着表现优秀的女儿,感叹道:“有的时候,不能什么都想着替孩子做,得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更要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图片
孩子越认为自己能做好一件事,做事的意愿就会越强烈,而这种意愿又会在一次次的成功实践中得到强化,才能形成“想做事——做到了——体验到了能力感——愿意做更多尝试”的正向循环。
图片

给孩子“不怕失败”的底气

果宝上五年级的哥哥果宁,在剧中是一枚妥妥的“学渣”,学习上不太行,闯祸一门儿灵。
所以当得知果宁要竞选班长时,举家震惊。
刘向上和戴静没有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选!万一呢?是吧!”
当果宁把认真准备的演讲稿念给父母听时,刘向上和戴静眼里满满的都是欣赏和骄傲,对儿子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和肯定:
“我觉得这篇文章,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真的很不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