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学术要闻或社科要闻,该公众号依托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学术媒体,集学术思想性、理论权威性、资料知识性和公共服务性于一体,及时发布全球重要的学术资讯,追踪和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学科趋势和最新成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男女间生理性喜欢,这些反应真的很明显 ·  昨天  
国家人文历史  ·  大唐名将李靖,为什么乱入殷商“封神榜”?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者的2024】韩鼎:寻龙问古赞盛世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2-08 14:2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回顾了作者在2024年的学术历程,主要围绕对龙文化的研究展开。作者参与了一系列与龙文化相关的活动,如社科圆桌讨论、参观展览、考察博物馆等。文章详细描述了作者对中国考古博物馆的绿松石龙形器的感受和认识,以及对其所在墓葬的描绘和想象。最后,表达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和感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参与社科圆桌讨论,开启对龙文化研究的学术历程。

作者受邀参与社科圆桌讨论,从而开始了对龙文化的研究,贯穿了整个2024年的学术历程。

关键观点2: 参观展览和考察博物馆,深化对龙文化的认识。

作者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并考察了相关博物馆的龙形象,通过凝视古老的龙文物,感受到穿越时间的魔力和对龙的崇敬融入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传承。

关键观点3: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绿松石龙形器,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体验。

作者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终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绿松石龙形器,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听到了玉质铃舌和青铜铃的碰撞声,闻到了阵阵酒香,甚至想象出了墓主人生前的情景。

关键观点4: 对文物的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文物是保存文明密码的宝库,连接古往今来的津梁,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在文物前驻足,能感受到华夏先祖正驭龙而来,成就龙腾盛世。


正文




2025年已然开启,人到中年,愈发感到“韶光易逝,岁月如梭”。去年这个时候应中国社会科学网之邀参与【社科圆桌】“龙飞九天 考古学者与您一起追寻龙的足迹”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没想到的是,从“社科圆桌”的讨论开始,对早期龙形象的研究贯穿了我2024年的整个学术历程。先是五月专程出差去看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如此多向往已久的珍品汇聚一堂,一遍遍观览,流连忘返,久久不舍得离开。接着又去考察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所陈展的相关龙形象。

当凝视着来自远古的龙文物,它好似有一种穿越时间的魔力,将我与那个久远的时空紧紧连接。虽相隔数千年,但我们对它并不陌生,这不仅是因为物质或形象层面的流传,也有在观念、精神方面的传承——对龙的崇敬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正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传承性。

七月,在河南大学“夏文化研讨班”上,讲了“二里头文化所见‘龙’的形象与观念”专题讲座,引发了很多年轻考古学者的兴趣。九月,参与了《龙藏九州:博物馆寻龙记》相关章节的写作。目前,在写《三代龙形象的几点新认识》。

回顾2024年,科研中最难忘的瞬间也与龙有关:

那是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终于第一次面对面见到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形器。从2005年第一次看到发掘简报,到2014年迫不及待地打开刚买到的发掘报告去查看这条龙的信息,之后的研究中更是一次次涉及它……我对这条龙期待了近二十年,终于可以近距离观察,那种欣喜和激动是旁人难以理解的。

可能正因为之前对绿松石龙形器和其所在墓葬有较全面的认识,如墓葬位于宫殿区三号基址的中轴线上,墓主人头戴三个白陶小斗笠形器,发中插有鹰形笄,发间点缀绿松石珠,颈部戴多层海贝串饰,右臂拥揽着绿松石龙形器,手腕或腰间系青铜铃,身侧伴有髹红漆的漆木器,以及成套的灰陶礼器。

当我伫立在展柜前凝望着这条绿松石龙,我似乎感受到了它带着三千多年前的画面腾跃而来。

我看到炫丽缤纷的色彩。金黄的铃,翠绿的龙浮现于红色底托,黄绿色的玉笄,白陶头饰、绿珠点缀,白色海贝项饰,红色漆木器,成组的灰陶礼器。金、绿、白、红、灰等色彩的聚集,产生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我听到玉质铃舌和青铜铃碰撞的悠扬铃声。这是我国考古所见最早的青铜铃,也应是东亚大陆第一次传出金玉共振的乐声。

我闻到阵阵酒香。漆觚、陶爵、鬶、盉、尊等成组酒器的出现,表明祭祀仪式中对酒的大量需求。

我甚至“穿越”到墓主人生前。我看到他正身着华服,戴着华丽的配饰,在宫殿宗庙区进行祭祀活动,是整个仪式的焦点。他举起陶盉斟酒,用漆觚、陶爵饮酒,饮至意识恍惚,拥揽或高举龙形器,随着铃声舞蹈,多层海贝组成的项饰随脚步发出有节奏的声音。鸟和龙(蛇)因生物特性被视为具有沟通分层宇宙(天上和地下)的能力的动物,因此,他头插玉鸟怀拥绿龙,期望可以借助它们神力,穿越时空的界限、打破分层的宇宙,沟通人神祖先……

一眼越千年,瞬间留永恒。

我想我很难以一个现代人的思维去完整还原数千年前的仪式,但我想表达的是:器以载道,文物是保存文明密码的宝库、连接古往今来的津梁,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是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者、是礼制传统的传承者、是突出特性的实证者。

当再次在文物前驻足,我仍能感受到华夏先祖正驭龙而来,飞登九天、穿越山海,历经天青海碧,播撒文明火种,成就龙腾盛世。



作者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齐泽垚

新媒体编辑:崔岑




「往期推荐」

【学者的2024】朝戈金:乙巳将至 小愿稍陈

【学者的2024】夏静:我的2024
【学者的2024】王杰:激活学生们的审美经验
【学者的2024】朱旭东:学术与人生并进合一
【学者的2024】江怡:在时代变迁中坚守自己的学术底线
【学者的2024】钟志清:学科坚守中的遗憾——2024年岁末随想
【学者的2024】李心峰:今年我出版了四部学术著作
【学者的2024】陈才智:以苏轼度量中国——我的东坡年
【学者的2024】桫椤:尝试将理论的灰度调亮一点
【学者的2024】张继焦:肩上的两份责任
【学者的2024】蓝虹:致力于生物多样性金融
【学者的2024】成新轩:在学术上取得两点突破
【学者的2024】孙传旺:致力于构建碳中和评价体系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邮箱账号:[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