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usic
♭
-
周末的时候我去看了张艾嘉导演的《相爱相亲》。
在速食时代,我们很轻易地说着爱,“爱你”,甚至是延伸出的语气词“么么哒”,却很少再去考究什么才是爱的定义。
可是在这部极其细腻的电影里,我想你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些深藏在记忆里的,很柔软的部分。来自地图上不同角落的演员和创作者们贡献了一部电影,却意外地没有太多文化隔阂造成的不适。
非常杂糅的班底讲了一个非常大陆的故事。长年居住在乡村的姥姥等了一辈子的丈夫,在城市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妻子。姥姥没有结婚证,没有丈夫的照片,只有被记录在家谱上的名字,宗族的支持,还有用女书缠绕书写的丈夫的名字。别人却告诉她,他不是你的丈夫,你们的婚姻不被法律承认,他对你从来都是责任,没有爱。
影片质感通透,温柔,像四月的风。不论是《相爱相亲》,还是 Love Education, 风格都相当简单,大概意在告诉前来观看的观众:「爱」这个字我们天天谈,天天讲,但要懂得,却需要一次郑重其事的再教育。
这部电影在11月上映,在好莱坞大片来势汹汹的时候,留下了一条温柔和缓的道路。导演兼主演张艾嘉祖籍山西,出生在台湾,又在美国读书,在香港度过了港片的黄金时代。这可能是《相爱相亲》的剧组成分错综复杂的原因之一。
幕前幕后都有刘若英、李宾屏这样如假包换的台湾血液,也有田壮壮、郎月婷这样土生土长的内陆人。故事拍摄地在郑州,古书上的中原之地,地理意义上的大陆心脏。影片的一半在距离大部分年轻人都有些遥远的乡村,一半在城市,还有藏在主角台词里却从未在镜头中出现的北京。
「爱」这个字最特殊,又最普通,人人会遭遇,人人有心得,人人困顿其中。无论你来自什么地方,生长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中,谈到爱,总有心领神会之处。所以才有了《相爱相亲》的故事,那些年龄与性格迥异的角色,还有故事背后生长地域和文化基因相差甚远的主创们,都在爱这个话题面前有了一次顺畅的沟通。
姥姥在这份感情面前执拗地守护了一辈子。使用了一系列柔软或强硬的手段拒绝把
丈夫的遗体迁走。激动地对微微说,「他给我写了很多信,每月寄钱来,冬天时嘱咐过我要多穿衣服。」她在经年久远的,与丈夫浅而短的交集中,寻找他曾经爱过她的蛛丝马迹。可是来自城里的微微却摇头,这些是家信,没有爱意,不是情书。
后来,姥姥在城里丈夫的另一个「家」中看到了丈夫的照片。离开时还是少年的丈夫,照片中两颊发福,双鬓染上霜雪,她喃喃自语,「不像,不像当年的样子了。」一直很坚持的姥姥终于略带遗憾地放弃了对遗体的争夺。她在被挖出的尸骸面前说:「我不要你了。」
爱在某些时候会表现为一种习惯。就像姥姥陈年累月的坚持和默认。
但一个偶然的机遇,就是那张照片,却让她发现原来这个自以为是至爱的男人,于自己而言原来如此陌生。于是也就洒脱地放弃了。爱又不是习题册,在上面花费的时间越久就越有成效。一直没有泄气,不过是未到泄气的时机。而当戳穿真相的那根刺一出现,过往的置若罔闻和自我欺骗就一秒钟都无法继续维系。
坚持的一辈子很重。放弃的一秒钟很轻。那些沉重的时刻未必果真就光辉闪烁值得纪念,而轻快的放弃和释然,也不尽然总是意味着退却和懦弱。可能爱就是那样一种奇怪的物质,过于执着和过于草率都会留下遗憾,你永远无法找到标尺上最合适的分寸。像掌心的沙,不用力和用力,都会有流走的危机。
少女时期也沉迷过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锻造的故事,喜欢那些由沉默和坚持组构而成的孤勇,喜欢那些句子,他曾经那样写道,「你从来也没有认出过我,你从我身边走过,就像从一条河边走过,你踩在我的身上,就像踩在了一块石头上面,你总是走啊,走啊,不停地向前走着,却叫我在等待中逝去了一生。」
可后来会日渐发现,持之以久的爱,和勇敢认真之间并不能轻易地划上等号。漫长而无回应的等待像一个梦,在梦里总是醇美甘甜,但也回避了清醒的现实世界。醒来那一刻会痛,但后来行走的姿态却一定潇洒漂亮。
很多爱的背后总是包含着很多的不甘心。不甘心就这样在另一个人的生命中扮作无关紧要的角色,不甘心如爱情小说中浪漫而执着的付出毫无意义,不甘心那么多独自等待的时间没有任何结果。
姥姥在年近九旬的时候选择了放下。她在发现自己浓烈的爱投射到一个近乎于陌生的人身上后,很果决地把这份幻想从生命中剥离,虽然被剥离的部分几乎组成了此前姥姥生命的绝大部分。
爱会走样。会变成赌气,嫉妒,占有欲,懦弱,避风港,迷幻剂。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姥姥用了一辈子的时间从这样的误解中走了出来。宛如片名,「爱的教育」,需要时间,需要经历痛苦,需要勇气。
Love Education
醒来那一刻会痛,但后来行走的姿态却一定潇洒漂亮。
晚安。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个赞,愿你早日拥有勇气,挣脱爱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