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晚20:00,《环
球科学》直播间将现场公布年度最美科学阅读榜,陪你畅聊2024年最具代表性的科普读物,以及最新的杂志内容!
直播全程依旧抽奖不断,杂志、桌垫送不停,更有超优惠订阅福利!
赶紧点击【预约】直播吧!
撰文|clefable
审校|黄雨佳
如果你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醒来,不一定是因为失眠或者疾病,还可能是因为身体对于喝水或者排尿的渴望过于强烈。睡眠很重要,不过维持身体正常的水循环可能更重要。
人类在动物界中是一种比较消耗水的生物,
一天大概需要1.5~3升水,而3天不喝水就可能严重脱水
。相比之下,一些动物在用水上真正做到了极简,比如生活在北美洲西部干旱地区的更格卢鼠(Kangaroo rats,也可以称为袋鼠鼠),它们演化出了完全不用饮水的能力。它们唯一的水分来源是植物种子,并通过减少水分从皮肤、呼吸系统流失和浓缩尿液,做到了身体力行地珍惜每一滴水。
还有一些动物一年中有半年完全不需要饮水,甚至压根也不需要进食。你应该已经猜到,它们是一些会冬眠的动物。这其中并不包括一些因冬眠而出名的动物,例如熊、蛇和仓鼠等,它们在冬眠时都会有短暂醒来的时候,它们可能会出门找水源。蛙类的皮肤就能吸水,因此冬眠时可以通过皮肤从湿润的环境中吸收水分。
科学家对这些冬眠和可以休眠的动物(例如水熊虫)有着十足的好奇心,因为它们实现这种“超能力”的方法,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人类太空旅行的生物指南。不过,这些研究的过程却充满曲折。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
埃琳娜·O.格拉乔娃(Elena O. Gracheva)等人表示,在探索了100多年后,研究人员仍然不知道那些冬眠几个月内不饮水的动物为何能存活。不过,如今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这个未解之谜即将破解。
作为这些研究者中的一员,格拉乔娃和同事研究的是一种冬眠半年但无需喝水的动物——
十三纹地松鼠
(
Ictidomys tridecemlineatus
)。幸运的是,她们获得了不错的回报。仅仅去年一年,她们就发了3篇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这些研究成果加上她们数年前的发现,很大程度上破解了这个持续了100多年的谜团。
冬眠前喝水,再喝是半年后
十三纹地松鼠(后文简称“地松鼠”)生活在北美洲的草原和牧场,一年冬眠6~8个月的时间。每年的夏末都是食物很丰富的时候,因此它们在这时会囤积厚厚的一层脂肪和大量食物。到10月时,它们就会开始进入“待机”状态了,整个身子蜷缩成毛茸茸的一团。
值得一提的是,地松鼠冬眠时并非一直在睡,而是会在两种状态之间循环,也就是
麻木期(torpor)和间歇性唤醒期(interbout arousal)
。在麻木期,它们的体温会下降到接近环境温度,通常为5°C~7°C。它们的新陈代谢率会大幅降低,身体几乎完全静止,呼吸和心率也会显著减缓——从每分钟100次左右直接降到大约每5分钟一次。这种近乎一丢丢活的状态,会持续2~3周。
或许是意识到再睡下去命就没了,它们会短暂醒来活跃一会,但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这个时期就是间歇性唤醒,它们的体温会恢复至37°C,但仍然只在洞穴活动,不会出去寻找水源。
对于地松鼠等动物来说,冬眠是一种度过资源匮乏期的有效策略,但这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们在麻木期会进入
冷缺血状态
(cold ischemia),代谢进入失衡状态,一部分血液会存储进脾脏,剩下的血液流速会变缓,只优先供应到关键器官(如大脑和心脏)。
因此,非关键的器官就会因为血液供应减少而慢慢出现损伤
。
2011年,在一项发表于《移植》(
Transplantation
)的研究中,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松鼠在麻木期出现的肾脏损伤,会在间歇性唤醒期会恢复。在间歇性唤醒期,这些器官会再次被血流充分灌注。这个过程则可能导致器官和肌肉出现氧化应激和损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松鼠会增强身体的抗氧化能力,并通过血液灌注让细胞恢复活动、修复损伤,再通过浓缩尿液等将积累的代谢废物排出。
图片来源:Pixabay
在这一步之后,它们又会再次进入麻木状态,并在差不多半年内持续这个循环。然而,它们就是一直没有喝水。
身体特别渴,但脑子没感觉
格拉乔娃和同事发现,地松鼠在冬眠时其实会处于严重的缺水状态,但它们就是不喝水,甚至不进食——这真的很奇怪。
正常情况下,为了维持体液平衡,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口渴了都会去找水喝。在人体内,缺水会导致血液渗透压升高,血容量减少或血压下降。这种改变会直接刺激肾脏释放醛固酮,保钠去钾和吸收水分。
与此同时,肾脏也会向血液中释放血管紧张素II。
这种激素会随着血液达到大脑,并被穹窿下器(SFO)和终板血管器(OVLT)感知到
。SFO和OVLT分别是位于大脑第三脑室的前壁的2个富含血管的神经组织。它们位于血脑屏障外侧,因此能更灵敏地感知体液的变化。
在这之后,SFO和OVLT就会将体液失衡的信号传递到下丘脑。而后者会释放抗利尿激素,触发口渴感和饮水行为。
格拉乔娃和同事充分研究地松鼠在冬眠时的神经机制后,发现它们体内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浓度在冬眠期间分别增加了一倍和2倍——这正是缺水的特征。但很怪异的是,
它们的大脑却没有产生口渴感
,这也是地松鼠可以一直不喝水的原因。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种矛盾的源头在于,冬眠期间,地松鼠大脑中和饮水相关的神经通路发生了变化,
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正是SFO和OVLT
。在间歇性唤醒时,这些区域的口渴神经元会响应激素的变化,但神经元整体活性很低,且由于对GABA(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敏感性增强,相应的神经活动受到明显抑制。
也就是说,这些神经元虽然不断受到信号刺激,但几乎无法将信号传递给下丘脑。这就像地松鼠的身体一直在敲一扇门,喊着“我快渴死了,救救我”,但这扇门似乎一直都没有有任何响应。
不过,这扇门对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的反应会有一些差异。格拉乔娃和同事发现,
间歇性唤醒期的地松鼠并不会喝纯水,但会对0.5 M NaCl溶液有强烈食欲
。看来醛固酮的信号起效了,但是血管紧张素II仍然被“拒之门外”。
饥饿只是一种感觉
近期,格拉乔娃和同事将这些发现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在论文的关键处,他们总结道:
研究揭示了在演化上保守的脑区有一些关键的能力,
它们控制哺乳动物的体液平衡,让它们能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长期生存
。
而在另一项于去年7月发表于《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中,该团队发现下丘脑也是有这样关键能力的脑区,它能阻止地松鼠在冬眠期间进食。在下丘脑的一个重要核团——弓状核中,存在促进食欲的神经元。研究人员发现,地松鼠冬眠时甲状腺激素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