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说话君的真爱粉儿一定知道,前两天我滴boss们集体出动干了件大事儿。
没错,他们“丢”书去了
(摔!明明我们自己的书还在策划中,你们丢的到底是谁的书!)
当然,这事儿并不新鲜,主办方也大胆承认了,这就是前段时间「赫敏」艾玛·沃特森在伦敦故意丢书给别人捡的中国版。
当然,虽然活动褒贬不一,但毕竟扔了1万本书,还吸引了大半个朋友圈强势围观,至少也能算一场现象级活动了。
可是大家真的都对都对捡别人丢掉的书看,这么感兴趣呢?显然并不是:
(同样的活动,广州一位培训师的测试结果)
QuestMobile在2015年底的数据也显示,人均单日使用手机的时长已达到2.36小时。扣除掉吃饭睡觉、工作时间等必要时间开销,你会惊奇地发现——噢,现代人不过是把读书的时间拿来玩手机了嘛……更别说在这2个小时里,我们还会打开各种App大约70多次——时间彻底变成碎片,完整连贯的阅读成为一种奢侈。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每年出版50万部新书,远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而人均年阅读量则为4.39本——which意味着当我们试图找出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的时候,都几乎是在做着百万里挑一的选择。
以说话、口才类书籍为例,仅当前在各大书店看到的,就有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学诚法师的《好好说话》等数十种之多,至于不具名的地摊作品则不可胜数。
而这其中,到底哪一些你看后会大呼过瘾手不释卷,又有哪一些会让你怒吼白瞎了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呢?
所以,「丢书大作战」的爆红网络,未必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一群不读书的人的读书情结的泛滥」,而只是在时间碎片化和信息爆炸的双重围攻之下,现代人获取靠谱知识的难度正攀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联网夺走了我们的阅读时间,爆炸性增长的书籍种类更让我们无所适从。
▼
另一方面,简单粗暴的书籍也越来越多
毕竟这年头,没有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封面、大字报一样的排版都不好意思出版好吗!显眼的标题搭配上简单易读的鸡汤,才是成就「爆款」的标配。
但是读过的人也都知道,看这些就只能图一乐儿。至于怎么运用?怎么学来应对现实中的情景?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请拨打114查询。
所以当真正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试图去看书的人发现越来越难避开糟粕获取精华的时候,作者与读者博弈的结果就是:
「靠,以后不买书了好咯?」
捡别人丢在地铁上【推荐看】的书,或许仪式感会令我们短暂地归于平静,但很快,「咦谁的微信」、「啊这写的啥不太看得懂」、「花几个小时看着玩意真的靠谱吗」……很容易地,就会让人放下手里的书,重新拿起手机。
而在手机里,碎片化的知识取代了爆款,成为另一种逃避和两难:普通人既没有精力和经验将碎片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也很难从眼花缭乱的书籍里选对自己需要的体系。
那么,该如何满足我们的知识需求呢?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另一种「阅读」。
我们在学生时代的知识来源,从来就不是直接来自课本,而是经过老师的整合与转述。事实上,任一门学科都浩如烟海,如果没有教育工作者的转化、再输出,一般人也很难在几年时间内将9门功课都掌握到这种程度。
(咦,哪里不对…)
而将过往老师的角色,移植到其他知识的获取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官」。
过去的系统求知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例如,你要了解如何在某个场合说对一句话,不仅需要对语言的把控和练习——场景下每一个人背后的心理、不同情况下的分别处理,都需要丰富而多样的学科知识与相关经验打底。
如果要你自己去做这部分工作,则需要自己阅读大量书籍,且其中的内容大部分与你最后想要的那个东西也许根本就毫无关系。最终,巨量的时间投入与信息获取的低准确率会让你得不偿失。
但如果有一小群信息官为你服务,一切就不同了。
他们可以负责帮你挑选和收集所有相关的材料,重新构建对你来说有用的体系,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例如每天6-8分钟的课程),把这个体系输出给你。
从此,你不必艰难地在鸡汤中游荡,寻找那一点点「干货」;也不必忧心于自己没有时间来进行大块的阅读,因为这部分工作已经有人帮你做完了。
就好像,《好好说话》这样。
在说话这件事人人都需要用到上,一直以来我们都受够了泛滥的鸡汤,和毫无操作性只为博眼球的无稽之谈;而这门操作性较强的领域,一直以来又缺乏真正靠谱的研究和指导。
所以,有一帮人自己来做这件事了,他们希望能成为你的「首席知识官」。
在说话这件事上,他们读完了所有关于沟通、表达的有价值的书籍,本身更是语言表达领域的专家。而他们也深知现代人获取知识的困境,所以推出了这一套好听好玩好用的课程,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你真正的需求。
所以,也许你并没有捡到他们丢在地铁里的书。
没关系,这些人会成为帮你读书学习说话的「首席知识官」。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立刻拥有你的专属「首席知识官」
更多你不愿跟人分享的说话智慧
尽在喜马拉雅fm《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