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资本圈的那些事
聚焦资本圈行业动态,聚拢资本、人脉方法,洞悉和深度解读技巧,修行成为投资高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将门创投  ·  AAAI 2025 | ... ·  2 天前  
创业家  ·  黄光裕的资本帝国,失去重要一角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资本圈的那些事

一间三线城市奶茶店,年销近10亿,顾客排队7小时,火爆到出动保安……90后创始人终获1亿融资

资本圈的那些事  · 公众号  · 科技创业  · 2017-03-28 20:03

正文

资本圈那些事:第一深度的资本微信平台!


你愿意为一杯奶茶排队等7个小时吗?


这家茶饮店最初发端于二三线城市,创始人92年出生,顾客排队6、7个小时,日销4000杯,月营业额或超5000万……这家奶茶店,到底神奇在哪里?


故事要从五年前说起


5年前,广东江门九中街开了一间小小的叫做“皇茶”的店,21岁的聂云宸一人负责店面装修、菜单设计、产品调制等工作,天气不好时,每天只能卖出几杯茶。


2016年初,皇茶更名为“喜茶”;2017年2月,喜茶开出上海首店——位于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商场。新店瞬间引来上百人的长队,慕名而来的顾客在大厅被蛇形通道分成6条, 等候少则半小时,多则6小时 ,就是为了购买一杯喜茶。


▲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大厅排队盛况


尽管喜茶已经将店员增至40多人,分两班倒, 但火爆的场面还是“逼”得商场动用保安维持秩序。 黄牛和代购的嗅觉也足够敏锐,迅速出现在喜茶排队区, 原价20-30元一杯的茶饮被炒到 七八十元 ,依然有人买单。上海单店目前每天卖出近4000杯,日营业额达8万元,而这已经是喜茶的第五十多家店。


不懂茶的90后


2012年创办喜茶,聂云宸只有21岁。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


这是一个好久都没有被资本找到突破口的古老行业。 中国的传统茶在过去10年产量翻倍,但仍长期处于“七万茶企不敌一家立顿”的局面。相较而言,从2012年开始,星巴克在中国的 “圈地运动”加速, 2013年-2015年间新添了1100多家门店,这让中国茶行业更为尴尬。


聂云宸的特点就在于,他切入茶生意的方式,一点都不传统。喜茶专业、快捷以及不断的新鲜感,甚至在引领潮流。令人意外的是,聂云宸此前不懂茶,可以说是硬生生“杀”入这个市场的。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创业,从开手机连锁店的尝试中,他得到了一个教训: 依赖销售源和缺乏自身品牌是硬伤。


聂云宸把关键问题归结为自有产品的缺失,因此“做自己的产品”成了他下一步的明确计划。由于可用资金很少,他决定选择门槛不高的行业切入。“茶饮有一大特点,它可大可小,往大做可以把中国年轻茶饮做起来,往小做可以从一个小档口做起。”


在确定方向之后,聂云宸和创始团队投入了十几万开始了自己的再次创业。他独自装修了门店,用电脑制作了广告画,自己调制奶茶,开张前一天还在店里修改菜单。


在开店之前,他花了一年来调试产品,直到有一天觉得做出了大家喜欢的味道。然而开店后,生意却很差,每天的营业额只有几十块钱。当时并没有任何钱去做营销推广, 他能做的只有每天去微博搜评价,尤其是差评,从中了解顾客喜好,不断修改配方。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半年,小店外开始排队了,这更坚定了聂云宸坚持产品的心。


现在回想起来,从江门这样的小城市起步,恰好为喜茶接受最严酷的消费者考验提供了绝佳机会。在没有互联网概念,人口缺乏流动性的小城市,口味是否受欢迎,市场会立即给出最直观的打分。在小城市从几乎无人问津到开始排队,喜茶最初经历的考验恰巧是它的最佳试炼。


从30平米到100平米


尽管从小店起步,聂云宸却有着清晰的商业逻辑。


起初,他考虑的是店面坪效(销售业绩/店铺面积),即用最少的员工、最小的面积来做出不错的营业额,所以喜茶初期都以小店形式扩张。


聂云宸将所有重心都放在产品上。但他也注意到,下雨天或大热天,30平米的店面大小会带来明显的不舒适感。由此他意识到,喜茶的产品不仅仅是一杯茶饮,环境和体验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小店没有任何品牌文化可言。


从2014年中山小榄的店开始,将店面扩大到100多平米,效果立刻显现,新店的营业额超过了之前所有门店。


▲舒适与时髦得不像奶茶店


扩大后的喜茶店,装修风格清新而别致,加之在珠三角已经扩张至30多家店面,且一直是排队的代名词,喜茶已经成了 “对标星巴克” 的茶饮连锁品牌——但聂云宸始终不愿意如此标榜自己。在他看来,跟基础扎实的星巴克相比,喜茶的还差太多。


聂云宸最初的创业理念,更接近他一直崇拜的乔布斯。 从零开始的他,用最纯粹的方式经营自己的小店,从“世界上没人开过奶茶店”的假设出发,提供给消费者最好的产品。


“市面上的奶茶都有椰果等各种添加,但我始终认为这种非天然的东西不是消费者真正喜欢的,只是市场没有提供更好的东西。” 始终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不愿向传统市场妥协,力图提供更好的产品,这些都与苹果“创造需求”的理念相契合。


将“慢茶”做“快”


在中国拥有几千年传统的茶,一直被看作慢文化的代表,而喜茶则把茶做成了快消品,以迎合年轻人。


从慢到快的关键,就在于目标群体的年轻化,产品的年轻化决定了它的快速化。 将茶做成快消品,是原料到加工再到销售一整个链条环环相扣的加速过程。


奇妙的是,正由于聂云宸非行业出身的背景,促成了喜茶的独特定位。正因为不懂行,奶茶行业惯用的香精茶或添加物,从未出现在他的配料中。由此,喜茶以茶为主的定位,反而成了特色。


聂云宸一直将自己放在消费者的角度来体验产品。喜茶做出来的东西,首先必须得是他自己喜欢的,即使卖得不错的产品,只要他不喜欢,也会从菜单删掉。这不是任性,而是负责, “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90后消费者,如果自己都不喜欢,我就没有信心把它放在店里去卖给别人。”


现在,喜茶上游的茶叶供应商遍布印度、台湾、河南、广西等地,还在不断新增。茶叶的货量,从最初简单的少量买卖关系,到2015年达到了月均11吨,2016年这一数字是月均20吨。


从产品生产流程上,喜茶也做到了专业化和精细化。相比其他奶茶店的人员配备, 喜茶的每家店都至少有10名员工来完成制作并售出一杯茶的服务 ,流程被分拆到足够细,细到有人专做铲冰块的动作,有人负责折叠稳定杯子的纸托……


1亿元融资的节奏


喜茶在2016年获得了超1亿元的融资,由 IDG资本以及投资人何伯权共同投资。除此之外,几年间喜茶没有依靠任何外来资金和借贷,仅靠自身的盈利能力发展至今。


创业公司在获得融资后往往会快速进行扩张,但喜茶从2016年初到现在,店面只扩张至五十多间,并且对每一家新店的开设都十分谨慎。 他深知做好的产品才是品牌的核心。直到现在,喜茶产品的研发、设计都由他亲自负责。


▲与Prada为邻的喜茶深圳万象城店


在珠三角扎稳根后,喜茶开始开拓上海和北京市场。


上海是一个茶饮品牌密集且外来品牌难以进入的地方,在重庆颇受欢迎的嫩绿茶,在进入上海后却铩羽而归。毕竟Coco、一点点等传统奶茶品牌已扎根多时,而与喜茶定位相似的因味茶大本营也在上海,但聂云宸依然信心十足。


在他看来,一点点和Coco属于传统奶茶,并不是新式茶饮的直接竞争对手。只有因味茶与喜茶的目标消费群体在同一区间,虽然因味茶的经营理念和布局都颇有想法,但其产品与喜茶相比市场吸引力较弱,或许缺了接地气的一面。


聂云宸透露了一组数据, 现在喜茶在全国50多家门店中,生意一般的月营业额达100万元以上,生意最好的可以做到200多万。


喜茶在2016年4月份,已经开了50家门面店,平均每天卖2000杯左右。其中广深两地的门面店,平均单店单月的营业额超过了100万元,像最火的深圳海岸城店,90平米的店面,月营业额可以达到150万到170万元之间, 这样算下来,喜茶每个月的营业额超过了5千万。


喜茶为代表的消费升级崛起


喜茶现在线下门店超过 50 家,去年拿到了 IDG 领投的超过 1 亿元的 A 轮融资,当然,这个项目本质来说应该是 PE 逻辑的一笔投资。


以喜茶为例,来讲下我对于消费升级的理解。创投圈里说消费升级说了至少有一年,但到现在我都找不到消费升级的真正定义。网易严选是消费升级?乐纯酸奶是消费升级?喝奶茶、去便利店都是消费升级?到底什么是消费升级?


我目前认为,消费升级有两大重点:


第一,如果把所有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其他“附加价值”,那我觉得 消费升级的第一个核心,是客户愿意花更多的钱,换取商品或服务更多的附加价值。


这里所说的附加价值可能有很多种,比如体验、氛围、品牌、便利性等等都是。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附加价值的获取成本就相对越低。


比如同样是披萨,同样是解决温饱,人们就愿意花更多钱去某家体验更好的、品牌更好的地方吃。


第二,真正有钱的人,本来就在享受最好的,无所谓升级;真正的无产阶级,一直在生存边缘挣扎,也始终无法消费升级。 所以,消费升级主要针对的是中产阶级。


而且这不只是因为一个阶级崛起,更是因为 90 后这个年龄段的人开始进入收入增长期,即进入中产阶级。因为消费行为不只是和可支配资产相关,更是和消费习惯和成长环境相关。


这批中产阶级的特点是精神层次先达到了更先进的水平,但物质水平难以支撑。所以,目前的消费升级其实是满足了中间态的奢侈,即轻奢。


举一个例子,我们假设以前市面上只有两种咖啡,一种是 3 块钱一杯的只有使用价值的咖啡,好喝指数是 5分(满分 10 分),还有一种是 30 块钱一杯的,好喝指数是 9 分的咖啡。那么消费升级版本的咖啡是什么?其实是 10 块钱一杯的好喝指数是 8 分的咖啡。


就是说,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中间态的产品,价格轻微上涨,附加价值显著上涨,给了精神追求高,物质水平还跟不上的中产阶级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就是轻奢,这个结果就是消费升级。


那为什么轻奢能做到这点呢?因为 30 块钱咖啡的定价中很大一部分是品牌溢价,那么新兴品牌就有机会把更多成本放在产品本身,并且以更低的价格来售卖了。


所以,消费升级本质是屌丝向高富帅迈的中间一步。


正如喜茶的定位一样: 产品好看又好喝,空间体验对标星巴克,且重点是产品均价却更低。


附:实体店崛起10大信号


转折一:消费者正改变,文化、创新、体验和情怀与价格同样重要


价格优势一直是电商逆袭实体店的核心,但如今中产的家庭越来越多,互联网链接全球,曾经刷黄金的中国大妈都开始组图出国游了,消费者早已潜移默化巨变。

今年商业地产最热门的是苏州新光天地、苏州诚品及大悦城系列,玩的就是文化、创新、体验及情怀,这才是当下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转折二:开店开牛掰了也能当首富,ZARA老板掀起新一轮商业潮流


今年ZARA的老板,阿曼西奥·奥特加一度登顶全球首富。Inditex旗下一打品牌靠着ZARA就足够吸金。告诉全球投资人的是,商业地产零售依然能赚大钱,你不行只是你太low。

万达投影院、儿童游乐场;绿地投海淘进口超市;复星投资德国快时尚Tom Tailor及马来西亚食之秘,看中的就是中国的消费潜力及未来成长性,有机会如阿曼西奥·奥特加般赚更多。


转折三:大批量关店背后,则是一打本土新品牌强势崛起


众所周知,某几个老品牌在2015年关了过10000家店。但要知道,在关店的背后,则是更多新兴品牌正强势崛起。


零售这块,本土快时尚热风、UR、MJstyle在大举逆袭。本土的设计师品牌及新兴潮牌,同样吸引眼球,在不断挤占更多市场份额。


餐饮这块,这几年是本土快时尚餐厅及明星店崛起之年,外婆家、小南国、苏浙汇、盘古餐饮、57度湘、海底捞等十几家未来有机会成为百胜般的全球餐饮集团。


都说诚品牛掰,但其实,方所、西西弗、猫的天空之城、初见书房、新华书店、单向街、字里行间等本土体验式书店都在深跨界情怀式大逆袭。


转折四:全球人气网商都在转型开实体店


欧美几大靠电商崛起的人气电商都在转型开实体店。美国的Nasty Gal、ModCloth、Warby Parker和Bonobos都在线上积累完口碑及原始积累后在线下铺开实体体验店发展大战略。英伦诸多高街品牌电商同样如此。


就在今年的11月初,亚马逊开出了首家实体店,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购物中心University Village,占地约511方,摆放5000-6000本图书,这是20年来的首次。也是未来人气电商的大势所趋。


与亚马逊类似,当当的书店则预计在本月开业,首店长沙1200方,计划3年开1000家。说明对电商来说,线上客户增长很可能已达瓶颈,再不拼实体店市场,就真要落后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