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最后一个月,常常让人生不起挽留的心,只想加快脚步奔向新年。年纪增长之后,我逐渐能把性子放慢一些。越到着急的时候,越要保持正常节奏,咨询,读书,推文,到月末做盘点。
这个月一共推文13次,读了三本书,其他的时间都是按照固定的日程做咨询,做培训。勤奋当然也谈不上,但总算延续了一年到头的工作进度。这个月的好几篇文章都在讲节奏的问题,
《
隐喻:有节奏地用力
》
,
《
能应付一点是一点
》
,
《
明明还有15天
》,虽然语境不同,谈的都是与之相关的体会。
现在越发理解做事的节奏有多重要,相比具体做出了怎样的成绩,重要性上不遑多让。
不要光看到重复,要看到进步和
成长。
人们喜欢新鲜的刺激,或者说更容易对大的变化感兴趣。一再重复的事情相比之下不起眼,但同样有其意义,一次,一次,又一次……这个过程里也会积累变化,变得更熟练,更精准。这是另一种学习。我们不只是从别人那里学到新的知识
,也从自己身上,从
日
复一日
的工作和
生活里
学习
。
12月正好有一个现成的例子:
北京又出现了偶发疫情,最近一周尤其多变。
前几天,我所在的街道做了全员核酸。
看上去像是「又来一次」,但仔细观察,人们的应对已经有了微妙的不同。相比过年时不用说了,比六月的新发地疫情也稳重了不少,知道怎样调整工作和生活方式,用最小的代价减少聚集,保持人际距离,配合防疫,同时不让生活受到显著影响。风险地区的划分甚至精确到了一个楼。绝大多数人生活如常,
没有抢购囤积,没有恐慌,微信群里看到未经证实的传言时,人们淡定地说,等等官方通知。
你看,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虽然还没有最终的解决手段,我们在这一年里变得更有经验了。
这个月的文章,好几篇都在介绍做咨询的心得:
《
隐喻:你的工具箱
》,
《
隐喻:路标和终点
》,
《
隐喻:有节奏地用力
》,谈的是咨询中的语言细节。以前写得少,现在可以写了。一方面是随便给自己
找个话题。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做了这么多年咨询,有一些内容可以沉淀下来。
这些内容帮助过很多来访者,也说不定可以帮到更多人。
还有两篇文章跟心理咨询有关。《
不做专家的专家
》推荐了李子勋老师的书
,
《
写给助人者
》推荐了我的课。讨论的不是语言细节,而是咨询师的位置。经常读我文章的人应该都不陌生。
这个月还是每周都做一次网络的干预,包括:《
你不知道我知道你的秘密丨反馈实验045
》,
《
如果眼前没有路丨反馈实验046
》,
《
争不过就逃吧丨反馈实验047
》
,
《
他们其实也不认识你丨反馈实验048
》,
《
那我们就来聊一聊时间丨问答
》。跟最初的干预对比,你会看到我也有进步。
阅读最高的文章是
《
离开现场!
》,
沾了
综艺
节目的光
。
对这篇文章,
还有
几句话要补充:
这篇文章从尔冬升导演离场闭麦谈起,讲有时「离开现场」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人有疑问,说:
离开有什么好的,不会被当成冷暴力吗?万一火上浇油怎么办?
这些疑问都很有道理。一种方法绝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用,也不是怎么用都行。用得不好,时机不恰当,就会有反效果。
那为什么还要介绍这些方法呢?——回到前面讲的,因为人们会学习,会进步。刚开始做不好没关系的,再改,再试,多重复,一次会比一次好。你会逐步学到该以怎样的方式离开现场,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对方也会培养出和你的默契,理解你的用意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非不沟通不解决。
人总是可以学习,不要忽略这一点。
最近围绕杨笠的脱口秀讨论得很火。我想,所有讨论也不要忘了这个出发点:
这是一个创作者在尝试一种新的创作形式,不是最终形态,只要多尝试几次,还会更圆熟。
男性观众也是第一次接触对整个群体的公然冒犯,觉得过于刺激了,但没关系,
他们也需要多听几段,不断提升自己的阈值。
人都是需要空间的。要相信每个人都在进步中,不要因为某一刻的表现就给出永久的结论。有人从艺术角度评判,说杨笠讲得一点都不好笑,甚至说这不是脱口秀。既然这样说,不正应该鼓励她多讲一讲,让她有学习的空间吗?
一次
会
比一
次好。
年底了,祝大家年复一年,都进步!
最后照例致谢:十二月总共收到了280人次的读者打赏。
《
能应付一点是一点
》一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