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汇学人
《文汇报》周五副刊《文汇学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龙凤美玉,同心佑平安 ·  5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平生不读《道德经》,读书万卷也枉然 ·  昨天  
为你读诗  ·  好事会随春天到来,兑现你对它的等待 ·  昨天  
似水之流年  ·  鸡肋 ·  昨天  
似水之流年  ·  鸡肋 ·  昨天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汇学人

张巍 | 史家修昔底德的“艺术散文”

文汇学人  · 公众号  · 文学  · 2025-02-18 14:45

正文

古希腊诗歌的语言艺术臻至成熟之后很久,另一种语言艺术——散文才开始萌生。而首创“艺术散文”的,是深受智术师和早期演说家影响的史学家修昔底德。


“风格家修昔底德”和“思想家修昔底德”实乃一体之两面,其风格也正是进入其思想的不二法门。


古希腊的城邦广场,Wolfensberger 1834年绘
现藏雅典美国古典研究学院



伟大的见解和思想

要用同样伟大的词句来表达

——阿里斯托芬《蛙》1058-9


诗歌最先让人的语言成为艺术——诗歌语言脱离日常语言的实用性,从朴素状态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化,整个进程显得自然而然。可是,另一种语言艺术——散文的出现,却困难许多。散文不仅要同日常语言分离,还要与诗歌语言保持相对的独立。更为困难的是,当诗歌语言已经奏响宏大壮阔的声音,散文要奋起直追,与之媲美。诗歌总是可以依靠它与音乐的亲缘关系,让语言借助节奏、韵律和音调向着音乐的宏阔之境提升,散文则距离音乐更远,也不能过于诗歌化而失去自身的律动。散文通向语言艺术之路注定更加漫长和艰难。

以古希腊为例,如同在其他文明的早期,首先出现的是民间的朴素的诗歌语言。譬如荷马史诗提及的表演于某些重要场合上的歌谣,有收获歌、婚礼歌、祭祀歌等不同种类;随后才由一代代吟诵诗人发展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诗歌语言,即荷马史诗本身的诗歌语言,我们称之为“艺术语言”或“雅言” (Kunstsprache) 。这种诗歌语言成为古希腊后来所有诗歌类型的源头,从赫西奥德到史诗诗系,从抒情诗人到悲剧诗人,甚至哲学诗人巴门尼德和恩培多克勒,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诗歌的语言艺术臻至成熟之后很久,另一种语言艺术——散文才开始萌生。首先出现的也同样是民间的朴素的散文语言,譬如各种简洁的谚语和格言,或“德尔菲箴言”、“七哲箴言”以及对此加以仿效的赫拉克利特格言;随后才由散文家发展出更为艺术化的散文语言,这些散文家包括智术师、早期演说家以及与两者关系紧密的史学家。最后到了深受智术师和早期演说家影响的史学家修昔底德那里,古希腊散文艺术才被推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足以驾驭庞大的题材和宏伟的主题,成为高度艺术化的散文(而稍早的希罗多德的散文虽然流畅通达,却尚未达到此种艺术性)。因此,修昔底德可以说是首创了西方历史上的“艺术散文” (Kunstprosa)

奥地利议会大厦前的修昔底德像


古典文论如何讨论

散文和诗歌的平行风格

修昔底德首创的“艺术散文”,主要有两个表征。第一个表征是就语言的艺术性而言,散文能与诗歌旗鼓相当,拥有与之平行的种种风格;换言之,散文和诗歌得到相同的对待和类似的处理,凡适用于诗歌语言的不同风格,也同样适用于散文语言,特别是所有风格当中的最高等级——宏伟的风格——散文也能达到与诗歌相近的高度。

散文和诗歌的平行风格,正是古希腊罗马文论家们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早在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蛙》 (上演于公元前405年) 那里,就已识别出悲剧诗歌的两种风格,即宏伟的与平直的风格,分别由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代表。此后,古典文论的两部奠基之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各有侧重地论述了诗歌语言和散文语言的方方面面,而亚氏的高足泰奥弗拉斯托斯 (Theophrastus) 以降的文论家们,更多地将散文和诗歌这两种语言艺术并置,区分出不同的“风格”。

首先形成了古代世界最为通行的三分法,即宏伟的、平直的和居中的风格(存世修辞学著作里,以西塞罗撰于公元前46年的《演说家》为此说代表);从中又发展出四分法,即德米特里乌斯 (Demetrius,生活于公元前2或1世纪) 《论风格》区分的宏伟的、雅致的、平直的和强健的风格。另一位文论家赫耳墨格内斯 (Hermogenes,生活于公元2世纪) 的《论风格类型》甚至还以数学般的精确性条分缕析出七种风格。但是,无论三分、四分还是七分,每种风格都囊括诗歌语言和散文语言,都同样可以从主题内容、措辞用语和句式结构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各种风格之间还存在高低等级,与其他风格相比,宏伟风格,无论从主题、措辞和句式各个方面都与日常语言距离最远,因此也最具艺术性并居于最高的地位,是衡量其他风格的标尺。

就诗歌而言,史诗类的荷马、弦琴诗类的品达和悲剧类的埃斯库罗斯,就散文而言,史书类的修昔底德、演说辞类的德摩斯梯尼和哲学著作类的柏拉图,被认为是不同文类里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宏伟风格的作者(尽管荷马、柏拉图还有德摩斯梯尼也被认为是熟稔其它各种风格的语言艺术巨匠)。这些最高等级的诗歌和散文语言艺术的代表,都主要运用 宏伟的风格 来表现宏伟的主题,都奏响宏大壮阔的声音来传达宏大壮阔的思想。


在智术师开创的“对偶”风格之上

追求“变化”

上述三位典范散文作者当中,修昔底德乃最早的一位,且他在古希腊散文语言艺术史上也居于枢纽的地位。古希腊语散文的艺术化发生于修昔底德的青年成长阶段,那是如火如荼的“智术师运动”时期。

公元前427年,名重一时的智术师高尔吉亚作为使节从故乡西西里的城邦莱翁提诺依来到雅典,首次向雅典人展示了其演说风格的独特魅力,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一年通常被称作古希腊演说术与修辞学上的一个分水岭。高尔吉亚将西西里演说与修辞传统和他个人的独特风格引入雅典,使得雅典的演说家纷纷效仿他的演说风格,并通过几代演说家的实践让雅典成为了这一门学问与技艺的中心。“高尔吉亚风格”的主要特征是追求 “对偶” (antithesis,又译“对照”、“对反”) 。从现存的两篇代表性的演说词《海伦颂》和《为帕拉梅德一辩》来看,高尔吉亚通过对称的从句、押韵以及谐音等手法将古希腊散文提升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个希腊陶瓶细部

不过,高尔吉亚在古希腊散文史虽然上有着创辟之功,他的作品毕竟尺幅不大且有着实验的性质,而将这个艺术化的进程推向极致,甚至可以说濒临过度的绝境的却是雅典人修昔底德。修昔底德的未竟之作也是“唯一之作”——八卷本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运用高度艺术化的散文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风格特征。

修昔底德延续并极大地深化了高尔吉亚开创的“对偶”风格,他将此种风格主要运用于叙事中的描述性段落(有别于纯粹提供信息的段落)以及大量的演说辞当中。在高尔吉亚“对偶”风格的基础上,修昔底德进一步试验了各种 “变化” (metabole,variatio) ,用以抵消频繁的“对偶”带来的单调之感,缓和过于僵硬的对称性。他甚至不惜改变句式结构,制造多种多样的“不协调” (inconcinitas) 。于是,在修昔底德笔下,“对偶”与“变化”被结合起来构造各种类型的“开口扩展”句式,也就是说,最初一个简单的意思逐步被它背后的各种复杂条件所覆盖,作者通过层层叠加起到不同作用的一个个从句来表达貌似简单的行动背后的错综复杂的情形。这种风格与此前希罗多德的“串联风格” (paratactic) 以及后来被古人奉为文章典范的德摩斯梯尼的“圆周风格” (periodic) 适成对照。

古代杰出的文评家哈利卡那索斯的狄奥尼修斯 (Dionysius of Harlicarnassus,生活于公元前1世纪) 总括修昔底德的风格特征主要有四:“用词之诗意、修辞之多样、造句之奇崛与思想之迅疾” (《论修昔底德》第24章) 。此语正好囊括了修昔底德风格的四个方面,分别是遣词、造句、修辞和思想。对偶风格主要体现于造句的层面即句式结构,包括句子成分如短语和词组的组织,以及单个词语(往往是抽象名词)的并置。至于遣词和修辞,狄奥尼修斯还另撰《论词语的铺排》一文区分了三种风格 (第22章) ,即“粗 风格”、“流丽风格”和“杂糅风格”。

第一种“粗砺风格”的代表包含两位诗人品达和埃斯库罗斯以及两位散文家修昔底德和安提丰。修昔底德的 “粗 风格” ,从遣词上来说主要体现为名词化表述 (nominalization) 、无连词 (asyndeton) 、少用冠词、移位 (hyperbaton,又译“倒装”) 。其中名词化表述是修昔底德遣词最显著的特征:他偏爱使用名词,各种无人称形式以及名词化的不定式;他也特别偏爱抽象名词,尤其是非人格化的抽象名词;他还会用中性形容词和中性分词代替抽象名词,或者发明新词,颇具古风和诗意的新词。有时候他的用词简洁精炼到了极致,把许多东西塞入寥寥几个词语;有时候他使用生硬的词语搭配,制造出粗砺的音调。至于修昔底德的修辞手法,较为突出的有区分近义词,押韵和双关,不寻常的语序如“移位”提示不寻常的现象,丰富的格言警句,刻意营造的“多重解释”等。总体而言,修昔底德的语言风格是一方面简洁精炼以至于高度浓缩,另一方面却迂回复杂以至于晦涩不明。正是此种高度艺术化的散文风格,让修昔底德与诗歌艺术里的荷马、品达和埃斯库罗斯并驾齐驱,成为散文艺术里宏伟风格最早也是最卓越的代表。


追求“言”“行”一致

修昔底德“艺术散文”的第二个表征是就语言本身作为艺术而言,散文能与诗歌一样,对此保持高度的自觉性。诗歌的语言千锤百炼,从民间的朴素歌谣到高度发达的“艺术语言” (Kunstsprache) ,恰恰是诗人对语言本身作为艺术产生自觉性的过程:语言被锻造成通达最高真理的精湛艺术,诗的语言得以承载世间最深刻的奥义。同样,散文从民间的朴素格言和谚语到高度发达的“艺术散文”,也是散文家对语言本身作为艺术产生自觉性的过程:散文和诗歌一样,能被锻造成承载深刻奥义的精湛艺术。并且,由于散文和日常语言的亲缘性,“艺术散文”还能特别警惕语言的空洞和虚伪,尤其是社会公共生活对日常语言的滥用和扭曲所导致的各种充斥于我们耳边的陈词滥调。

修昔底德刻意追求的语言风格,从两方面体现出对语言本身作为艺术的自觉意识。一方面,修昔底德生活于其中的是一个logos“言”和ergon“行”严重不符的世界。放眼所见,到处是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和滥用,日常语言已蜕变为各种风行一时的政治话语,用美化了的、鼓胀了的辞藻伪装而成的宏大言论,对此修昔底德有着本能的反感。他运用“对偶风格”追求意想不到的平衡和对比,却又一再用“变化”打破之,让他的思想不落窠臼,难以预料;他的“粗砺风格”使用生硬的词语搭配,制造出粗砺不谐的音调。这都出自他对语言本身作为艺术的自觉,任何时刻都不让自己的logos“言”沦为陈词滥调。

另一方面,修昔底德对语言艺术的自觉意识,也促使他致力于logos“言”和ergon“行”的真正相符。据统计,整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当中,这组对应的单词总共出现了420余次,显然是作者最为关注的对比。从修昔底德的撰史目的而言,logos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必须做到与ergon相符。

修昔底德作品残叶,公元前3世纪
现藏汉堡州立与大学图书馆

首先,修昔底德的文本作为一个整体,乃是一个巨大的logos,它与文本的主题,也就是作为ergon的战争之间必须相符。修昔底德宣称雅典人和斯巴达人之间的这场战争乃所有战争当中最伟大者,不仅因为它的规模、时长和带来的苦难等,更因为他自己对这场战争的叙述要比之前的战争(如荷马叙述的希腊人与特洛伊人的战争、希罗多德叙述的希腊人与波斯人的战争)更为宏大壮阔,更为深刻地抉发出“人之本性”和“人之境遇” (to anthrōpinon) 。作为历史著述者,修昔底德如何使用logos,赋予他的logos何种宏伟的风格,要与他叙述的宏伟的ergon相符,就如史诗诗人和悲剧诗人为不同的题材和情节选择特定的语言风格同样重要。

其次,修昔底德文本的内部,历史中的人物,他们各自上演的角色,必须从性格和思想上揭示出其人所言与所为之间的相符。这类似于悲剧里的人物对话与他们的行动之间的关系。像悲剧一样,修昔底德的logos要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刻作用于读者的情感体验,如观众目击悲剧时那样产生恐惧不安和同情怜悯之类的情感。

此外,我们看到阿提卡悲剧如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的悲剧里经常出现对立、相互平衡的讲辞或对驳辞,修昔底德也运用同样的手法,探究历史事件背后根植于人性的种种深层因素。


*    *    *

上述两个表征赋予修昔底德的散文一种“艺术散文”的特质。西方历史上,修昔底德首度让散文成为与伟大的诗歌语言(如史诗和悲剧)对应的另一种伟大的语言艺术,他的“宏伟风格”直追史诗和悲剧,用散文奏响了宏大壮阔的声音,传达着宏大壮阔的思想。“风格家修昔底德”和“思想家修昔底德”实乃一体之两面,其风格也正是进入其思想的不二法门。




编辑:spr



猜你喜欢
张巍:古典学不只是学术,它的对象是寓于古典文化的古典精神
张巍 | 说古希腊的“五经”
张巍 | 品达的飞翔
张巍 | 柏拉图为何写作对话录?
张巍 | 诗人的变形
张悠然 | 尼罗河蛇入巳年
陶章 | 年兽变形记
张经纬 | 蟠蛇释博局
石晨叶 | 罗马帝国的牙齿
英国乡村景观背后的殖民帝国历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为你读诗  ·  龙凤美玉,同心佑平安
5 小时前
似水之流年  ·  鸡肋
昨天
似水之流年  ·  鸡肋
昨天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 天前
品牌几何  ·  小青说 | 麦肯锡7S的诞生
7 年前
腾讯科技  ·  无人便利店=黑科技?也许你想错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