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文学、艺术、体育、历史、旅行等题材的文字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利维坦  ·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恶心/厌恶情绪? ·  昨天  
罗辑思维  ·  嘿,请不要再“爹”年轻人了 ·  3 天前  
纯银V  ·  问个关于三星 ... ·  3 天前  
KnowYourself  ·  「NPD」好像突然变多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嘴那么毒,戾气那么重,心里一定很苦吧?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5-19 21:53

正文

俄罗斯所谓杀人蓝鲸游戏,前段时间判了。

在俄罗斯,这算暴力的冰山一角。

大家都爱开玩笑,说俄罗斯毛熊很彪,很猛,很虎,很愣,战斗民族,疯起来连自己人都砍。

但虎、猛、彪的另一面,是憋屈的暴力倾向。

凡事从来如此,一体两面。比如我国某些地区疑似民风豪迈,但自有夸夸其谈的一面;某些地区据说温文尔雅,但自有斤斤计较的一面。


只说暴力倾向。

暴力倾向除却遗传,也跟外界环境有关,大体现在许多社会学家是认同这一点的。

俄罗斯人与北欧人常有犯抑郁症的,俄罗斯和北欧许多国家自己有过论述。他们文化里这种带毁灭倾向的东西(连环杀人、社交杀人),跟纬度与气候都有关。体表温度低,冬天常年不见光线,容易季节性抑郁。于是好喝烈酒,这些都对保持冷静不利。

当然前苏联人自己编出过许多怪病,比如西伯利亚病:流放地的犯人看久了周遭荒凉,忽然就疯了,诸如此类。

某个美国评论家说到索尔仁尼琴时比较偏激,说古拉格群岛,不是斯大林命令俄罗斯人去杀戮,而是斯大林解放了俄罗斯人本身的戾气,于是他们开始在各色地方发挥创造性地折磨人。

当然,以上都是偏激之词。回到俄罗斯。




2013年,俄罗斯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ology Institute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俄罗斯自己的机构,不是外国编出来黑他们的)有个结论:比起1980年代中期的苏联,如今的俄罗斯人的侵略性和傲慢,数据上长了三倍。

谋杀案是美国的四倍,欧盟国家的十倍。

俄罗斯家庭里,1/4存在家庭暴力。

30%的莫斯科受访群众表示,暴力对他们而言变频繁了。


社会学家卡萨马拉说,主要是不平等造成的。

心理学家安德烈-尤列维奇说,媒体无休止地播放名人们高不可攀的生活,年轻一代感到没指望,于是产生破坏欲。

组织这次研究的迪莫菲-内斯蒂克说,归根结底,是俄罗斯人对未来的焦虑。他们对未来没有信心,他们无法做任何长期计划,他们觉得无能为力。

“中国学生可能可以规划未来二十年的生活,俄罗斯学生却只能考虑未来三年。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

当没有安全感时,便会诉诸暴力。


罗蒙索诺夫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加里纳-安德烈瓦2009年有篇论文,大概意思:

经过过去百年沙俄-苏联-俄罗斯的剧烈动荡,俄罗斯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完全割裂的。他们没有过去的光荣可缅怀,没有未来的安全感可以期待。所以他们有时会以各种过激的、追求极限的方式来取乐。


更进一步。

过去百年,俄罗斯从沙俄变成苏联变成俄罗斯。他们创造了无数英雄领袖形象,然后踩入泥淖。在这无休止的起落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英雄可以寄托。

人是会下意识地,选择一个偶像,然后用这个偶像的所作所为来合理化自身行为的。当没有安全感时,人会选择一个弱肉强食的偶像,然后用他的行为来为自己的行动合理化。


归根结底,各色暴力宣泄,骨子里还是焦虑感与不确定性。

破坏欲和经济状况、平等状况,又是息息相关的。人是无法彼此了解的,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同理心和怜悯。但怜悯与同理心的基础,是相对的平等、善意与安全感。一旦无法得到,人便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发泄失望,或者追求安全感。


动物学家有个观点。动物们怒吼并扩张身体,不是为了交战,恰是为了威吓。诉诸暴力的,都是因为感受到了威胁与不平等,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像是一种发泄与争取。戾气就源于此。暴力倾向就源于此。

这就是所谓“你嘴那么毒,心里一定很苦吧?”


当然,以上情况,又不止局限于俄罗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