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营养师顾中一
350000 人关注。顾中一,注册营养师、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八年三甲医院营养师经验,所著科普图书已销售十余万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医生  ·  熬夜后,怎么补觉对身体伤害更小? ·  昨天  
丁香医生  ·  不小心扭伤,要马上热敷吗? ·  3 天前  
丁香医生  ·  好好的男人,怎么突然「不行」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营养师顾中一

一餐少于5分钟,2种疾病风险上升!转给你身边的“闪电干饭人”

营养师顾中一  · 公众号  · 养生  · 2025-02-21 22:30

正文

本文 5725 字,阅读约需 8 分钟





太长不看




1

研究发现, 每餐≤5分钟 的"闪电干饭人",脂肪肝和糖尿病风险上升。

2

吃法太快除了让大脑接收不到饱的信号,对 血糖波动 的影响也更大。

3

想让吃饭慢一点,文末的几个小步骤或许有用~


先来个小问卷:




这届打工人吃饭有多拼?是不是左手扒拉外卖?右手回消息,5分钟光盘是常态?


要说起来我今天中午也是一手拎着箱子,一手抓着汉堡和手机,一路站着在过闸机前把汉堡炸鸡吃完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餐吃20分钟,如果问一问在座的朋友估计全是摇头摆手表示做不到。也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狼吞虎咽”成了标配,但, 对健康可能的负面影响也值得你关注一下



01

干饭快的人

脂肪肝 风险更高



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招募了来自 中国6个省/市 的10家医院的 1965位 符合条件的受试者,研究他们快速吃饭的频率和脂肪肝之间的关系。



这个研究中把快速吃饭定义为 每一餐用时≤5分钟 ,按照吃饭快的频率来分组对比,在通过数据模型排除了年龄、性别、抽烟喝酒、体重腰围等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发现 每周快速吃饭多于2次的人 ,相比于细嚼慢咽的人(每个月快速吃饭次数≤1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风险高 81% [1]


另一项涉及韩国7917人的研究中,按照吃饭快慢来分组对比,发现吃饭最快的一组 (每餐<5分钟) 跟吃饭最慢的一组(每餐≥15分钟)相比,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高 81% [2]



除此之外,常看体检单的朋友估计知道一个叫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的东西,是跟肝脏健康有关的标志物,过高不好。而上面说的我国人群研究 [1] 和另一项涉及日本2.8万余中老年人的研究 [3] 都发现,吃饭快的人,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浓度显著高于吃饭慢的人


02

干饭快的人

新发 糖尿病 风险或增高



再来看2019年一项涉及日本19.7万余人、持续追踪3年的研究,在问卷调查时自认为在同龄人中吃饭速度比较快的人,在3年中 新发2型糖尿病 的风险值相比于吃饭慢的人升高了 26% [4]



这项研究中,吃饭快的男性中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比率为5.4%,而所有男性总体为4.5%。吃饭快的女性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比例为3.3%,而所有女性参与者中为2.6%。


该研究还发现,吃饭快对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幅, 相比于 不吃早饭 睡前零食 这两种行为 更高 ,即使在调整了多种因素后,吃饭快仍然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的风险因素。


其实以前也早有研究发现,吃饭快与空腹血糖升高 [5-6] 、胰岛素抵抗增加 [7] 以及糖耐量受损和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8-9] 有关。




* 以上研究得出的是相关性结论,非因果关系。影响疾病的因素众多,数据模型调整后可能也仍有一些混杂因素。



03

吃饭快

到底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吃饭快了一些,疾病风险就提高了呢?


核心路径:肥胖驱动


首先是以下的连锁反应:

内脏脂肪堆积 → 释放游离脂肪酸 → 肝脏脂肪沉积(脂肪肝)

脂肪细胞分泌急速 → 抑制胰岛素受体活性 → 血糖调节失控(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都属于代谢相关疾病,肥胖是增加这些疾病风险的一大因素,而 吃饭快的人超重、肥胖率更高 ,已经有了不少证据。


对日本上班族的调查发现,快速进食者患超重的风险是慢速进食者的2.92倍 [10]


对中国儿童全国性调查显示(7个省份,5万余名儿童),快速进食组的普遍肥胖率为15.9%,而中速、慢速组分别为10.0%和7.2% [11]


不少荟萃分析,包括对不同国家、地区人群的研究也都支持快速进食者BMI显著高于慢速进食者的结论 [12]



当我们开启狼吞虎咽模式时,大脑中 接收饱腹感的网络信号会延迟 ,就像疯狂点刷新却收不到验证码,吃太快时身体也收不到"别吃了"的短信提醒,容易额外摄入多余的热量。

尤其对于那些我们身体分泌的用于 调节食欲和饱腹感的重要激素 ,对照试验已经验证了,进食同样的食物但速度不同,对其分泌情况影响显著 [13]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提到的在中国人群中吃饭快与脂肪肝风险上升有关的研究 [1] 以及日本人群中吃饭快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上升有关的研究 [4] 都发现,即使通过数据模型把BMI这个因素带来的差距调整掉, 相关性也依然成立 ,也就是说吃饭快除了通过增加肥胖来升高疾病风险,也 可能还有其他的机制


血糖波动的放大器效应


除了体重影响, 血糖波动 也是一个因素。


已经有研究证实了吃同样的食物但只是快慢不同时,血糖波动有差距。



19名健康日本女大学生用两种不同的进食速度(快速进食10分钟和慢速进食20分钟)吃相同的测试餐,通过她们手臂上佩戴的传感器记录血糖数据,结果显示无论是平均血糖波动幅度、餐后峰值以及晚餐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快速进食都显著高于慢速进食 [14]



而从保持健康体重以及改善代谢指标的角度,不要让血糖波动太大是更推荐的。因为血糖波动理论上可以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导致 脂肪组织异常堆积 血脂异常 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增加


另外我以我戴动态血糖仪的经验,最高的一次就是在活动后台候场时,吃了一大份牛肉汉堡套餐,里面有汉堡和薯条…… 热量高、碳水多、吃得又快。


吃饭快

往往对应着饮食质量差


另外从我的角度看,吃饭快往往也伴随着饮食质量差,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会选择速食或者不重视餐食的质量,往往 容易忽视食物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偏向选择快速而高热量的食品,长期下来肯定是不好的。




0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