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姜胡说
我姓姜,大家都管我叫大胡子。跨界疯人院院长。我是一名企业顾问,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帮助企业改进产品和团队。姜胡说是我去年开通的私人帐号。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两件事:第1.如何帮助个人成长,第2.如何通过成长赚到钱。就这些,别的没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企业家杂志  ·  GPT-5要来了;苹果与阿里合作开发AI;意 ... ·  18 小时前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  ·  用deepseek 爬取薪酬的年度市场数据 ·  2 天前  
HR笔记本  ·  面试前要准备哪些资料?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姜胡说

99%的人努力的方向都错了

姜胡说  · 公众号  ·  · 2018-12-28 21:44

正文


小Z是我的老友,05年那会儿我们就认识了。目前在一家德资企业,担当某个小部门的负责人。


年底了,说要和我见一面。和他约在了长春桥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那儿离我家比较近。因为比较熟,没什么废话,直奔主题。


问题的本质



他面临几个选择,想让我帮他出出主意。


第一个选择,离开现在的单位,跳槽到另外一家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还是从事老本行,薪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了15%。


第二个选择,有一个MBA的课程,港大的,大概耗时一年半,每周上一次课。他现在的岗位不是很忙,还有时间上课。如果跳槽了,新公司比较忙,没那么多时间出来上课了。


第三个选择,想多学习一项技能。问一下我,什么技能比较好。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他,先把这些选择放在一边, 你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他回答说,多挣点钱,未来有个更好的发展。


我说好。如果你的目标是“多挣点钱,并且在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那么这三个选择都不适合你。因为这些选择,无论是更高的学历,还是更多的技能,和99%的人一样,都仅仅是为了 提高“单位时间的售价”


另外两个选择


我为什么会选择做一名老师,

而不是咨询师?


因为无论咨询师的酬金有多高,他在单位时间内服务的用户只能有1位。

那么他一定会遇到那个天花板。 每个人每年可以使用的时间只有365天

这是所有想通过“提升单位时间售价”来获取财富自由的人,必然会遇到一个天花板。



破解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个方法,是 购买他人的时间,然后再贩卖出去 。所以作为咨询师,你是不可能富有的。但是作为咨询师的老板可以,反正他贩卖的不是自己的时间。

第二个方法,是 将自己的单位时间复制成多份,然后销售出去。

比如老师。


老师可以同时给更多的人讲课。

作为一名线下老师,你可以同时给50个人讲课,如果每个人的客单价是1000块钱的话。那么你单位时间的售价就是5万元。

作为一名线上老师,你可以同时给5万人讲课。如果每个人的客单价是1块钱的话,那么你单位时间的售价也是5万元。

同样是5万元,如果你是投资人,你会给哪个老师投资呢?

我会投给线上的那位老师。


做线下,5万名学员已经是极限了。

做线上,5万名学员不过才刚刚上路。

网络就是突破那个突破天花板的杠杆。



但无论是哪一种,你都应该注意到“提高单位时间售价”之外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将自己的单位时间,复制成多份,然后销售出去”。


所以作为一名“大多数”程序员,你要思考的不是研究一个多么牛B的技术搞定问题,而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这么说可能会伤到你的自尊,但它却是事实:


大多数人的资质是有限的。


我在IT行业从事了18年技术,才真正发现这个问题。差不多我用10年的时间激发了80%的潜能,而后来的几年不过是在之前80%的基础上,提高3、5个百分点而已。那个时候我开始发现:


当你到达一个时间点之后,“将自己的单位时间复制成多份,然后销售出去”,是一个比“提高单位时间售价”要明智得多的选择。


一切内容制造都是产品


同时我还发现,“一切内容制造”都是产品。

一款APP,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影,一篇文章,一个课程,一条抖音皆是产品。

它们都具有“将自己的时间分成多份,然后销售出去”的属性。


我选择做老师,是因为它几乎不需要成本。反正你是要学习的,学习的同时顺便做个输出好了。所以我一直在鼓励身边的人去当老师,这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做老师不一定就是做课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讲个故事,写一篇文章。


老师只是选择之一。

你有无数的选择。

比如拍摄一段视频,或者制作一段音乐。

(顺便说一句,我会在明年写本书)。



一切内容制造都是产品。


事实上我觉得制作一段音乐会更有趣儿。

前两天我去参加张学友的演唱会。体育场里坐满了人。一张门票差不多2000块钱,而很多人还没有买到门票。



与一切内容制造都是产品相对,

一切创意(或者艺术 创作 )都会溢价。


如何跨界


我经常鼓励人跨界。

前两天有人问我,胡子老师,我想从技术领域跨界到大数据领域,应该读哪几本书?

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我突然有点懵。

这是跨界吗?好像不算是。

我应该把好像去掉。

这根本就不是跨界。


那你应该如何跨界呢?

让我们暂时回到“

一切内容制造都是产品。

一切创意(或者艺术创作)都会溢价。

”这个观点,说说创作。


创是对生活的理解,

作是一种艺术输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