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交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为觉得当时陪在身边的人就会是一生。
彼此在长得近乎永恒的时间里每天都可以相聚,一起傻乎乎的笑,再一起聊天扯淡直到天荒地老。
可长大了却发现,人生这条路,走着走着许多人便再难联系了。
也不是有谁主动抛弃谁,只是不知何时彼此之间就有了巨大的差距;
而这巨大的差距让明明曾那么亲密的人即便再次坐回同桌,也只能相对无言。
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是多年前随父亲去参加他的同学聚会。
聚会持续一整天,我就一边跑来跑去玩一边顺耳听。
我很快发现这种大聚会上,父亲的同学们彼此好像都很熟络,气氛一直很热烈,可大家翻来覆去说的就是当年一起读书时的那点事情。
甚至有好几件事一天下来被说了好几遍,我都会背了。
可说故事的双方就好像完全没有意识到一样,讲的持续绘声绘色,听的也依然聚精会神。
聚会结束后我问父亲:
「你们为什么来来回回总说那么几件往事?
为什么不多说说现在在做什么?
」
父亲说:
「因为不好说现在的事情呀,不说,不谈,是礼貌。
」
我摇摇头表示不理解,父亲摸摸我的头说:
「不着急,等你和你的同学们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
可惜那会儿我真的很小,直到十几年后我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在说什么。
那是一次我的小学同学聚会,当时我已经上了大学。
我们约在了一家大排档,彼此真的都很久没见,因此早早地人就已到了大半,我们也就有了很多一起攀谈的时间。
于是照例寒暄,照例点菜,照例上酒,可稍微聊了会天我就发现了当年我参加父亲聚会一模一样的情况,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只聊以前在小学一起做的各种傻事,比如哪天有个胖子滑下了垃圾通道,比如哪天我们一起逃课躲老师,还比如哪天谁买了一台掌上游戏机我们在课堂上传着玩了一天……当然也有人偶尔会说两句现在的事情,说两句自己在大学中的见闻,但很快就又被大家拉回了忆苦思甜的故事里。
很快大家酒都喝了不少,开始有的哭有的笑,可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有点儿不对劲,那是遮挡在觥筹交错下的不安。
父亲当年的教诲这时又浮现在脑海,那时我突然有了种非常让我害怕的顿悟:
也许对于这张桌子上的
人
而言,许多人
的
人生的巅峰,就已经留在了小学,所以只有那段时间是他愿意提及的。
我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证实。
稍一留心我便发现,同一张饭桌上的人早已分出了三六九等。
而这划分的第一刀,就来自于
这个人是否放弃了学习
,是否只满足于自己已获得的知识。
我的小学同学里有不少中考失利,上了中专,早早便开始工作,做的也大都是不需要什么专精技能的行业。
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刚开始几年还尝试着想通过学习的方式改变命运,可很快也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
当一个人放弃了学习,他也就放弃了成长。
所以我们往往聊起天来,会觉得对面坐着的依旧是个才刚上初中甚至小学还没毕业的孩子。
因为他除了年龄以外,一切都已停止了发展。
有的时候有些事情,就是这么残忍。
而如果一个人还在持续学习,那么划分的第二刀就来自于他
是否保持了很好的阅读习惯
。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非常有限,一个选择做了就再没有做第二次的机会,一个人走了大概率也就不会再回来。
但阅读却可以让我们体会远超我们个人经历的体验,让我们知晓许多远超我们自己研究、顿悟多年也许都无法理解透彻的知识。
我们身边许多人可能有不错的一技之长,甚至在某个领域做得很不错,但你依旧可能会发现和这个人交流无比痛苦。
因为他除了自己,有关这个世界知道得太少,只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理解别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而当一个人持续学习、持续阅读,你就会发现他已经超越了身边绝大多数的人,也大都不会出现聊天聊不下去的情况。
但在中间的很多人,还是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情绪所左右,抑或迷茫、抑或焦虑,稍有不慎就会给身边的人、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困扰。
这个时候也就出现了划分的第三刀:
这个人是否思考
。
思考是建立在学习和阅读上的反思,会让人尝试把自己学过的东西、读过的书和自己真正结合起来
。
无论各种宗教还是学派,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我们总会喜欢用一个叫「
圆融
」的词。
而这个圆融就是思考的结果。
我们常说的一个人是不是学明白了,是不是读明白了,甚至是不是活明白了,说的也都是一个人究竟进行了多么深入的思考。
所以我想如果总结一下的话:
学习使人成长,阅读使人广博,而思考使人深刻,它们都会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无穷尽的可能
。
而当你在任何时候停止其中的任何一环,你的成长也就会停止在这个时候,别人能和你聊的,也就永远只有那个时间点以前的事情。
所以学习、阅读、思考都是你一生都不应该放弃的东西,因为放弃了人生也就结束了。
但同样,当你想学习、想阅读、想思考,想再次开始拓展人生的无限可能,什么时候都不晚。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孤阅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有关学习、阅读、思考的训练营,而第一期,将由白墨兮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读书,共同成长。
报名方式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报名
▼
「30 天高效学习训练营」课程报名入口
▼
CCtalk 群号:83948959
▼
更多课程信息 可添加小雅微信了解
▼
- End -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撰稿:黄河清
编辑: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