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深夜来电:王老师......
必须提一下,不知什么时候起,我的好朋友们都改口叫我老师了。
神奇的是,她们各在天南地北,有些彼此间并不相识,但一个个就跟隔空商量好了似的,不约而同对我统一了称呼。
她笑着说:王老师,告诉你一件事情,前两天我爸妈又吵架了。
你能想象吗,两个八十岁的老人,互相大吼大叫。
当时我想起你说的话,你说老年人还能用那么大的嗓门吵架,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我一边欣慰地想,他们身体可真好,一边又想制止他们。
但我怎么劝、怎么讲道理都不行,于是我就用了更大的声音去吼他们。
结果我吼完以后,把自己耳朵震聋了,什么都听不见了。
我吓了一跳,还来不及惊讶,她紧接着说:别担心,亲爱的王老师。
现在我和我爸爸成了病友,我们父女俩一起喝中药。
他的耳朵也听不见了,医生说是神经性耳鸣。
我问:伯父怎么也听不见了?
她笑着说:也是因为经常吼叫啊。
我忍不住笑了,又不敢太大声,怕显得不厚道。
然后我意识到不对劲:你好像很开心呀。难道这不是一件难过的事情吗?
她说:王老师,你不是说过吗,有情绪就要表达出来,不要憋在心里。
我终于吼出来了,而且真的见效了,他们两个当时就闭嘴了,而且我妈也不四处告我的状了......
我哭笑不得:让你表达,没让你用这么大力气呀。
这几天,一想起这件事,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其实好友是个温柔善良的人,对父母也很孝顺。
这件事之后,她很快就向父母道歉了。
我想,她以这种方式发作,虽然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但她真的好爽。
之前我写过关于成年人发疯的文章,获得很多人的共鸣。
大家都认为,生活压力大,负面情绪多,以各种方式疯一疯,对缓解压力和情绪特别有效。
也许每个人骨子里都想疯一疯,包括我自己。
每个人都有叛逆期。
有些人的叛逆发生在青少年时期,有些则是人到中年,才开始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叛逆(发疯)。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成年人是要面子的;
成年人的发疯,往往选择在亲近的人或熟悉的人面前。
曾经有一家三口找我做咨询。
原因是父母实在拿儿子没办法了,说他在家动不动就生气、发狂,满地打滚,乱吼乱叫。
每次都把他俩吓得半死,一来怕他真的精神出问题,二来怕扰民(有邻居打110投诉过)。
所以只要儿子往地上一倒,他俩就赶紧扑上去劝,而且答应他趁机提出的任何要求。
等儿子恢复正常,爹妈又气得要死,觉得被这小子拿捏了。
前几次咨询,他们的儿子表现正常,甚至很有礼貌。
后来有一次咨询时,因为父亲说了一句责怪他的话,那孩子当场发作。
往地上一躺,歇斯底里地喊叫起来。
这时我看了看他父母,当爹的一脸厌烦,当妈的一边想起身安抚孩子,一边喊道:你又来了,你想把我们气死吗?
我立刻用眼神阻止了她。
我示意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她有些犹豫地坐了回去。
就这样,咨询室里的三个大人,围观一个少年满地打滚,大吼大叫。
我注意到,那孩子一边打滚嚎叫,一边偷偷拿眼睛瞄我们。
过了一会儿,他显然累了,躺在地上干嚎,声音越来越小。
给他递台阶的时候到了。
我温和地对他说:累了吧,起来喝口水。
他气哼哼地:我不。
我说:喝口水,再继续。
他忿忿地呜咽着,一屁股坐起来,接过水杯,喝了一大口。
然后,他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如果一个人的叛逆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那就越早越好。
一般人会在青少年时期叛逆。
我经常说,这是最好、最正常的叛逆期,因为这阶段如果应对得好,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
与此同时,这也是为人父母最艰难的时期,是家庭最动荡的时期。
青春期是一场龙卷风,是对一个家庭最大的考验,它带来的破坏力,甚至会摧毁一个家。
有些夫妻,因为应对不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复杂与纠缠,选择在这个时期离婚。
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自己离婚,就是对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惩罚。
所以,能容纳、承接孩子和配偶情绪的人,能一起平稳度过孩子叛逆期的家庭,真的很了不起。
所谓青春期的叛逆,其实是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认同过程中,需要得到的内外认可。
对处在二元对立、非黑即白、喜欢挑战权威的青少年来说,讲大道理没有用,打压、对抗也没有用。
唯一有用的,只有爱和包容。
一些青春期被父母打压、贬低的孩子,情绪没有出口,会选择一些极端激烈的方式宣泄;
比如抽烟喝酒,过早发生性行为,自残、自伤,从事各种冒险(比如开飞车)、极限运动等。
我自己的青春期也很叛逆,也会做一些危险的事情;
比如和小伙伴偷偷喝酒,一个人在铁轨上走很久,一个人在夜里爬山、走路,完全没有风险意识。
现在想想,那是在以生死边缘冒险的方式发疯。
相比孩子,成年人的发疯要高明、隐蔽得多。
我有一位男同行,每次他工作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些充气的胶棒、沙袋,还有枕头,专门提供给需要发泄愤怒的来访者。
有时在工作中,我能清晰地听到隔壁有人大喊大叫,伴随着沉闷的击打声。
这个声音,有时不光我能听到,我的来访者也能听到。
有一次,隔壁的声音实在太大,我和来访者同时走神了。
我的来访者露出微笑、向往的神情:这样发泄,应该很痛快吧。
我问他:你需要这种方式吗?
他笑着摇头:不需要。我还是喜欢语言表达。
我有一些来访者喜欢喝酒,甚至嗜酒成瘾,他们常常因为喝醉后发酒疯,伤害了自己和身边人。
有一次,一位来访者道出了心声,他说他喝酒主要是为了壮胆;
自己性格太内向了,只有喝了酒以后,才能说出平时不敢说的话,才敢去攻击身边的人。
如果第二天有人跟他要说法,或要求他道歉,他就把自己失控的原因归结到酒身上,典型的借酒发疯。
还有人发疯的方式,是恶意满满,见人就怼。
吵架打架,伤害他人,为人处事冲动偏执。
有的人狠起来,连自己都要打。
曾有一对夫妻来做咨询,妻子说实在受不了丈夫的“暴力”行为。
原来,每次夫妻俩吵架,她老公都会在她面前上演自己打自己的一幕,以此让她内疚、低头。
时间一长,她受不了了,提出离婚,丈夫还万般委屈:我打的是自己,又没打你。
她冷笑说:连自己都敢打的人,有一天也会打别人。
还有一些父母,为了要挟、控制孩子,会在孩子面前说狠话,比如“你不听话,我就去跳楼”。
还有一些父母,会在孩子面前发疯,扇自己耳光,拿头撞墙等,用自虐的方式逼迫孩子就范。
等孩子真的内疚了、屈服了,父母便得意洋洋,大获全胜。
有人问:想发疯的时候,怎么办呢?
一个正常人想发疯,是生命力、攻击性强的表现。
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升华力比多和攻击性。
事实上,一些职业就是个人兴趣和力比多升华的结果:
喜欢打抱不平的人做了警察,喜欢玩火的人当了消防员,力比多强的人做了艺术家,喜欢观察的人做了摄影师,想暴露、表达的人当了作家。
此外,还有很多方式可替代和转化,比如看书、绘画、写作,外出旅行,体育运动,唱歌跳舞;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跟人交流,经常参加集体活动,避免自己长期处在孤僻和敌意中。
有人跟我说,每当自己烦躁压抑的时候,就跑到无人处大喊大叫,喊完就舒坦了。
当然,还有一种最稳妥、最能带来成长的方式,就是做咨询。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寻找一个出口。
通常来说,人只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想发疯,就不太可能真的发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