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央行发布10月社融和信贷数据。新增社融13958亿元,与市场预期的14386亿元相差不大,同比少增4483亿元。金融机构口径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5000亿元(含对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少增2384亿元。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边际变化之一:居民融资需求反弹,或受预期、地产销售改善10月居民新增贷款1600亿元,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拆分来看,短期贷款新增490亿元,同比多增1543亿元,处于近四年同期较高位,作为信贷小月,2020-2024年同期均值为-217亿元。短期贷款的反弹,关键可能在于924政策之后,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等举措带动居民预期改善。反映在数据上,一是国庆假期消费改善,根据文旅部测算,国庆7天出游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0.2%,总花费增长7.9%,人均消费恢复至2019的98%,显著高于五一假期的89%。二是消费补贴政策,带动传统家电、电子产品消费回升,且高价商品增幅明显。截止11月3日,淘宝“百亿超级补贴”订单量超过1亿单,家电、家装、运动户外等行业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50%,服饰、3C数码增长超100%。三是权益市场的回暖或也有部分影响,10月新增居民短贷为近五年最高,居民在投资占用资金的情况下,可能通过消费贷填补日常资金缺口。不过这一影响可能还要通过后续更为详细的数据来验证。地产带动居民中长期贷款修复。10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1100亿元,同比小幅多增393亿元,虽然较2020-2021年同期的4000亿+仍有较大差距,但相比2022-2023年同期的300亿+、700亿+显著改善。一方面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之后,使得提前还贷现象有所缓解。根据央视新闻,截至10月28日,21家全国性银行已完成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目前有一部分重定价日在10月21日以后的借款人的存量房贷利率已经降至3.3%,随着其余房贷陆续重定价,绝大多数参与批量调整的存量房贷利率都将降至3.3%,接近央行公布的2024年Q3全国新发放个人房贷利率平均水平(3.33%)。另一方面是新增购房需求回暖,10月50城新房成交同比降幅收窄至12%,明显低于9月的30%,也低于8月的24%;15城二手房成交同比增长11%,高于9月(-3%)和8月(+2%)。其中一线城市改善更为明显,新房10月单月成交同比增长15%,二手房成交(仅有京沪深有可比数据)同比增长67%。这些带动按揭贷款需求改善。(二)边际变化之二:M1触底反弹,主要是单位活期存款支撑M1同比反弹。10月M1同比增速反弹1.3pct至-6.1%,背后主要是新增单位活期存款4593亿元,同比多增7653亿元,也是自今年4月禁止手工补息以来首度回正。前期单位活期存款整体偏弱,除了打击资金空转影响之外,可能受到地产销售疲软、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等因素的影响。随着9月下旬的逆周期政策加码,地产销售改善、财政资金下达加快等因素带动下,10月单位活期存款出现了积极变化。观察历年10月新增单位活期存款的规律,可以发现自2010年以来仅2022、2023两年减少(-2139、-3060亿元),其他年份均为增加,平均值为7392亿元,可能与“金九银十”的地产销售规律有关。观察后续单位活期存款是否回归正常的季节性规律。非银存款维持高增,带动M2继续修复。10月M2同比回升0.7pct至7.5%,连续两个月反弹,而这其中新增非银机构存款10800亿元,大幅高于过去四年均值5608亿元。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提升,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增加,导致非银存款继续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是居民、企业存款出表,可能进入理财、债基和货基等非银产品,使得非银机构持有资金变多,非银存款增加。不过10月理财规模增长6300亿元,为近五年同期最低,因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或许是非银存款超季节性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剩余额度少于去年同期,10月政府债发行量下降。5-9月,政府债连续五个月作为社融同比的重要支撑项,10月开始转为拖累项。10月新增政府债融资10496亿元,从绝对值上看高于今年1-9月均值7978亿元,不过由于去年10月基数较高(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量较大),同比少5142亿元,成为社融同比最大拖累项。对于剩下的11-12月,根据11月8日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上的部署,年内或再发行最多2万亿左右的地方债用作化债,这使得11-12月政府债净发行规模达到约3万亿元,同比高出约1万亿元,对11-12月社融同比拉动预计分别约0.2pct、0.1pct。一是观察财政存款变化,支出加快的状态在10月可能得到延续。10月新增财政存款5952亿元,用财政存款剔除政府债净缴款计算财政收支差额,得到今年10月(支出减收入)3578亿元,而10月作为季初月份,财政支出往往小于收入,这一逆季节性的表现反映前期集中发行的政府债在加快使用进度,这可能也是10月末资金面超季节性宽松的原因之一。投向的领域,包括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基建投资等,各地消费补贴在9月开始陆续启动。基建资金到位的进度也在加快,根据百年建筑网的数据,截至11月5日,样本建筑工地资金到位率为64.5%,较9月底环比回升2.0pct,数据自9月24日以来连续六周增长。二是企业融资仍然较弱。10月企业新增贷款1300亿元,同比少增3863亿元,其中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新增-1900亿元、1700亿元,同比少增130亿元、2182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降幅在明显扩大,二季度同比降幅为38.0%,三季度收窄至27.2%,10月又再度扩大至74.8%,这反映在今年以来的数据“挤水分”以外,10月企业贷款需求可能也明显偏弱。若综合企业其他渠道融资,加总企业贷款、票据、企业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股票融资,10月企业广义新增融资规模为1155亿元,同比少增2935亿元,而这其中主要是贷款的拖累,债券融资也在继续放缓,未贴现票据同比多增1138亿元。企业信贷难增的背后,或是企业贷款利率偏高所致。2024年1-10月,5年期LPR累计下调60bp,带动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降幅达到82bp(3.97%→3.15%)。而与企业贷款更相关的1年期LPR仅累计下调35bp,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幅仅25bp(3.75%→3.5%)。相比之下,发债和票据融资利率相对更低,根据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9月新发企业贷款加权利率为3.51%,票据利率为1.35%,同期1-3年信用债发行利率为2.32%,这可能使得企业更多转向票据和债券市场。不过8-9月信用债市场波动一度较大,也导致企业在此期间的发债融资整体低于去年同期。10月新增企业债融资1015亿元,仍然较去年同期低163亿元,不过降幅较8-9月的1000-2000亿元明显缩窄。整体来看,10月金融数据出现的三个边际变化,分别是居民融资需求反弹、企业存款明显活化、政府债不再是社融支撑项。前两个变化值得重点关注,预期改善、地产销售反弹、财政支出加快等多个因素可能共同起到了助推作用。在传统经济周期框架中,M1增速拐点较为重要,其直接对应地产销售的拐点。在确认M1拐点之后的几个月之后,往往出现PPI拐点、地产投资、房企土地购置的拐点。但当前的主线逻辑不再围绕地产展开。历史经验是否可参考,需要更多数据来印证。本轮周期M1的反弹,除了地产销售改善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化债带动企业现金流改善。往后看,我们重点关注随着年内地方再融资债增发启动,企业部门现金流量表改善的节奏和幅度,这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企业存款、居民消费。对权益市场而言,10月金融数据的边际变化,更多是前期市场表现的印证。化债方案落地之后,市场的关注点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可能传递明年财政扩张力度的关键信息。在明年财政规模落地之前,权益市场可能仍然处于“炒预期”的阶段。基本面数据强于预期或弱于预期,对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对债市来说,货币宽松的逻辑未变。市场的短期关注点可能在11-12月的政府债供给和年末流动性环境。接下来面临2万亿的再融资专项债供给,央行可能通过降准、买断式回购、买债等方式,投放资金进行对策,待市场确认资金面无虞,利率可能迎来一轮下行。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如国内经济数据持续超预期,流动性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社融数据点评
2024年3月:《3月社融,高基数与低需求》
2024年4月:《社融、存款“瘦身”,怎么看》
2024年5月:《降息必要性提升》
2024年6月:《布局与等待》
2024年7月:《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都去哪了》
2024年8月:《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力度”》
2024年9月:《9月金融数据,三个变化》
文中报告节选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分析师:肖金川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4030004
联系人:龙海文
证券研究报告:《10月金融数据,三点变化》
报告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2日
请向下滑动参见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重要提示及法律声明:
重要提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若您并非华西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受限于访问权限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为华西证券宏观固收团队设立及运营。本订阅号不是华西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是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华西证券及华西证券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为使用本订阅号信息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华西证券所有,华西证券对本订阅号及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华西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