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现代人的焦虑与日俱增,人们的焦点大多放在奋斗中的年轻一代。
殊不知,其实老年人的焦虑症患病率也较高,比如下面这位方姓老人。
方先生退休已经10年了,刚退休那会儿他还到一家公司继续工作了一段时间。
去年由于做了白内障手术,就停下了工作。
儿子希望他能过来照顾孙子,因此方先生就和老伴一起搬到了儿子家居住。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但住了3个月后,方先生不知怎么总有些闷闷不乐的,原本规律的排便习惯也变得不怎么规律。
每当排便不通畅时,方先生就特别烦恼,甚至一天都心神不宁,情绪紧张。
有时遇到三天没有排便,对方先生来说好像天都要塌了,做什么事情都没心思,还特别烦躁。
渐渐地,方先生的焦虑越发严重。
儿子出差乘飞机他也担忧,直到儿子回到家才不再念叨;
孙子外出游玩没有完成作业他也担心,老是念叨要儿媳多管管孩子,以免孩子成绩下滑,学坏云云。
于是,家人开始有些事情不告诉他,以免他不放心。
但方先生又开始责怪家人嫌弃他老了不中用了,他的话家人都不重视……
后来经过朋友的推荐,儿子带方先生来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就诊,最终确诊为
焦虑症
。
老年人焦虑症的患病率较高,这与老年人的个性及逐渐变化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关系。患上焦虑症的老年人通常个性较好强、自我或性急,当事情没法控制时,就会紧张、担忧,希望能够尽快解决。
所以方先生遇上了没法把握的身体变化时,就乱了阵脚,做了各种尝试也没办法让事情好转后,情绪就更差了。
此外,方先生的生活环境变化也是他患上焦虑症的诱因之一。
刚停下工作,又变动了居住环境,之前熟悉的亲友联系都减少了,原来每周必去的老年活动场所也去不了了。
而这些都是对方先生的心理支持与安慰,当这些社会联系改变或者削弱,一时又不能建立新的社会网络时,方先生就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了,难免苦闷或感到无所事事。
焦虑症患者通常会有不安、紧张、惶惶不安,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发生的焦虑情绪表现。
老年人更为突出的症状往往是身体不适的症状,如胸闷、心慌、头痛、头晕、手脚发麻、二便不规律等等,严重时甚至会感到呼吸困难、心慌心悸、胸闷难受,感觉像“快要死了”。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就诊的都是综合医院的心内科、神经内科等,查不出任何器质性问题,症状却仍然存在,于是患者就逐渐变得灰心起来,精神状态更加不佳。
其实在精神科,一旦患者被明确诊断为焦虑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诊治,症状会有明显缓解。
如果老年人感到莫名焦虑,或者没有什么疾病,却感觉浑身不适时,可到医院精神科就诊。
方先生服用了改善情绪的药物,又按医师的叮嘱调整了生活规律,增加外出活动及与朋友联系,家人也理解了他的苦衷,各方面支持他。
大约1个月后,方先生的焦虑症状逐渐减轻,排便也规律了,即使有时不太好,也不会因此烦恼。
家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方先生再也不会“草木皆兵”,而是平静地接受,甚至还能安慰老伴“不要紧张”,焦虑症状得到了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