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
Hi,欢迎来到国内最大的心理服务平台——简单心理!这里有最实用的心理学涨姿势内容,还有数百位全国顶尖的心理咨询师为你服务。应用商店搜索“简单心理”下载APP,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帮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如何与患「情绪障碍」的父母相处 ·  8 小时前  
壹心理  ·  转行成为心理咨询师,他做对了这1件事情! ·  18 小时前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课程简单介绍(2025春季班 ...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

心理咨询师如何通过叙事实践,与来访者的精神健康问题工作?

简单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12 20:58

正文


最近,我们读了一本刚刚上市不久的新书,名为《在敘事中療愈》,书中详细探讨了精神健康与疗愈的相关议题,并深入洞悉了 叙事治疗的相关内容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叙事治疗以及叙事治疗在个案治疗和个体实践中的运用,本书作者之一秦安琪老师写下了这篇文章写下了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

为什么叙事丛书系列的第二本书会选择跟读者们探索精神健康这个主题?

其中一个驱动我们的是在过去多年实践叙事的经验里,来访的主人翁越来越多是 带着有关精神健康问题的故事, 而他们的年龄 趋向年轻化, 从世界各地的医院设立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心亦可见一斑。

这或许与过去 20多年我们对儿少的关注,及看待他们为独立的个体有关。无论如何,精神健康问题似在影响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个体。

另一个促使我们探索精神健康问题的是各位主人翁的生命故事让我们再一次见证叙事实践的威力,及它开展每个人生命其他故事的可能性,使生命不再一样。

而每位主人翁都享有偏好身份,并带着这些一直伴随他们的独有身份步向未来的偏好生活。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 ,包括 绪论、儿少的经验、成人的经验及长者的经验。



01

精神健康问题

第一部分我们先略为探讨精神健康问题这个东西。

精神病是启蒙时代的产物, 当时的社会推崇理性和秩序,凡是行为不合理、思想紊乱的个体都被关进病院,与世隔绝,目的是控制和维持社会秩序。

一般人相信医药科学最能够治疗精神病,1952年面世的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成了测量精神健康的基准。纵使它就精神健康问题的定义多年来受到质疑,它仍是大众、医护、咨商人员、学者公认的天书。 来访成了被标签、被观察、被隔离的被动接收者,并建构了专家与病患的不对等关系。

叙事实践让我们去标签,由主人翁的声音出发,透过协作关系,发掘和丰厚主人翁似无还有的价值信念、盼望梦想,呈现各人的偏好生活和偏好身份。


第二至第四部分的各个章节,作者团队会逐一分享我们见证遇到精神健康问题的儿少、成年人和长者。纵使受到焦虑、抑郁、思觉失调、双相疾患等的袭击,各人都有跟问题不一样的生命故事,让生活智慧和生命盼望重现眼前。



02

儿少的经验

在第二部分的《心魔不可消灭但可以超越》文章中,笔者除了探讨儿童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与社会文化及教育制度的关系外,亦分享与儿童进行叙事实践时的不同点子。

从小昭、美真与小辉的故事中,笔者透过游戏与绘本故事等有趣的方式,与儿童进入丰富的故事世界,让他们有机会叙说心底里的渴望、重要人物与故事,从中看见不一样的身份。 叙事实践相信生命的发展没有单一及必然,可以绕过问题,发掘生命的另类故事线。

“脑朋友大联盟”文章分享了笔者如何一步一步走进孩子的世界,发现“焦虑”以外的另类故事,联系了一班受“焦虑症”影响的高小学生。

文章记录了笔者在叙事实践中如何以艺术手法——身体扫描、轻黏土制作、画布袋等,让孩子自在地、自由地一起说说自己的故事, 表达自己重视的东西及期盼,一点一滴地建立偏好的自我身份。

一班同受 亚氏柏格 与霸凌影响的年 人走在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及对生活、友情与将来的渴望,他们更将智慧与方法以叙事档案的形式与人分别,希望贡献生命。

在《当阿斯伯格遇上霸凌》的文章,记录了这个青年小组的历程,当中也会介绍以 “生命智能电话” 的叙事社群实践方法,与组员探索不同的生命故事与身份,从“被霸凌”、“阿斯伯格”到“良心”、“富正义感”与“平常人”。



03

成人的经验

成人的经验同样让我们学习很多。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正是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在地知识,它们在社群中互相分享、学习、建构及更新。

叙事之旅可以被看作是在地知识的寻觅之旅,当地人才是最好的向导。 叙事档案记录使问题以另类的方式被描述,呈现问题背后的文化脉络。干涸、陷阱、第三只眼睛等故事跃然纸上,那些回应困境的在地知识也闪闪发光。

面对困境,人们是与问题棋逢对手的侠客,历尽千难万险的探路者,深谙问题之道的艺术家。透过档案及信件的分享,不同生命在故事中相逢,带来美丽的涟漪。

在《读写。另类。学习。叙事》这一章,笔者通过多次的叙事实践对话练习,回首成长于诊断和标签还未普及的日子,翻出曾被努力遗忘,却又刻在心底的名字,重整支离破碎的记忆;以文字与读者分享刻骨铭心的片段,邀请读者一起以叙事的视角重返被文字静止的时光,见证把思念转化为手中坚持翱翔向未来,继续实践叙事的钥匙。

耀龙和美贤分别带着精神分裂及双相疾患和惊恐症标签多年,她们在《进入不熟悉和可探索的生命森林》给予我们礼遇,聆听二人儿时开始遇到精神健康问题的经历。

纵使被“痛心疾首”、“创伤到极点”、“惊恐”经验的雾霾笼罩,他们没有因此却步,努力抵抗问题、“不断追求”、继续追寻“缺少了的一片”。

随着两位的引领, 我们穿过知道和熟悉的问题幽谷,找到不熟悉和可探索的偏好故事和身份, 朝盼望森林的那道门进发。


“非一般的家长旅程”这一章反思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思考主流社会的文化价值是如何影响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并进一步影响人的自我身份结论。

文章展示了受特殊学习需要(SEN)影响的学童家长接受叙事实践训练的历程,其后更成为合作伙伴关系。当他们到地区小组成为社员见证会的成员后,发现很多丰富的在地知识、被压制的知识,透过聆听及理解,与当事人一起发掘另类故事,建构偏好的身份。

麦克·怀特以旅程比喻叙事对话。 与一群于庇护工场工作,受精神健康问题影响多年的主人翁的叙事小组就是一个八天的旅行团,《说故事·让笑声发现跳进宝库》便是介绍这八天的旅程。

我们有机会见证团友为一位受抑郁困扰的母亲提供击退生活困境的策略,从而发现各人的生活智慧,继而呈现各人在意的价值信念和偏好身份。

读者们,您可有兴趣进入团友的生命宝库,一起穿梭和浸淫于他们的笑声和发现里?



04

长者的经验

当大家遇到身体健康的问题时,很自然地会找医生寻求医疗诊断。但在医学权威的主流下,大家都在追逐一个“标准”的健康指数。然而, 对很多面对精神困扰的长者来说,“指数”往往也不似预期,使他们不自觉地走进“病痛”的故事中。

在“叙说三高,健康Get Set Go”的小组中,笔者运用叙事实践,透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一众老友记叙说自己的故事,从中找寻理想生活,跳出单一“病痛”的故事线。

第四部分还有《看得见的情绪:叙事实践应用于受抑郁情绪困扰的长者》,笔者分享如何应用外化对话及重启对话于长者中,当中列出常用的提问例句供大家参考。


另外,亦提出 情绪评估工具对长者个人主权建构的影响, 从而创作另一份 长者心理抗逆力 的清单,以引发更多对话、丰富对话。最后,引用一个长者个案展现重启对话的介入进程。

最后一章我们有机会从笔者分享实践长者照顾另一个鲜少被探讨的领域—— 护老者服务, 让读者了解 如何运用叙事理念于长者社区服务之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