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华人周刊、宁南山、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
今天,因缺陷气囊破裂问题陷入经营恶化的日本高田公司,正式决定申请破产保护。据估算高田负债总额将超过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14亿元。这将成为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一宗破产案。
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破产案!中国砸110亿接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本是保护乘客人身安全的安全气囊,却因质量问题成了伤人利器,造成多起严重事故,甚至导致17人伤亡。
最大的日本车用安全气囊制造商高田公司(TAKATA)深陷1.2亿辆汽车召回事件的漩涡之中,已在日本及美国申请破产保护。途径84年,曾历经辉煌的高田倒下了,背后的接盘者是中国人。
生产汽车安全气袋而引发连串死亡事故、继而陷入危机的日本高田公司,周一分别在东京和美国申请破产保护令。
该公司预计负债超过10000亿日圆 (逾700亿港元),成为日本制造业战後最大宗破产案。高田又证实,中国宁波均胜电子股份公司旗下位於美国底特律市郊的百利得公司 (Key Safety Systems、简称KSS),将会以16亿美元,收购该公司大部分资产。
▲均胜电子公告截图
高田生产的汽车安全气袋存在缺陷,充气时有碎片飞射问题,引致全球至少180宗安全事故,涉及至少16人死亡。高田之後被迫展开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回收行动,蒙受巨大损失,还要面对一连串法律诉讼,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到目前为止,高田已从全球回收一亿个安全气袋。其中6900万个是在美国回收,这些气袋安装在4200万辆车上。有19家汽车制造商受到牵连,回收行动至今仍在进行中。
美国国会议员批评进度太慢,至今只回收及更换了22%安全气袋。这些安全气袋出问题,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硝酸铵化学物质,一遇上热和潮湿的空气便会产生化学作用,燃烧得太快及猛烈爆炸。在那些严重事故中,出事的汽车都是因为安全气袋冲力太猛,产生碎片击中司机或乘客,引致受伤或死亡。
高田有21家海外附属公司,全都申请破产保护令。该公司早上在东京证交所停牌,并会於7月27日除牌。
日本企业集体溃败,被中国收购后的命运几何?
覆巢之下无完卵,日本经济深陷困境中不能自拔,日本企业也难逃衰退的命运。日本企业之溃败,始于家电行业。
2009年先锋陷入经营困难,将“Pioneer”的品牌使用权出售给苏宁电器。2016年,陷入巨额的夏普,卖身富士康。
富士康38亿美元收购夏普
索尼也好不到哪去,2008-2015年的8个财年里,累计亏损1.15万亿日元(695亿人民币)。最惨的,莫过于三洋。先变卖部分业务,又整体卖给松下,最后又被松下卖给了海尔和投资基金。
日本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也不容乐观。
2016年4月20日,日本第五大汽车制造商三菱汽车,承认油耗造假。不到一个月内,日本第二大轻型汽车生产商铃木汽车也承认燃效数据造假。就连称霸全球的丰田,蝉联4年冠军后,在2016年被大众超越,让出了全球销售第一的宝座。
在建筑领域,日本建筑巨头旭化成建材公司和日本东亚建设工业公司,先后被曝偷工减料。
在化工领域,日本肥料公司太平物产被曝有机肥造假,历史长达10年。
太平物产公司道歉
日本企业的集体溃败,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亦见端倪。1996年,日本上榜企业多达99家,与美国并驾齐驱;2006年,减少至70家;2016年,仅剩52家,比20年前,锐减了近一半。
笔者曾经把2016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中的日本企业单独筛选出来,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去掉金融,保险,能源类的公司,只把工业企业筛选出来,世界500强里面的日本工业企业,一半的利润来自汽车行业。
当时想写篇文章说下这个分析结果,不过想到世界500强这个样本还是比较小,只能包括大企业,却看不到中小企业的情况,比如说日本的六大电子零部件公司,从营业收入来说都进不了世界500强,但是不妨碍他们在苹果、三星、华为的手机里面占据大量份额。
2017年5月,福布斯杂志发布了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觉得这个样本相比世界500强大了许多,我们继续窥一斑识全豹,看下日本工业的现状。
请注意,福布斯统计的数字和日本企业自己公布的财报总是有出入,其原因应该是福布斯统计的是1-12月的数字,而日本企业的财报往往是从4月1日开始。
(2016世界500强企业前十名)
(福布斯在2017年5月发布的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的前十名)
日本工业的实力,总共90家日本工业企业,他们是日本工业的精华。
从松下,索尼,东芝,夏普,NEC,富士通,佳能,神户制钢,新日铁,发那科,大金工业,三菱化学,三井化学,信越化学,丰田,本田,住友化学,武田制药,瑞萨电子,旭硝子,日本电装,爱信精机,三菱重工,雅马哈,奥林巴斯,捷太格特,富士集团,小松工业,日本电产,欧姆龙,立邦,富士集团等等都在榜单里面。
(日本的第一辆汽车)
基本上日本各个工业行业的领头羊第一集团都在这个榜单里面。以后打起仗来,这90家公司全部消灭了,日本也就差不多了。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企业的集体溃败,标志着高高在上的“日本制造”走下神坛。这是中国制造的机会,也是中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