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养老周刊
在这里,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oodaily每日食品  ·  瑞幸辗压下,库迪活成了“便利店” ·  4 天前  
煲都黎川  ·  价格暴跌!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养老周刊

现在中国95%的养老地产,都存在这个硬伤!

中国养老周刊  · 公众号  ·  · 2018-09-14 11:00

正文


作者:卢俊

点击左上角蓝字,每天获取独家实用干货


先说一部日本的电影——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情节简单到不行:

说的是:老去的父母从乡下去东京探望四个儿女,得到已经成家的儿女们尊敬礼貌的接待。 然后父母回乡下,母亲去世,全家人在葬礼后笑着吃饭回忆往事,各自散去。

从头到尾没有大的冲突发生,没有浓烈的情感爆发, 没有预备好的飙泪时刻。

每个人都微笑矜持,悉心维持着孝道纲常的体面。

但而细节惊心,摄人心魄

——老人第一天到大儿子家,晚饭在家预备火锅,大儿媳问儿子要不要加个生鱼片,儿子沉思了一下说不用了。

——母亲半夜生病,折腾送医院,二儿子和同事抱怨老人真麻烦。但医生问患的时候,儿子答不出来母亲的准确年龄。

——老父亲和东京的老伙伴在小酒馆,说: 没有孩子真是寂寞,可是有了,孩子又嫌弃你。

——父母在东京的时候反复说:这恐怕是最后一次来东京了。后来参加母亲的葬礼,三儿子迟到了。

东京那样典型的陌生人社会, 亲子情在子女成年后极易转化成“承担着骨肉亲情义务的熟人”。

不是不爱你不管你,但是能给的,也就这么多。

电影五十年后的中国,城市化的攻城略地, 北上广深的距离把我们和父母分离,从身体到精神上的渐行渐远,几乎是不可逆的。大概就发生着这样同样的故事

看电影的时候哭到不能自已。不敢再看第二遍。

越来越多的人面对养老开始讲究的是付出和得到的性价比。

我们让自己美自己瘦让自己好看, 我们让自己有钱让自己装逼让自己体面, 我们不断修炼情商让自己晴朗温和, 我们努力让世界待见。 因为这待见可以获利。

这个世界上一切关系,不外乎有来有往,势均力敌。 亲子情,是唯一例外。 在父母的世界里可不讲这一套, 你的光鲜他们就是可以视而不见。

不管你挣多少钱是谁的领导, 早上叫3遍不起床一样吼到你灰头土脸。 你再丑再肥他们还是兴高采烈烟熏火燎, 钻在厨房烧你最爱吃的菜, 在他们面前, 你不再需要费劲心力,把自己变成或伪装成特别美好的人。

没有权衡,没有筹码。

我们不用呈现出任何交易价值,就可以得到他们全部的爱,在出生时继承他们的血, 在成长时耗尽他们的艰辛,长大了用他们的钱买房。

父母的爱是非常量化的, 是用他们一样想要看连续剧逛街放飞自我的时间陪你写作业。

是在物质匮乏的童年里,自己舍不得买衣服给你一天买一块巧克力。是为你操碎心的皱纹,是为你做的几万顿饭。

是损耗的和你一样可贵的青春,是为了陪你放弃的前程,都是他们生命里真金白银的成本。

我们的爱呢?

是成年之后,几千公里之外,他们眼巴巴等着的一周一个电话。

是过年准时回家。他们忙里忙外的伺候。

是陪着看看新闻联播,被唠叨烦了也没掀桌子, 就觉得自己在尽孝道。

是父母没脑子计算得失吗? 他们只是永远不会和我们算而已。

父母没有自私吗? 是他们的自私里把我们一起私进去了。

直到自己生了孩子。

会很自然的像父母对我们那样,去疼爱去呵护。 对下一代的付出远远超越对上一代。 身为父母,永远是牺牲者的角色, 这是亲情最残酷的轮回。

我们就是在中国式的亲子体系里长大, 这种牺牲格式无需评价,因为这已经是既成事实。

做为子女,我们就是在这种也许并不科学的, 以牺牲为前提的人伦关系里成为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到了逼婚的时候,逼娃的时候,怎么办呢?

去告诉他们:你这样对我约束我,是错的,我们应该拥有更开放自由,更克制的关系,你看看人家美国家庭。

可美国父母并不会给孩子买房、看孩子啊。

他们视你为生命, 你和他们讲道理。

而父母其实从来不曾用亲情来绑架我们, 那种毒鸡汤里面热衷拿来批判的“你看我为你付出多少,你该来报答我”的父母,真的只是少数。

大多数中国父母的标签,是别无所求。

他们不索取回报, 我们就当作不必回报。 这样比较省事儿。 这样有点无耻。

在精英话语里,养儿防老是被鄙视的。 《天道》王志文说,养儿防老是中国文化里的暗区,亲情不是交易。

我们此刻也都认同:“生养孩子一场,就是享受与他共同成长、交集的生命历程, 彼此不必束缚,亦不需要回报。“

道理都对。精致完美。

可是我想,会不会是因为讲这些话的我们,还没有老去。 愿我们到70岁的时候,还能这样表里如一的嘴硬。

还是说, 我们必须要先让自己相信那些高级的道理,然后才可以心安理得的催眠自己:

只要我自己好好的活着,就已经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了。

是的,管好自己就好了,我才是他们人生最大的意义。

这样就可以避开良心, 毕竟,要说回报,哪里还得清呢。这是多么宏大到窒息的命题。

朋友送一个礼物,你都会想要回赠他一顿饭, 这是文明人的礼尚往来,是最基本的善意。

你对世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你害怕失去, 可你对父母的付出则无所谓,你没有忌惮。

父母给了你一切,你默默收下, 天经地义。就因为这个人生了你养了你给了你一切,所以这一切天经地义。

他们就是欠你的。

我们的父母并不是美国的爹妈。 我不相信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会有人真的想去养老院。

没有私人空间,没有热闹的街坊, 没有广场舞,没有菜市场。

隔三差五探访式样的陪伴,那不是看爹妈,那是走亲戚。

承欢膝下的天伦才是父母这代人普适的老年幸福。 不想打扰你的生活,才识趣的提出想去养老院。

哪有心甘情愿。不过是别无选择。

从我个人,是不会让父母去住养老院的。 即使财力可达,有更优渥的环境可选,也不去。我父母很保守,我知道他们不愿意。

他们给我的,这一生我还不清也还不起, 但我想用有形的、物化的方式去报答。

我想他们苍老无力之时,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生活。

如果穷,就住一起。富一点,就住同一社区,但不是同一屋檐。 保持一点距离更容易和谐,嗯,“一碗汤”的距离。 他们想见我的时候他需要我的时候,我都在。

当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 发现似乎从没有见过货真价实的养老住宅产品。

即使养老地产做了这么多年, 在中国的当下,它依然是个伪命题。

不得不承认,养老地产到今天仍然是住宅+商业地产的模式。再叠加上农业、旅游的由头, 很容易拿到大规模的土地。

郊区养老一定是骗人的, 负离子和好山好水没多大用处,养老一定是在城市里的便利地段,一定要在儿女的居住半径之内,和有高度通达的交通。

而所有地产商擅长的技术元素, 在养老这个范畴里,都是不太重要的。

好的园林风景,漂亮的建筑,合理的户型,商业配套,智能家居系统。

这些对于老年人不是核心。

养老的刚需诉求是,便利的医疗配套体系,和老年生活服务体系,这需要强硬件和软件的系统性支持,对配置的要求非常高,

而我国目前养老产业整体水准还很低下, 像样的养老院都很罕见,更别说开放式的养老社区。

产业实践和探索,本来该是专业养老机构首当其冲的, 这个指望地产商来实现,本来就是苛求的,不合理的。

理想的模板大约应该是养老机构提出需求,地产商拿地、规划、盖好房子,完成招商, 然后出租或者出售给机构来运营。

主体应该是养老机构,而不是地产商。

另一个悖论是,养老地产“形式大于内容”的现状, 是因为养老服务产业盈利模式和空间不够清晰。

大家看不到可靠的赚钱机会,就不会全力在内容上做投入, 被迫止于概念。

即使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如此明确, 但受制于中国文化里的“孝顺”传统,和老年人的节约、自主意识。

他们不太愿意把钱花在养老服务上, 只要自己能动就不想麻烦别人,不愿花钱买服务。更不舍得花儿女的钱来养老。

无论是自己居家养老,挤儿子家养老, 儿女陪伴和孝顺也其实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很多现实的看护、照料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