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论前沿
本公众号关注国际顶级刊物,聚焦前沿理论方法,追踪名家研究轨迹,推送最新学术论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实验万事屋  ·  这中国药科大学的博士后发的10.7分SCI文 ... ·  5 天前  
社会学理论大缸  ·  周日讲座丨如何写好文献综述?三大类型和三种写法 ·  6 天前  
弗雷赛斯  ·  画科研机制图,我们599元封顶 ·  6 天前  
弗雷赛斯  ·  用ChatGPT?你可能已经被坑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论前沿

公民身份差序体制:全球化生产下的区域比较|社论前沿

社论前沿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11-03 09:00

正文

编者按:

农民工早已发展成为中国全球化的主要“产业大军”,但在其旅居城市并没有享受平等的公民待遇。以往的研究将农民工这种普遍的制度化状态称为二等公民身份,或公民身份差序。本期推荐2017年发表在Rural China(《中国乡村研究》)上的“Migrant Citizenship Regimes in Globalized China: A Historical-Institutional Comparison”一文。文章要探讨的,不仅仅是农民工与本地户籍居民之间的差别待遇,而是不同地区农民工之间的待遇差异。作者提出,全球化生产下,外资对中国公民权利配置的影响并非单一模式,而是表现出区域差异。文章界定了三类地方公民身份体制类型,并比较上海、苏南、珠三角等地在制度安排、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为、以及民工处境上的差异。

这是社论前沿第S755次推送

( 微信号:shelunqianyan)


问题的提出

1

近年来,国家重新制定了政策和改革方案,但农民工仍然受制于户籍制度,丧失完整的公民身份,许多城市福利待遇无法享受。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差距,对地区间制度安排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此,本文作者将目光投注于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省流动人口和全球资本,本文旨在解释地区间差异的出现,即这些差异化的地方城市体制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将简要介绍作者对地方公民身份体制形成的分析框架、三类地方体制的主要特征,及三个代表性个案(珠三角、长三角和上海)比较。

本文数据来自官方出版物和统计报告,以及上述地区的实地调查(再加上浙北地区和北京)。作者在2003-2015年期间进行实地考察,还访谈了一些农民工、工厂管理者、地方官员、NGO行动者和学者。


地方公民身份体制的形成

2

作者提出,流动人口地方公民身份体制的形成,有三类因素相互作用。首先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给地方带来的制度传统影响深远(如城乡二元制和严格的人口控制),给地方官员造成政策和执行的压力。第二个因素是全球化。地方受全球化的影响,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第三是地方政府在各自辖区内对国家和全球力量给予的回应。有三类地方环境——发展的初始禀赋、开放时间和地方政策优先事项——与国家政策和全球力量相互作用。下图阐释了这一分析框架,说明本研究的因果机制。

注:根据原文翻译而来


三类地方体制的理想类型

3

基于这些影响因素,作者界定了三类地方体制的理想类型,分别是:区隔排斥体制、渗透吸纳体制、等级分割体制。

首先,在区隔排斥体制中,户籍制度在沿海地区的所有大城市都是相当封闭的。流动人口很难获得当地户口;这一体制对流动人口的制度化歧视非常严重;社会福利的供给通常排斥流动人口。此外,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参与率非常低,特别是在2000年代中期之前。结果,制造了数量庞大了“幽灵工人”群体。寻租活动猖獗。珠三角工业区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东莞和深圳是典型个案。

第二,渗透吸纳体制的特点,制度化的公民身份差序程度较低、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率较高、获得城市户口的限制较为温和。在城市边界对高级技工或高学历工人有小小的开放。这一体制对流动人口相对公平,且遏制了寻租活动。长三角(苏南和浙北)的出口型工业中心属于这一体制,苏州(及其下属政府昆山)为典型。

第三,等级分割体制的特点,僵化的户口地位等级和对流动人口的系统性歧视待遇。城市户口非常值钱,普通流动人口很难获得。通常,社会保险能够覆盖大部分工厂农民工。然而,他们被转移至较低层级的保障项目,诸如多层级的保险体系,只提供给他们微薄的福利待遇,包括医疗和养老金。这些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治理采取“部分吸纳”策略,主要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而不是至少将一部分农民工纳入公平待遇的体制。上海是这一体制的典型,执行严格的流动人口治理,强化了城市中心的保护主义政策。

作者尤其提出,从为流动人口设计的社会保险方案中,可以发现地方体制的重大制度差异。


区隔排斥体制

渗透吸纳体制

等级分割体制

地方户口准入

相对容易

非常难

制度化的歧视待遇

中等

相对较低

流动人口社保参与率

相对较高

代表城市或地区

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东莞、深圳

苏南和浙北长三角产业集群,苏州

大型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等

注:根据原文翻译而来


个案比较:地方公民身份体制的差异从何而来?

4

初始禀赋不足、开放时间较早、地方政府能力薄弱等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了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区隔排斥体制。由于初始禀赋较差,地方政府对外资做出了各种让步,相当于扮演着劳动力包工头和房地产开发商的角色。外资大量涌入带进的是劳动密集型夕阳产业,对廉价劳动力的高度剥削,以及政府对流动人口的集中社会控制,促成了区隔排斥体制。作者将珠三角社会空间的区隔称为“家长式迷你政府型工厂”,强调工厂宿舍制度的作用,农民工作为行动主体,无意间进一步巩固了区隔体制。

相比之下,长三角于1990年代才开放外资,但具有相对富足的初始禀赋,以高科技产业为特色,开放时间较晚、地方政府能力较高,这些因素相结合形成了苏南地区的渗透吸纳体制,包括苏州和无锡。昆山作为这一城市体制的典型,政府主动为流动人口提供教育和其他公共产品。地方政策的优先事项是竞争技术工人,吸引高素质人才;但这背后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作为支撑。

初始禀赋充裕、开放时间最晚、地方政府能力强大,再加上这些大城市优先考虑的城市保护主义政策,制造了等级分割体制。高度碎片化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是这一体制的根本特征。这些大城市不仅要考虑人口压力,还要保证大量体制内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他们始终享受着最高水平的福利待遇。本地户籍人口大量的福利支出,不仅解释了作为优先事项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也解释了对流动人口的制度化歧视。


总结

5

首先,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新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中国,全球资本如何与差距悬殊的地方公民身份体制共存。由于国家在民族国家系统中的地位,全球化可能会影响公民身份的等级化。全球化以外国直接投资的形式,可能直接导致公民身份差序的恶化。

其次,本地环境与全球资本之间差异性的交互影响,可能导致民族国家内公民权利的等级化,导致不同地区产生差距悬殊的公民身份体制。在一个庞大且多样化的国家中,全球资本对不同地区公民权利的影响并非千篇一律。

作者认为,从新近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流动人口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每个地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仍非常明显。中国仍然存在系统性的公民身份差序,本研究确定的地方公民身份体制的类型依然是有效的。


文献来源:

Jieh-min Wu (2017). Migrant Citizenship Regimes in Globalized China: A Historical-Institutional Comparison. Rural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14(1), pp. 128-154. DOI: 10.1163/22136746-01401007

文献整理:钱俊月

                                                                                            


社论前沿
关注国际顶级刊物
聚焦前沿理论方法
追踪名家研究轨迹
推送最新学术论文

微信号:shelunqianyan
社论译介作品,欢迎投稿、个人转发朋友圈,自媒体、媒体、机构转载请申请授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注明“机构名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