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完整入围名单又看了几遍,个人感受
选得不错的:最佳华语女歌手、最佳客语歌手、最佳原住民语专辑、最佳客语专辑
选得最差的:年度歌曲、最佳华语专辑、最佳作曲人、最佳单曲制作人
其他的奖项更多的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金曲奖的入围名单公布都是在第二年的年中,在这之前,各种音乐媒体、前哨与乐迷们,基本都把这一年优秀作品讨论遍了。虽然讨论到的绝大多数音乐人都在这个入围名单上,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奖项本身选得很随便,它只是放眼过去,名单基本凑齐了人,但奖项以及歌曲像是随便选的。很多奖项给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选到这首歌,难道不应该有那首歌吗?怎么会选到这一位,难道不应该有那一位吗?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啊。最典型就是年度歌曲,去年虽然是华语音乐小年,但是具有社会意义与音乐性的优秀年度单曲倒是不缺,但是这名单选出来的每一首都令我乍舌。
这一届大陆音乐人入围比例相当高,应该是历年最高吧,说明金曲奖对大陆音乐人很欣赏重视,然而在十分看重的情况下,却有重视不对等的情况,比如说大家都在说的郑兴、窦靖童,我觉得与其让一位入围多项,不如多看一看大陆音乐人,因为大陆音乐人太值得挖掘了,仅拿最佳编曲人这一项来说,我立刻想到的,比如去年火星电台《有船》、Leo1Bee《追猎》、万妮达《七溜八溜》、缺省《平原》,这些都是去年最出色的编曲,比入围名单里超过一大半的作品都好,当然不知道有没有报名。
所以尽管今年金曲奖有非常高比例的大陆音乐人入围,我出于对他们个人情感的喜爱很为他们感到开心,也为金曲奖越来越不局限于地域视野感到欣慰。但是,却并未因为大陆音乐人入围的高比例而产生相应的高兴奋。因为,对于大陆音乐人入围的兴奋,一定是建立在整体入围名单的慎重其事、经得起严谨推敲的前提之上的,比如说,那年崔健《飞狗》、许钧《美梦公司》、袁娅维《月亮失眠了》、吕彦良《Fresh Soul》、武勇恒《海淀》都入围了金曲奖,虽然单个入围的奖项并不多,但是我却感到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的对手都选得很到位,可谓势均力敌,能够与他们匹配,当对手都选得很好的时候,你会知道大陆音乐人的入选,也肯定是经过了烈火真金、抱诚守真的推敲,是出于对音乐性、艺术性、作品本身的尊重。
而今年的其他名单呢,很多奖项都给我一种怎么能选到这一位呢,怎么会选到这首歌的诧异,虽然去年乐迷们讨论的绝大多数出色音乐人,除了极少数外都在这份名单上,但是却有种怎么会出现在这个奖项上,以及怎么会是这首歌的“错位感”,不少奖项给我一种随便的感觉,那么我对大陆音乐人的高入围也并不觉得有多兴奋,因为会怀疑说,这是否也是随便选出来的,对大陆音乐人的这种“欣赏”是出于严苛的甄选与对艺术的真心吗?会不会更多是因为某种理念、某种正确的口碑、某种放宽视野与包容的“胸怀”或其他我不了解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否大于了音乐本身?如果是非常认真选出来的,那么既然能对有的大陆音乐人如此欣赏,那怎么会对有的大陆音乐人置若罔闻呢。对于大陆音乐人的入围,真的不是入围奖项越多越好,而是能让我感到整体名单里有真正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