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被加热到太高温度时,营养物质会互相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
平时做菜时通过控制温度以及其他一些处理方式,可以避免或减少致癌物的产生。
我们的一些日常的烹饪过程,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食材里产生一些致癌物质。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食物中有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糖类)这几类基础的营养物质。它们在被加热时,最直观的是诱人的香味还有色泽的变化。
这要感谢一位化学界的「大厨」——
美拉德反应
。具体来说就是食物中的羰基化合物(还原糖)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肽或蛋白质)反应,
把食物变得又香又好看
。
另外食物加热后,里面的致病菌还有寄生虫等也会被杀灭,安全性变高了。
从这两点看加热食品是一件好事。
然而,当食物被加热到太高的温度,比如100℃以上时,不好的事情开始发生了……
食物里的营养成分开始互相反应,生成一些有害的物质,包括致癌物。
当食物被加热到120℃左右时,里面的游离氨基酸、肌酸与糖等成分会互相反应生成一种叫
【杂环胺】
的物质,它是一种
致癌物
。
符合这个条件的食材最典型的就是肉类,杂环胺也是在高温熟肉制品里被发现得最多。
当温度达到140℃左右时,另一种致癌物质也开始大量产生,就是
【丙烯酰胺】
。
它所需要的原料主要是氨基酸与还原糖,其实也就是美拉德反应的一个副产物。
丙烯酰胺最早是在油炸土豆里被发现的,后来证实许多经过高温加热的食物中都存在,在
富含碳水化物的食物里最常见
。
目前它被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
2A类致癌物
,即对人致癌可能性较高。
当油脂被加热到接近200℃时,会发生裂解反应,生成一类更强的致癌物质——多环芳烃。其中最「大名鼎鼎」的要数
苯并(a)芘
了。
苯并(a)芘被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列为最高级别的
1类致癌物
,也就是
明确对人类致癌
。
上面说的这三种致癌物质含量都会
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加热时间的延长
而产生得越来越多。(理论上加热时间足够长时,丙烯酰胺也会分解掉,但是一般的烹饪达不到那么长的时间。)
当食物被加热到接近300℃时,
以上3种致癌物质会大量积累
,甚至产生条件也会发生一些改变。
比如300℃时,蛋白质自己裂解就能产生杂环胺,不需要其他成分帮忙。
在
用油烹饪
时,或者
食物本身油脂含量较高
时,就会很容易达到高温。
毕竟水顶多就是煮沸到100℃,而油可以被加热到好几百度。
比如把锅烧得很热才放油,或者等油冒烟了才放菜。
我们现在用的精炼油烟点是很高的,通常都在200℃以上,因此油冒烟的时候说明它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温度,里面可能已经产生了致癌的物质。
研究发现,炒菜中苯并(a)芘含量是:
油起烟雾>先热锅再加油>冷锅加油
。
油炸食物时的油温一般是150℃~240℃,达到了产生致癌物的条件。
尤其是如果反复使用同一波植物油一直炸的话,里面的致癌物就不断积累变多,然后吸附在炸的食物上。
火焰温度可达几百度到上千度,被它烘烤的食物容易达到300℃以上。
尤其是离火比较近的话,还容易造成表面
局部烤焦
,而焦糊部分会生成大量的苯并(a)芘。研究发现,焦糊食品中的苯并(a)芘含量比普通食品高10~20倍。
大家应该还遇到过食物被
烤得滋滋冒油
的情况,虽然非常诱人,但
脂肪滴落到火上会焦化同时发生热聚合反应
,极易生成苯并(a)芘,并随着烟气吸附到烤串上。
用木材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熏烤食物,能得到独特的风味,这就是常见的烟熏做法。
但这种
熏烟中存在大量的苯并(a)芘
,在高温条件下也会随烟雾渗入到食物中。
最靠谱和简单的当然是
用水烹饪
,不用油。用蒸、煮的方法烹饪,是肯定不会达到太高的温度的。
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天天只吃蒸煮的食物,估计是不现实的。那么炒菜、煎炸、烧烤该怎么控制,尽量少产生致癌物呢?
▶ 尽量
冷锅放油
,一定不要等油冒烟再下菜。
▶ 如果靠筷子、葱花是否冒泡来判断油温,会受到材料和含水量的影响,不是特别准确。用金属油温温度计、带有测温功能的灶台或者炉子,可以更准确。
▶ 炒菜前还可以
先焯水到半熟
,减少高温烹饪的时间。
▶
自己在家做
,这样至少你能控制温度、时间并且用新鲜的油。
▶ 用
挂糊
、
剥皮
(鸡鸭鱼的皮下脂肪会加热到高温)等方式来隔绝或降低食材被加热的温度。
▶ 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一些油炸专用锅,自带温度计监测油温。建议你炸的时候把油温控制在
160℃
以内,时间在
2分钟
以内。
▶
把食材先煮熟,再煎炸一下表面
,这样既有比较干燥酥脆的表面,又保证里面熟了,还避免高温长时间加热。
▶
别用明火
。把明火烧烤换成电烤能极大地降低致癌物的产生。
▶ 用
锡纸或者其他容器
把烤制的食物
包起来
。
▶
勤翻面
,避免焦糊。
▶ 如果你用烤箱的话就更简单了,别选择太高的温度。
油脂在食品中有害物质的产生这件事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