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过客财经
过去十年,私募量化逐渐走向舞台中央。譬如,今年春节后卷入风暴眼的灵均投资,成立于2014年6月,由前中金销售交易部副总蔡枚杰创立;曾拍下“沪上第一豪宅”的裘慧明,创办明汯投资亦在2014年;此外,以过亿捐赠重新定义平凡的“一只平凡的小猪”,其所在的幻方量化,由几个浙大计算机的同学创立于2015年……
回顾这段时间线,私募量化鸟枪换炮,给人多金豪横的印象。虽然偶或陷入类似“量化牌收割机”的舆论风波,但依然不改逐步做大的趋势,刷足了存在感。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募量化,新年的这一波回撤,给人“黑狗吃食白狗挡灾”的既视感。
公募量化在国内已经运作二十年。从规模来看,2023年末也就3000亿出头。如果看结构,则更加大跌眼镜,主动量化堪堪站上千亿。与近几年私募量化的高歌猛进相比,这个成绩可以用尴尬来形容。
有公募量化基金经理曾告诉路人甲,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是困扰行业的痼疾,量化的“黑匣子”就像米老鼠,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为迪士尼赚钱。这是一个美妙的愿景,意味着公募基金的品牌将拥有护城河。
然而,尽管经历了二十年的沉淀,公募量化至今仍未拥有米老鼠级别的IP。
主动权益明星基金经理如过江之鲫,公募量化却没有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公募量化过去二十年发生了什么呢?
/
量化的黑暗森林
/
几乎所有金融产品的兴衰,都能跟“赚钱效应”扯上关系。
对于公募量化管理规模的停滞不前,业界一直有各种说法(jie kou)。有人说,公募量化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交易和投资范围都严重受限,只能以基本面量化为主,而私募量化可以聚焦量价策略,赶上了吃香喝辣的好年景。
可是,从“长期主义”的角度来说,古早的公募主动量化基金,经历过多轮牛熊转换,也并未用出色的收益数据来证明自己。翻了一下二月底的数据,成立超过十年的公募量化基金,仅有1只年化收益在10%上方。
要知道,公募基金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只被追捧的量化基金,但它们最终都像彗星一样划过天空,带来短暂的惊艳之后便归于沉寂。
这让路人甲想到了《三体》中黑暗森林的隐喻:只要有任何一个猎手在黑暗森林中升起篝火,很快就会招致灭顶之灾。在过去二十年中,主动量化的超额收益每次刚被投资者看到,超额消失的速度甚至快于某些极致风格的主动权益基金。
十年以前,有量化投资人士抱怨,大A市场太年轻,历史数据不够,成为了影响量化投资有效性的一大障碍。十年间,又沉淀了大量数据,然而公募主动量化的赚钱效应,似乎还不如十年之前。
曾有位量化大咖告诉路人甲,量化投资与基本面投资的区别,有如西餐和中餐的区别。中餐自有其优势,讲究火候,优秀的厨师可以烹制得色香味俱全,然而其缺陷在于很难批量生产,而西餐会精准地设置温度,保证品质的稳定。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是最为普惠的金融产品,面对最为广大的投资者,批量生产是一个很诱人的前景,意味着极大的容量。
尴尬的是,被期待品控更稳定的量化基金,并未涌现出让投资者满意的现象级产品。
主动量化基金的适应性,似乎还不如一些主动基金经理。
主动量化基金常给人一个刻板印象:“量化≈小盘+高仓位”。这跟公募量化的投资习惯有关,量化基金相对持仓分散,往往会在小盘股的行情中有所体现。
罕为人知的是,国内公募首个出圈的量化基金经理,其实是一个蓝筹股的爱好者。他的管理规模巅峰,目前仍无量化基金经理超越。
/
出道即巅峰
/
主动量化基金的式微,可以从规模数据中管中窥豹。
截止到2023年末,在量化分类中,唯一的一只百亿规模的基金,还是一只指数增强基金。
事实上,指增目前在量化的大蛋糕中占比高达三分之二,成为了公募量化的主战场。
那么,是公募基金不重视量化么?恰恰相反,国内公募基金,对于量化的渴望由来已久。事实上,早在二十年前,就有首只基金选择发量化的基金公司。
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今光大保德信量化股票)发行于2004年,几乎和基金法的实施同期。
或许有人会说,1998年才有公募基金,2001年才有开放式基金,2003年才有货币基金。这么早的时点,量化模型从何而来?
模型自然是来自于外方。熟悉公募历史的朋友都知道,2003年是合资基金公司的起点,彼时外资光环极盛,光大保德信并非唯一一家想要借鸡生蛋的基金公司,后来的纽银梅隆西部也同样想利用外方的经验,制霸国内公募市场。
时光闪回到2004年,彼时光大保德信不仅总经理汤臣来自外方,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的首任基金经理何如克也来自外方。此外,后来让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名噪一时的基金经理
袁宏隆
,其过往从业经历亦均在海外。
最近半年公募基金的发行市场极为寡淡,让很多从业人员度日如年。其实,唯一不用质疑的是国内市场的“多金”。在2007年这波牛市,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的规模一度接近300亿元,那可是17年前!规模飙升的原因也很简单——有赚钱效应。
“散户死于牛市”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机构的特点是常在河边走,难熬的时候也得有仓位,闪电打下来的时候都在现场,而散户往往因上涨的暴力美学所吸引入坑,免不得成为后知后觉的接盘侠。当然,有人天生命好,2007年6月29日首次担任A股基金经理的袁宏隆,这年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收益率为155.61%,吸引了大量资金趋之若鹜,袁宏隆亦成为炙手可热的红人。
开启上帝视角,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一个量化基金的成败,居然取决于基金经理的主观判断。
现实中,上证综指在2007年10月创下的历史新高 6124.04点,现在看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点位。
然而,手握梦幻开局的袁宏隆,在2007年年报中这样预判2008年行情的:“对于市场整体的看法是将在经济景气与估值压力中震荡前行,牛市还能延续。”实际上,A股2008年的下跌如暴风骤雨。
牛市持续的判断,让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在2008年下跌64.75%,在全市场权益基金中排名倒数第二。
管钱从来是不容易的,命硬往往比命好更重要。过往的风光,很快转变为质疑。有人说他100块钱大量买入中国平安,又在20多块的时候剁掉,并且在50块左右又买了回来;甚至有基金经理说,袁宏隆就是中国平安的反指;也有同行说,量化核心名不符实,名为量化,实则是典型的趋势投资。
当然,袁宏隆最大的bug,还是为投资者亏了钱。在2007-2009年三年,即便有2007的牛市和2009年的反弹,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三年亏损25亿元,却提取了5.86亿元的管理费。这几乎变成了后来基金经理挨骂的经典模板。
最终,袁宏隆获得了一个“不调研基金经理”的外号,黯然离去。
/
光阴的故事
/
量化基金经理因为“不调研”挨骂,并非常态。量化基金经理和主动基金经理吃饭的手艺本来就有许多不同。后来有很多量化基金经理,就从来不假装自己会去调研上市公司。
事实上,袁宏隆被赞美也好,被骂也好,根本还是在于
并不纯粹
。
这种不纯粹的量化在早年也是行业常态,譬如,比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略晚的上投摩根阿尔法(现摩根阿尔法),早年的基金经理吕俊、孙延群等,干脆就是主动权益的明星基金经理。
复盘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的“过山车”,根本的点并不在策略或者资产配置,而是在仓位。实际上,2007年沪深300指数全年上涨161.55%,2008年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65.95%。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盈亏的主因都是贝塔,但却被当成了阿尔法。
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也不符合长期主义的审美,经历了13位基金经理之后,始终未能再次被人记住。如果把时间拉长,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在7%左右,肯定不是一个足够性感的数据。要知道,2004年12月31日的沪深300指数为1000点,沪深300这19年的年化也在7%左右。
量化核心的故事之后,主动量化基金经过了几年的沉寂,又开始躁动。在这一次,被光环打中的基金经理变成了
左金保
。
左金保出圈,凭借的依然是“暴力美学”。左金保在股债双杀的2016年获得盛名,他彼时才30出头,刚刚度过新秀赛季,可谓少年得志。2016年经历了多次熔断,很多私募基金都鼻青脸肿,多数公募基金产品也颇为狼狈,而长信量化先锋取得了10.52%的收益率,打败了大多数使用传统方法投资的基金。
更为好看的是三年期业绩。2016年末,长信量化先锋3年累计收益率为221%。事实上,这个三年期业绩,不仅在量化基金中遥遥领先,也一度在所有的权益基金中领跑。
不过,
长信量化先锋也没有逃离“冠军魔咒”
。
其实,在2016年11月基金净值创下新高后,接下来一度在6个月内跌掉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