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Associated Press
专栏作者 傅峙峰
大金融监管再紧一环。据券商中国报道,深圳辖区证券公司日前接到通知,券商资管业务中资金池产品全面叫停,存量被限期整改。受该消息影响,券商股周五普遍大跌。这一情况,应如何正确看待?
更多业内消息显示,除了深圳以外,上海辖区券商资管业务也被下文要求自查。这次自查的重点是大集合产品,但也有小集合分期新产品被叫停。券商大集合产品主要的投资标的为债券,这与银行系统委外监管收紧一脉相承,都是金融去杠杆监管推进下的政策落实。
这一轮的金融去杠杆和防风险措施,受直接影响的行业主体是券商和银行,受直接影响最大的市场是债券市场。针对银行和券商的委外和资管业务清查,其目的并非是自查了之,而是会有更多的后续行动,其主要方向是降低相关业务的杠杆和规模。
未来大概率的情况是,各类资金池产品都可能新老划断,即老产品到期不续,新产品审批难度大大提高,产品整体规模逐步收缩下降。随着相关产品遇到赎回、到期不续等情况出现,支撑债券市场的资金便逐步萎缩,债券面临抛售压力,债券收益率会逐步提升。信用债会被率先抛售,信用评级差的债券首当其冲,如果出现流动性问题,则抛售可能蔓延到高评级的信用债,以及影响向利率债进一步扩大。
于是现在可以看到一些情况的出现,即信用债利率在近期持续上升,很多企业延迟和取消了债券发行,因融资成本超过企业承受的能力,或预期去杠杆期间利率会进一步上涨,而去杠杆结束后利率下行会有更好的发债时机。
除了信用债,金融债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比如市场传闻国开行暂停金融债发行,尽管周五国开行对此进行了辟谣,但其背景也应该是市场利率的提升。国开行所谓辟谣更多是针对报道可能引发的市场疑虑和不安,现在利率上行,针对性地调整发债时机也是很正常的。
在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大肆发展的过去几年,市场上出现了资产荒的情况,因为不断的业务扩张和加杠杆使得金融机构资金充裕,而资金来源于杠杆则需要偿还利息和本金,所以存在急切地寻找高收益率高质量的资产投向,钱多优质资产少就造就了资产荒的出现。然而,资产荒再严重,当时机构还是要将融来的资金向外投资,这就形成了期限错配、信用错配的问题,久而久之就积累和埋藏了风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当局需要推进去杠杆和防风险,而现在的宏观和金融环境也比较合适。首先,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比较平稳,通胀压力较小,货币政策不存在被动收紧的压力,就给主动调整至中性偏紧,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去杠杆、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基础上,趁着宏观和金融环境适合,加快推进去杠杆和防风险政策措施的落实,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这个过程难免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冲击,业务和资产都会受到影响,继而影响到股市中投资者对券商、银行市盈率和市净率看法转向负面。
但此时的阵痛好过日后的泡沫破灭。如果现在不去杠杆防风险,未来一旦经济企稳回升或通胀压力加大,就可能自然而然地刺激金融机构更激进地加杠杆,或者面临利率上行的风险,这都是不利于金融行业和经济长期稳定的。
退一步看,这两年金融机构极端自由化的发展,相关大量业务圈起来的资金其实是属于空转套利,并没有直接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当前中国经济处在稳增长和转型的关键时刻,需要抑制货币发行又要激活存量货币,激活的存量货币需要被引导到实体经济而不是金融市场过分的套利投机。中国仍会以发展直接融资为主要目标,所以债市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容置疑,去杠杆不会导致长期的债券利率上升影响到实体经济。
在当下,阶段性的去杠杆是必须的,所以市场也要正确理解现在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做好防范措施,但也是暂时的。
(本文作者傅峙峰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Horatio.fu#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
“WSJ金融市场”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子账号,提供全球最新的市场资讯和来自华尔街的专业分析,是你投资决策的权威参考。欢迎点击标题下方的“WSJ金融市场”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