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大家开工大吉!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许多人都会暗下决心,要比去年更聪明、更睿智。所以,本文精心挑选了10个来自不同领域的超实用思维模型跟你分享。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不妨用这些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
每期监测和精编全球高价值情报,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机会的新鲜资讯,为你提供升级思维方式的深度内容,是为[ 红杉汇内参 ]。
最佳的心态既不是盲目乐观(让你对逆境毫无准备),也不是消极悲观(让你失去动力),而是乐观的悲观主义(Optimistic Pessimism)——为最坏的结果做好准备,反而能增强你应对各种情况的信心,从而带来更多希望。
这是一种面对困境和逆境时的心智模式,由美国海军上将吉姆·斯托克代尔提出,并由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其著作《从优秀到卓越》中加以总结和推广。该悖论的核心在于:保持坚定信念的同时直面现实。
有一个实验要求参与者从上千个蓝色或紫色的点中识别出蓝色的点。这些点会在屏幕上一个接一个地闪烁,大约一半的点是蓝色的,另一半是紫色的,起初参与者能相当准确地识别。然后,研究人员开始逐渐减少显示出的蓝点的数量。
随着蓝点数量的减少,参与者竟识别出了比实际显示数量更多的蓝点,他们开始将一些不是蓝色的点也识别为蓝色。这个现象被称为“蓝点效应”,人们会下意识地寻找问题,因为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更容易注意到负面信息。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去改善生活,仅仅是因为情况还没有糟糕到一定程度。但是,小问题往往比大问题更能威胁我们的生活质量。
这种悖论性的结果是:人们有时从真正令人痛苦的经历中恢复的速度,反而比轻微困扰更快。我们都有心理机制来帮助缓解痛苦,但需要足够强度的痛苦才能触发这些防御机制。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较轻微的小问题反而可能得不到处理,并在长期内造成更多困扰。哈佛心理学家Gilbert在相关论文中表示,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让大学生想象一系列令人痛苦的情况,比如:表白被礼貌拒绝、室友未经允许借鞋子、最好的朋友和前任在一起等等。参与者需要预测这些事件刚发生时的感受强度,以及一周后的感受。他们预测感受越强烈,持续时间就越长。他们没有意识到,更强烈的困扰反而可能因为触发保护性心理反应或行为而更快消退。
它揭示了我们在做决定时常见的一个认知偏差——错误地认为强烈的状态总会比温和的状态持续更久。而且这种情况还会被“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进一步加剧。人们往往会低估未来,而过分重视当下。
这是一种关于责任分配的逻辑谬误。它指的是人们错误地认为,对于每一个结果,都存在一个固定的“责任总量”,需要在所有相关责任人之间分配,即当更多人参与时,每个人的责任份额就会减少,就像分配一个固定大小的馅饼一样。
事实上,一个人对某个结果的责任程度,应该基于其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基于其他责任人的数量或责任程度。
我们总觉得论据越多越有说服力。但实际上,薄弱的论据反而会稀释有力的论点。你的说服力往往取决于最弱的论点,所以与其罗列一大堆论据,不如只用最有力的几个。
有些事你知道你知道,有些事你不知道你知道,有些事你知道你不知道,还有些事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最后一类是最大的陷阱。
学习某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试着把它教给别人。对学生的责任感会激励你深入理解知识点,而解释的过程则能帮你理清思路,加深记忆。
在解释某个事件时,有时人们会错误地将结果当作原因,或将原因当作结果。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缺乏对因果关系的准确判断,或者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
例如,某研究发现社交参与度高的人更长寿,于是得出结论“社交参与度导致长寿”。然而,这可能是因果倒置,因为长寿的人可能更有精力和机会参与社交活动。为了避免解释倒置,我们在做出因果推断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盲目接受表面现象,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考虑其他可能的因果关系;要有科学依据地进行验证,避免仅凭经验或直觉做出判断。同时,要尽量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受到既有观念的限制。
我们轻易就能看出别人的偏见,却很难察觉自己的;总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少受到偏见的影响,或者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避免偏见。但认为偏见只会影响那些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恰恰是我们最大的偏见。
人类的左脑在处理信息时,倾向于对行为和事件进行逻辑上的解释和合理化,即使这些解释可能并不完全基于事实。这种机制使得左脑能够为复杂的行为和感知提供统一的叙述,帮助我们感觉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这说明,有很多时候,可能我们的理由往往只是自己编给自己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