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我发现一个不怕任何事的顶级思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最能摧毁一个孩子的,不是家里穷,也不是父母离婚,而是……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0-23 10:56

正文


最近,“拒绝上学门诊”的相关话题突然爆火,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烈讨论。

△图源:小红书用户@“莫小婉婉”

近年来,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为什么突然抗拒上学,纷纷带着孩子去看病。北京、上海、武汉有些医院还为此设立了专科门诊,甚至出现了“一号难求”的情况。

这让我想起之前的一则热搜新闻: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医生透露:“开学一两周后,TA们就会忙得不可开交;开学一个月,儿童病房进入住院高峰期,很难住进去。”

△图源:三联生活周刊《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其中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过40%。

儿童病房住满了心理崩溃、抗拒上学的孩子,旁边陪着焦头烂额、盼着孩子复学的父母。

不禁令人深思: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该怎么改善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今天,壹心理就来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央视新闻采访过一个夏令营组织,它是由50个抑郁症患者家庭组成的。
主持人邀请父母们说出常跟孩子讲的话,TA们说的是:

“你作业写完了吗?”
“再不起来就迟到了!”
“快点,该做作业了!”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焦虑,凝缩成一个字——

催。

催上学,催读书,催考出好的成绩……

这样的成长环境,太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生病了,因为——

第一,内卷时代,每个家庭都承受着很大压力。

一项针对1000名青少年家长的研究显示:45%的妈妈和42%的爸爸,都曾在一年内吼骂过孩子。

TA们大多因为学习问题而冲孩子发火,虽然事后很后悔,但下一次依然控制不住。

心理学专家徐浩渊博士,将这种家庭状态解读为:

“父母太焦虑了,但不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第二,误解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12-18岁的孩子,常被父母认为“叛逆不好管”。

但其实,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两极性”是这个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林崇德在 《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总结了青少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

时而强烈、狂暴,时而温和、细腻;
情绪起伏很大,时而可变,时而固执;
性格走极端,上午是显眼包,下午就变内向。

有人用99℃的水比喻这个阶段的孩子:“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一受刺激就沸腾。像极了心理生病状态,但其实只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过渡。”

如果父母对此施加压力,逼着孩子恢复正常,表现出“一个孩子该有的样子”,反而是在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

第三,孩子心理发展任务停滞。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提到:新时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备的压力应对机制。

太追求统一性、标准化、集中管理,导致孩子的成长系统十分僵化。

最近有一名高一孩子因为晚上上厕所,被学校判定重大违纪,手写检讨书自费打印1000份,发给40个班级的所有同学做反面教材。

△图源:新闻晨报

新闻冲上热搜后,很多网友质疑:“连上厕所都不自由的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探索学习的快乐吗?”

原本,12-18岁的孩子正处在追求勤奋努力、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阶段,有非常强烈的学习动机,渴望探索出自己的价值所在。

然而,当代环境有太多僵化痕迹,消磨了孩子们的学习动机,阻碍了自我探索。

最近看《十三邀》,北大教授林小英和许知远就提及,现在的教育似乎是一个“去健康因素”、让孩子的生命力慢慢“由荣变枯”的萎缩过程。

有一名高三学生把读书形容为“坐牢”——“苦读12年,还剩最后80天,我的想法竟然是我的‘坐牢生涯’终于要结束了。”

当学生们谈到学习是为了什么,纷纷认为:“学习就是跟别人比,就是为了让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把那些很差的人甩一截,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因为只有优秀的人,才配得上一种更好的生活。”

于是,上学前各有千秋的孩子,最后被批量生产成一个“模具”,内心都压抑着巨大的痛苦,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现在的孩子会厌学了。




一个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是:当孩子病了,背后可能是整个家都“病”了。

想起此前一则“离奇”的新闻:山东大学生小莫,因为总是玩游戏、和父母顶嘴、晚睡晚起等“异常行为”,被父母认为是“精神不正常”,强制将他送到某精神病院。

在什么检查都没做的情况下,小莫被强制住院,被迫打针、吃药、治疗……

△图源:华商报

而事情的源头,是小莫在高三那年压力太大了,想请一天假休息,“那会儿住校,每天早上6点要学到晚上11点,每3个星期才能回家一天,感觉身心疲惫”。

而母亲说,除非他生病才能请假。于是小莫就去看心理医生,恳请医生开了点药,以为这样就能休息了。

没想到吃了药,小莫还是被送回了学校。

父母还将小莫后来的种种反抗视为“精神不正常”,是在找理由不去上学。只要他一和父母吵架,就被说犯病了,三天两头带他去各大医院精神科做检查、诊断,他曾先后被诊断为“抑郁状态”“适应障碍”“双向情感障碍”“偏执分裂”等。

期间,也有医生了解完小莫的“情绪低落、争吵激动、关闭房门拒绝父母进入”等状态以及家庭情况后,觉得小莫没病,反而认为父母可能也有问题——

因为小莫的父母平时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吵到最后都会把矛头对准小莫。2020年5月疫情期间,父母争吵更加频繁,甚至闹起了离婚……

但他们不承认自己有问题,嘴上答应小莫一起去精神科做检查,可每次只有小莫做了,父母只是为了哄骗他去医院。

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小莫到了医院,还没挂号,就被强制住院长达83天。

小莫出院后,继续劝说父母去看精神科,这次母亲终于同意了。

结果没想到,小莫母亲竟被确诊抑郁症,直接住进了医院,每天打针吃药治疗,短短两周,就变得非常憔悴,感到生不如死。

小莫母亲出院后也开始怀疑,“精神病院的诊断真的就如此随意吗?还是真的如儿子所说那般,是我有精神病?”她回家后劝说丈夫也去看精神科。

后来,小莫和父母先后一起去了几家非常权威的医院精神科做检查。

其中,一家医院将小莫父母诊断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另一家医院将其诊断为“焦虑状态”;

还有一家医院,小莫母亲被诊断为“失眠”和“焦虑状态”,小莫父亲被诊断为“情绪冲动”“焦虑状态”“酒精的有害使用”“酒精依赖综合征”和“高血压”,而小莫则“一切正常”。

本想把孩子的病治好,没想到父母却病得更重这样的事情属实让人意外。

但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父母只看到孩子病了,但孩子经常是一个家里病得最轻的一个。”

△图源:微博@风闻社区

这个案例除了暴露出当下一些精神病医院对患者治疗的乱象,也暴露出,青少年抑郁、厌学的背后,存在更深层亟待解决的问题:

  • 孩子内心的问题,会通过言行表现出来,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发现问题的眼睛。

  • 很多父母不了解青少年心理,哪怕孩子已经发出求救信号,依然会被忽视,认为“正常上学比一切都重要”。

  • 父母自身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而不自知,无法及时调整自己,导致状态越来越严重。

  • 市场缺少能够正确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士,父母们也各种“病急乱投医”,最终导致真正能得到有效治疗的人寥寥无几。



我们的孩子处在巨大压力中,解药到底在哪儿?

如果家庭生病的源头是教育焦虑,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诚如林小英所言:

“内卷不是教育本身,如果内卷的效益在降低,那么教育有没有其他的样子?”

“人一生真的不能只谋生,你还得干点别的。如果你不为谋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其实就是越幸福的。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就是苦役。”

△图源:《十三邀》第八季《许知远对话林小英》

不管父母还是孩子,除了期待教育大环境的不断发展完善,也需要从自身出发进行调节。

有心理学家建议:增强孩子生活中的细小控制感,可以帮助孩子缓解部分压力。

例如可以增加孩子玩耍的时间,增加孩子可以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的空间。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心理学教授艾伦 · 舒尔(Allan Schore)进一步提出:孩子无法对情绪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但是良好的情绪状态又是大脑健康发育的必需。

因此,成人必须充当一个“外部调节器”(External Regulator),来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同时,这个社会时代下的孩子,也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去帮助TA们发现并调节心理及情绪健康问题。

但我国青少年领域的心理咨询师,目前非常稀缺。

根据壹心理和大儒心理在2023年对“咨询师执业数据”的抽样调查显示:

  • 人才缺口:中国14亿人口,其心理咨询师需求量为140万人,但是数据报告却显示“我国有超43万的心理咨询师人才缺口”;


  • 供需失调:每千人匹配一个心理咨询师才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但目前比例为1:300000;

  • 地域分布不均:心理咨询服务点大部分分布在北上广深,对于成人心理咨询来说,线上咨询与线下咨询效果相差无几,但是儿童线下心理咨询比线上咨询效果高于50%以上。

全国各地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需求量巨大,但市面上的培训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培训内容缺乏实操性,导致学习者无法真正实现从业需求,青少年人群也得不到专业的帮助。

当我们遇到,北上广深以外城市的青少年孩子,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遗憾和无力!

我们也发现很多人想要探索青少年心理领域,但不知道如何做起。


为此,壹心理和大儒心理强强联合,推出了“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定向培养计划”。以苏彦捷、刘华清等心理学家、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以及徐凯文带领的大儒心理咨询师教学团队,组成的少年心理培训师资团队为基石,结合了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成长能力模型、自主研发专项课程以及独有的面授跟诊教学模式。


整套课程为期5个月集训,近500小时,每周线上线下理论学习和案例督导,面授跟诊,实操技能,个案实习等方式,帮助学员成长为合法律、懂伦理,够专业,能执业的一流的优秀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对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


*学习效果因人而异,由于学习积极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距



我们常常会把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形容为“天塌了”,却很难留意“天”是怎么一点点塌的。

其实不管孩子有怎样的压力和心结,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孩子释放出来的异常信号,都是我们可以施以援手的部分。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依然不确定该怎么帮助孩子,可以试试先努力处理自己的个人议题。

当父母开始解决自己的焦虑源,一方面,孩子不必承受来自父母的额外压力;另一方面,父母也会更有力量去支持孩子。

给文章点个【在看】,愿你始终走在成长之路上,永远都有支持自己和孩子的力量。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网络、Pexels

参考资料:

[1]三联生活周刊:《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2023.10.23.

[2]大风新闻:《究竟谁有病?大学男生被“精神病”住院83天,出院后带父母去体验看病不料两人也被确诊》,2024.7.31.

[3]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4]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奈德·约翰逊.自驱型成长.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