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是诸佛的通号,每尊佛都能用这两个字来称呼。
诸佛的通号有多少个?十一个,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昙鸾大师是怎么解释“世尊”的呢?
分成两部分:一是从智德来说,二是从断德来说。
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
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
佛的智慧是“义无不达”,没有佛不能达到的地方,没有佛不能说明白的地方。
佛的断德(断德就是断习气、断烦恼这方面的德行),佛是“习气无余”,不再有任何习气。“无余”就是没有,一点都不剩。
“智断具足”,智德跟断德完全具足,完全圆满;“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能利益广大的世间,为世间所有众生所尊所重,所以称为“世尊”。
佛为什么能在智德上“义无不达”呢?
因为佛得了大圆镜智。佛的智慧就像一面镜子,任何东西在镜子面前都会现出本来面目。所谓本来面目,就是它本来是怎么样,在镜子里就是怎么样。任何的疑难、疑问,一切的问题,到了佛那里立即显示出它的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问题跟答案是同时生起的,就像镜子照东西一样,了了分明。佛照到哪里,哪里就自然显出它本来的样子,所以才称为“义无不达”。这是智德。
佛的断德,就是在断习气这方面,也达到了圆满的程度。
所谓“习气”,“习”是熏习,“气”是气氛。
为什么用这两个字呢?
好比一个杯子,曾经泡过茶叶,即便把茶水倒了,一样还是有茶叶的味道,茶叶的气氛还在。
有个词叫“积习成性”,习惯积累久了,反复这样,就能成为“性”。“性”是不改变的意思,就成为很难改变的东西。
凡夫是满身习气,从里到外一层一层全都是习气,凡夫就是习气的存在。
圣者呢?比如阿罗汉或者菩萨,是不是就没有习气了?
他在断习气,但是没有断干净。
只有佛是完全把习气断干净了。
圣者还有习气,这在《大智度论》里讲得特别多,我搜集了几个例子。
像舍利弗,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可是他的瞋心习气还在,虽然瞋的种子已经没有了,但是习气还在,所以还会发火。
有一次,舍利弗托钵乞食,被人误解,说他吃了不净食,他就生气了,就把吃的东西全吐出来,发誓再也不出去乞食了,佛劝他都没有用。
一个是难陀的淫欲习气。难陀是佛的亲弟弟,他娶了全国最漂亮的女人做妻子。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每次讲法,一边坐着男众,一边坐着女众,难陀都要先往女众这边扫一眼,然后再讲法,可见习气还在。
还有毕陵伽婆蹉,他也是个阿罗汉,他有什么习气呢?喜欢给人取外号。他每次过一条河,河里有河神,他就给河神取外号叫“小婢”,说:“小婢,给我开条道,让我过去。”
河神很生气,就告到佛那里去了,说:“您的弟子毕陵伽婆蹉,老是给我取外号。”
佛就把毕陵伽婆蹉叫过来,批评了一顿:“赶紧给人家道歉。”
毕陵伽婆蹉就道歉:“小婢,对不起!”
可见这个习气非常难改。就像刹车,已经把刹车踩到底了,可是由于惯性的缘故,车还是会往前冲。
还有摩头婆和吒,这都是五百罗汉里的。他有什么习气呢?因为他前世是猴,所以他喜欢每天在房上、梁上跳来跳去,从这儿跳到那儿,从那儿跳到这儿。
还有憍梵波提,《阿弥陀经》前面就列举了憍梵波提。他前世是牛,牛有个习气,吃饭的时候反刍,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嚼一嚼,再吞下去,反复几次。他就是这样,所以每次吃饭,旁边的人都受不了。
所以,龙树菩萨说:
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
火烧的炭,虽然火已经灭了,但是炭的热量还在,不能令尽。所以这也告诉我们,成佛不容易,这些人经过这么努力的修行,都还难以把习气除干净。
菩萨也有习气,菩萨的习气是什么?
菩萨一见到众生,就忍不住要度化,忍不住要跟众生讲佛法,劝众生念佛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