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30岁以后,普通人还能重启人生吗? ·  昨天  
读者  ·  第1批免签来华的韩国人,赚大了 ·  5 天前  
读者  ·  刘德华,又要去超市打工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小镇改变中国?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11-15 17:45

正文

谈论小镇,不只是谈论后现代社会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探寻中国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中更均衡路径的可能性。

点击以上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小镇中国」


如果可以任意想象,你最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什么?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曾给出一个“田园城市”的设想:一是小规模、小尺度;二是自给自足的城市功能和慢节奏生活;三是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田园式组团布局、便捷的交通网络、公平的社会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在霍华德的时代,这还只是一个乌托邦想象,但在后现代社会,已经是一种日常化的小镇生活原型。


描绘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的插图

从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城市开始,城市化一直意味着一种能量聚集,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消费功能高密度地凝聚在地域中心。在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正如霍华德在他的“花园城市”解决方案中意识到的,这种城市化可以被一种向外蔓延的城市化所补充或替代,而且有可能由此开创一个集合农村和城市优点的人居环境。事实上,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从中心向边缘发展的“逆城市化”趋势。

尽管城市就像一个机器那样运转,长期以来政府的目标就是追求增长——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房地产开发,但是增长并非一条直线上扬,而是随时间呈现“S”形变化——缓慢—加速—再缓慢,而且在不同阶段资源聚集的方向也不一致。19世纪,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大量人口涌入工厂,整个西方世界依次开始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20世纪,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再加上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导致空间大幅度扩张、人口高密度聚集和异质性的生活方式,城市逐渐开始了郊区化,并在不同国家表现出多样性。

欧洲的后工业化特征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形成众多的卫星城;美国则表现为分散的、无中心和网络化的城市群。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明显的“逆城市化”趋势,城市带和城市群范围越来越大,但大城市并没有明显增加和扩大,人口和资源开始流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从数量上来看,美国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占城市总数的98.3%,而且一直在增加。


莱文沃斯小镇,美国人眼中的“德国村”

“逆城市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经济理性。如美国城市研究者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指出,大城市由于过度聚集已经变成了“恐龙城市”,可能会导致瘫痪,而小城镇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开放的土地等因素,具有产业优势。

另一方面,后工业社会中人们对人性和自然日益扩大的需求也不容忽视,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小城镇更符合这种生活理想。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Georg Simmel)曾比较了两种社会状态——大城市与小城镇——对人的心理影响。他认为,大城市是一种法理社会,个人在集体社会中承担专门的角色,不断收到外部的刺激,需要做出有意识的反馈;而小城镇则是一种礼俗社会,其中的个人完全沉浸在直接接触的小社会圈中,具有稳定的生活节奏。

在这种小镇理想中,类似重新找回了儿童时期的认知地图:对孩子来说,随着离家距离的增加,信息密度迅速减少,认知向外扩散;而离家越近,则有越熟悉和舒适的体验。


法国普罗旺斯的中世纪山顶小镇圣保罗·德旺斯

小镇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日常生活的主体。尤其是一些类型化的特色小镇,代表着特定的居住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消费方式,也发挥着产业集聚、高新技术集聚或高端人才集聚的功能。美国一个生活方式网站曾邀请读者在55 类744个小镇中投票,评选最喜爱的美国小镇。这些候选小镇的类别包括农贸市场、博物馆、冒险旅行和家庭旅馆等,最终桂冠被科罗拉多州阿斯彭小镇摘得,理由是其“诱人的乡村风情、啤酒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街道”。仅一项投票就可以把小镇分解到55 个类别,可见小镇的特色对生活和生产的创造性意义。

而在中国语境下,小镇的问题就更为复杂,也更多层面。中国的城镇化在国际上并没有对应的参照系,事实上,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8%到2016年的57.35%,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百年的城镇化历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具有典型的突变性,而且是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等不同阶段并存的。中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如何在拥有庞大农业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课题。谈论小镇,不只是谈论后现代社会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探寻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更均衡路径的可能性。


乌镇东栅老街(张雷 摄)

小镇问题不是第一次提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注意到乡镇企业带动的苏南小城镇的复苏迹象,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提出“小城镇,大问题”,认为小城镇应该在未来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中国的历史、人口、城镇规模、发展速度等因素和条件,我们不得不走从农村小城镇开始,逐步城市化的道路,必须自上而下地发展起多层次的犹如金字塔型的经济中心,以此来最大限度减低高速现代化和都市化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和震荡,保证中国改革开放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变迁平稳进行。”

这被视为一条自下而上的“内生型”城镇化路径——从农村到小城镇,再到大城市的层层递进。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我们实际上选择了另一条自上而下的“外生型”道路,引进外资、技术与原材料,经加工后再出口,利用中国低廉的人力资源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城市化的突飞猛进,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间,中国城市在空间上扩大了3倍,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但是,在城市化高速增长的背后,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也导致了结构性的不平衡。


同云计算产业一同成长起来的新形态:云栖小镇(张雷 摄)

一方面是大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2000年以来,表现为外部资本和经济介入的大面积城镇化,内部结构则表现为大城市急剧扩张、小城镇经济缓慢;大城市繁荣,小城镇衰落;大城市人口拥挤,小城镇人口稀疏;大城市增长强劲,小城镇发展乏力。最终,从小城镇底端到大城市高端,人口、资金、技术、产业等全部呈现出于城镇体系相反的“倒金字塔”结构。

另一方面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落差。外向型经济是由城市政府与外来资本主导的,在这一过程中的城市扩张伴随着乡村资源的削弱,以及本土农民的边缘化。农民不仅会失去土地,也无法进入和融入在其原有土地上新建的企业,这也是导致我国“土地城市化”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原因。


乌镇东栅传统制酒工坊(张雷 摄)

某种意义上,“十八大”以来推行的“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等政策又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小城镇道路上。“新型城镇化”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城镇化”:2.8亿农民工和8000万城镇间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人口”——虽然在计算城镇化率时被统计进去,但因城乡二元户籍限制,他们在居住的城市里并没有享受到同等的公共福利——最终是融入城市还是回流到原居地?回到原居地的话,是回到农村还是附近的城镇?全国2万多个小镇,能否成为弥合目前中国城市与乡村之间巨大落差的缓冲地带?

重新回到小镇,就要与巨大的政策惯性相抗衡。与国外的各级城镇建制的平等不同,我国行政体制是层层管辖的,小镇是空间规模最小和行政级别最低的非农业聚集区,处在利益结构的末端。因此,新型城镇化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这一制度变革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

创新驱动的“特色小镇”发端于浙江经验。我们在这组报道中也呈现了两个典型的浙江小镇样本,一个是由传统旅游产业迭代而来的乌镇,另一个是汇聚最尖端“云产业”的云栖小镇。两者看似小镇特色的两极,其实也体现了新兴小镇的某种共性。乌镇的木心美术馆、戏剧节、互联网大会,其实早已超越了对传统乡土的想象,但是谁都愿意沉浸在这个只有古镇才能营造出的乌托邦幻梦中。而云产业和云大会选择离开城市中心,也应对着新经济对创新空间的需求。


乌镇西栅夜景(张雷 摄)

可以说,特色小镇更像是一个新的地域生产力创新空间,创造特色小镇其实是创造可持续“文化动力”,而不以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为标准,更不是变相的房地产寻租或工业园区外移。或许,这一轮融合了自然、人性以及新经济特征的小镇复兴,可能成为撬动城镇化变革的支点。

关于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说的话,请积极留言。

精选留言将有机会刊发在下期杂志的读者留言区↓↓↓



就是这个位置!

本期

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小镇中国:自然、人性与新经济(贾冬婷)

  • 小镇再发现:城镇化转向?(贾冬婷)

  • 小镇的中国之路(贾冬婷)

  • 戏、梦、互联网:谈不尽的乌镇(王丹阳)

  • 样板诞生记:“烂尾”工业园到云栖小镇(杨璐)

  • 一个外来人士的小镇生活指南(溜溜)

| 社会 |

  • 热点:辽宁运钞车劫犯被审:三角债的深渊(刘畅)

  • 热点:豫章书院:一场荒诞沉重的闹剧(王珊)

| 经济 |

  • 市场分析:中美经贸的新时代(谢九)

| 专题 |

  • 嬉皮士运动五十年(袁越)

  • 从“爱之夏”到“火人节”(袁越)

  • 嬉皮公社探秘(袁越)

| 文化 |

  • 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如何重演一场经典谋杀(宋诗婷)

  • 电视:李乃文,一个“不正常”的演员(黑麦)

  • 戏剧:《金牌制作人》和它背后的喜剧传奇(驳静)

  • 收藏:挑战达·芬奇:《美丽的公主》之谜(龚之允)

| 专栏 |

  • 邢海洋:360“借壳”与“壳”躁动

  • 苗千:对称的宇宙

  • 袁越:民族的不一定就是世界的

  • 张斌:全球化,职业网球的现实与未来

  • 宋晓军:三艘航母齐聚西太平洋的启示

  • 朱伟:莫言:在深海里响亮沉重地呼吸(5)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小镇中国」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