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圈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运营,第一时间推送顶级学术期刊摘要、前沿研究成果、精彩讲座与会议报告,服务一线科研人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社会学研究杂志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25年非事业编 ... ·  昨天  
科研圈  ·  超超超大号的寄生蠕虫,体长可达40米! ·  23 小时前  
科研大匠  ·  DeepSeek参考文献“胡编”怎么办? ·  3 天前  
研之成理  ·  南方科技大学,Nature!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圈

特朗普“耍无赖”钻法律漏洞,拒不恢复NIH经费发放;IF 500+“神刊”携手中国团队打破陈规,首次发表临床试验 | 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2-21 12:40

正文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微信推送模式又双叒叕变了!如果不想错过更及时、更优质的学术资讯, 别忘了点击右下角的“ 图片 ”和“ 图片 ”,科研圈日报每个工作日与你相见ღ( ´・ᴗ・` )


· 海外学界


特朗普“耍无赖”钻法律漏洞,拒不恢复NIH经费发放


当地时间 1 月 27 日,特朗普政府颁布命令,要求暂停下发所有联邦资助和贷款。由于很快就有诉讼质疑该政策的合法性,这一命令不得不暂时搁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也开始恢复运转。但据《自然》新闻( Nature News)消息, 特朗普政府依然钻了法律的漏洞,通过无限期暂停发布美国联邦政府公报《联邦公报》( Federal Register ),持续冻结 NIH 研究经费


按照规定,NIH 的研究资助申请会分两个步骤独立进行审议,首先是由一组独立科学家组成的研究部门对申请进行评分,第二步是 NIH 顾问委员会会议:NIH 的研究部门需召集外部和内部科学家组成的独立评审小组,开会评估资助申请,而为资助决策提供指导的顾问委员会必须提前 15 天在《联邦公报》上公布会议计划。《联邦公报》无限期暂停发布,这些用于评估资金申请的会议就无法召开,也就意味着 NIH 无法发放新的拨款。这相当于绕过了法院的裁决,却达到了暂停资助的效果。据悉,除了暂停发布《联邦公报》外,特朗普政府还要求将原定的提前 15 天延长为至少 35 天。特朗普总统上任至今,《联邦公报》尚未公布任何一条顾问委员会会议召开通知,已导致大量研究经费申请积压。经费无法下发的问题目前已影响到研究生招生、教职工招聘等各类科研活动。(《自然》新闻)


相关阅读:

· 特朗普“新政”下,美国多所大学或暂停 2025 年招生招聘

· 反击!美国 22 个州联合起诉特朗普政府“狂砍”国家科研预算

· 特朗普重拳打击美国高校:腰斩研究管理费,引发大学公愤



· 国内学界


IF 500+“神刊”携手中国团队打破陈规,首次发表临床试验


据“Wiley 威立”微信公众号消息,北京时间 2 月 20 日,长期位居全球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榜首、影响因子高达 503.1 的顶级医学“神刊”《 CA:临床医师癌症杂志 》(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发表了创刊 75 年来的首篇临床试验研究论文 。该论文由我国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团队牵头,揭示了鼻咽癌放疗的新策略,具有重大临床意义。这也标志着中国学者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突破迈向了全球学术巅峰。


据悉,《CA:临床医师癌症杂志》是由美国癌症学会主办的一份综述性、履行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该杂志一直以发表综述、指南以及癌症统计报告为主,从未发表过临床试验论文。此次发表的这项研究为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 Ⅲ 期临床试验,纳入了 445 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基于化疗后和化疗前肿瘤范围进行放疗。主要终点为 3 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次要终点包括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该临床试验首次证实,基于化疗后肿瘤体积缩小放疗范围,不仅能维持疗效,还可大幅减少毒性反应,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该策略或将使鼻咽癌治疗从单纯追求生存率,迈向兼顾生活质量的个体化治疗新时代,也使我国鼻咽癌诊疗实现从“保生存”到“优生存”的跨越式突破。(“Wiley 威立”微信公众号)



· 人工智能


谷歌推出 AI“科研搭子”,2 天破解 10 年科研难题


“AI 联合科学家”的设计和实验验证(图片来源:谷歌)


当地时间 2 月 19 日,谷歌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 人工智能联合科学家 ”(AI co-scientist)的工具。这是一款基于 Gemini 2.0 的 AI 系统,旨在作为虚拟科学助手,助力科学家加速科研进程。该系统能够自主生成新颖的研究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撰写研究概述。


在验证测试中,“AI 联合科学家“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它有效预测了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药物再利用候选方案,发现了与肝纤维化相关的表观遗传学靶点,这些成果均已通过实验得到验证。此外,根据 谷歌公司发布的论文 ,当研究人员用该工具研究细菌演化出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时,该工具仅用两天时间便通过计算模拟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基因转移机制。相比之下,传统方法完成类似的研究通常需要超过十年时间。该研究目前已发布于预印本网站 bioRxiv (未经同行评审)。这一突破性进展表明,“AI 联合科学家“具备显著缩短研究周期的潜力,可将原本耗时数周甚至更久的任务压缩至几天内完成,从而大幅提升科学研究的效率,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提供更多可能性。(谷歌)



马斯克公司宣布免费开放 Grok 3,直至服务器崩溃


xAI 宣布免费提供 Grok 3(图片来源:X)


北京时间 2 月 20 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人工智能公司 xAI 在社交媒体上宣布, Grok 3 现已免费提供给所有用户,直至其服务器崩溃 。此后不久,马斯克也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该消息,并表示 Grok 3 将在短期内免费提供给所有人 。(X)


相关阅读:

· 马斯克发布“地表最强 AI”Grok 3



· 物理学


静电之谜被揭开:静电电性或取决于材料的接触史


静电是两个物体接触后再分离时发生的电荷转移现象。人类对静电现象的观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科学家却始终没能理解静电产生的具体机制。过去科学家曾尝试用“摩擦电序列”解释接触起电:将材料按电荷交换倾向排序(例如玻璃比陶瓷带正电,陶瓷又比木材带正电)。但实验结果常常矛盾,甚至同一实验重复时结果也会不同。据《自然》新闻( Nature News)消息,在一篇近日发表于《 自然 》的论文中, 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材料接触历史对电荷转移方式的决定性作用 ,为理解静电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团队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材料的接触次数。研究人员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制成了透明的块状物,发现新制备的 PDMS 块接触时电荷交换随机,但同一材料经过约 200 次接触后,其电荷转移的规律逐渐变得稳定:接触次数更多的样品总是带负电。进一步分析表明,反复接触会改变材料表面的纳米级粗糙度。尽管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接触次数越多,材料表面的微小凸起会被“磨平”,导致电荷转移方向趋于稳定。这一现象表明,材料之间存在一种“记忆效应”,这种效应使得电荷转移在多次接触后趋于一致。该研究不仅为工业静电控制提供了新思路,更首次在看似无序的现象中找到了确定性规律。(《自然》新闻,“环球科学”微信公众号)



· 天文学


小行星 2032 年撞击地球的风险陡降至 0.28%


当地时间 2 月 20 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社交媒体上更新了小行星 2024 YR4的撞击风险评估, 将其撞击地球的概率从之前的 1/32(约 3.1%)大幅降低至 1/360(约 0.28%) 。这一变化基于当地时间 2 月 18 日至 20 日间收集的新轨道数据。据 space.com 网站消息,在衡量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都灵危险指数分级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