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媒,她关注未知世界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追逐已知现象的再探索和再认识。她讲述社会热点、难点、疑点话题的地理科学背景,用精准、精彩、精练的图文语言为大众提供科学话题和谈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一起迎接盛大灿烂的晚秋!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寒露:袅袅凉风动,寒露秋更浓 ·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9大最美荒漠,慌了神! ·  5 天前  
YNTV2都市条形码  ·  冷҈冷҈冷҈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家地理

天气越来越任性 我们该怎么办?

中国国家地理  · 公众号  · 地理  · 2024-10-09 17:33

正文


在广袤大地之上,极致风暴之中,上演着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是追风者的冒险,是气象学家的探索,也是科普者的使命。极致风暴,宛如一场激烈的交响曲,奏响了自然的力量与变幻。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奥秘的领域,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洞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中国科协气象学顾问卞赟致力于气象研究和科普工作,以专业知识和热情为我们揭示天气的奥秘;中国首位00后职业风暴摄影师刘屹靖,则用镜头捕捉着从雷暴初生到消散的震撼瞬间。三位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线下场《极致风暴》的演讲嘉宾,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对气象世界的全新认知之旅。


01

全球沸腾与极致风暴


1975年“全球变暖”被提出,48年后,2023年7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了全球沸腾时代的概念,标志着地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2023年北半球的夏季,亚洲、欧洲、北美和非洲等地的最高气温不断刷新纪录,许多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高温天气。与此同时,本应处于冬季寒冷季节的南半球,仍有不少国家出现了37度甚至39度的高温。



前不久,台风“格美”吸引着1.8亿人的关注,它在西太平洋生成后,一路向西北移动,先后在台湾和福建登陆,进入我国内地后,在江西停留了较长时间,随后向西进入湖南等地,并以低压的形式继续影响着当地的天气。超级台风格美,正是“全球沸腾时代”到来的一个典型案例


天气-气候 气候变化时空尺度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讲解到,尽管从“沸腾”的字面意思来看,人们更容易联想到频繁出现的高温天气,但实际上,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全球沸腾并不仅仅意味着气温的升高,降水格局、类型、区域以及台风路径等都在发生变化。极端寒冷事件依然存在,而干旱、旱涝急转、飓风、台风、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则会更加频繁。


2023年史上最暖平均温度分布,上图2023地表异常温度;五月全球月平均气温异常(下左)六月全球月平均气温异常(下右)


极端天气的出现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同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也是重要的推手,它们反映了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异常。极端天气基本有三类:罕见性、强力程度和快速程度。自1900-2022年,全球范围内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是美国,龙卷风、飓风、干旱等给其带来了巨大损失;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和洪水也与气候变化紧密相连;巴基斯坦的暴雨洪涝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其中50%-75%的原因可归咎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国同样面临着极端天气的挑战,比如2020年的超级暴力梅、2021年的郑州暴雨、2022年南方的持续性高温等。极端天气呈现出种类多频次密、强度大、区域差异大、点多面广、交替快、复合性等六大特点。



周兵表示: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在应对极端天气和重大气象灾害时,技术上有两大法宝:早期预警能够极大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要以极限思维和底线思维直面创纪录的极端天气。


周兵还提醒公众需要适度掌握极端天气的特性,例如“两个30法则”(闪电后30秒内听到雷声表明处于雷暴危险区域,雷声过去30分钟后表明处于安全区域)可帮助人们判断雷暴情况,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台风时也需要找到最佳防御位置。


大量科学数据与事实已经理性地告诉人们,地球承载力界限需要人类共同管理与应对。人们需要对“气候变化”应有清晰的认知,并依靠政策、科技、公众参与等,快速转型应对全球变暖,扭转或延缓气候临界点,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观看完整版演讲视频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第737位讲师


周 兵 

中国气象局

气候服务首席专家 


国家气候中心新闻发言人、二级研究员、气候服务首席,中国气象局新时代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首席专家,国家林草局森林草原防火高级专家组特聘专家,中国科协全国气候变化学科科学传播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亚洲季风和降水、气候系统诊断、气候变化监测、气候决策服务、气候变化科学传播。


02

天气预报的诞生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规律的科学,它致力于揭示天气和气候的形成机制,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古代,气象学更多地像是一种神秘的艺术,充满了神学和占卜的色彩。古人常常通过观察天象、感受自然来预测天气,比如诸葛亮借东风,就是通过观察天象和经验来判断的,古人还会根据一些自然现象,如动物的行为、云彩的形状等来猜测天气的变化。这些方法虽然有时候能蒙对,但更多的时候就像一场赌博,误差非常大。



现代气象学和古代气象学有很大的区别,你知道现代气象学发展至今,有多少年吗?其实才100多年!古代气象学多基于神学、占卜和经验总结,误差大;现代气象学则是为了战争和航海需要而发明,利用观测站捕获气象数据,通过数学算法求解方程来预测天气,本质是基于数学的高精尖科学。通俗说气象学其实是一门理科,就是搜集大量的气象数据比如说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速、风向等等这些数据,搜集回来以后,利用数学的方法去解一个方程,来求解未来天气到底是怎样的一件事。



气象学的核心=数学+物理

现代气象学的本质,

或者说天气预报的本质,

其实就是数学解方程。


天气预报是气象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它让我们对天气的预测更加准确和可靠。为了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增加气象站数量、发射风云卫星、加强地面观测、提高计算机计算能力等。我国解放初期,全国所有的气象站不足百个,而且只是在中大型的城市,像北京、上海、南京等等大城市才有这样好的气象站。但是到2018年底,我国已经拥有了6万多个自动气象站,覆盖95.6%的乡镇,数量、密度达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左图:80年代,预报员拿张纸跟飞行员讲如何飞;

右图:2000年左右的气象站


尽管我国在气象领域投入了很多,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8%,在世界气象组织的评比中处于较高水平,但公众仍然总会觉得天气预报不准,有人会问,这12%的不准从哪里来的?


其实有两方面,一个是地面的变量,就是下垫面的影响。如果是广袤的平原,没有动物、人和其他任何东西,我们去计算天气情况的时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但是地表是复杂的,有山川、河流,对大气环流都有影响。我们要模拟地表面建模,本身就是件很困难的事。


还有一个变量就是人类。我们自己每天就在大量排放各种各样的气体、污染物到空气中,造成了多少能量、污染物的排放,是很难去把控的,这无形中给天气预测增加了很多变量,加大了准确预测的难度。


另外就是时间变量。当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叠加,短期内无限接近正确值,时间长了以后,衰减会非常厉害。所以,我们平时看天气预报,三天之内很准,一周我们就大概看看趋势。

其实还有一方面,就是需要引导公众对于气象这一门自然科学的认知。气象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应该加强对气象学的了解,提高对天气预报的认知,共同应对天气变化带来的挑战。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意识的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不断提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我国目前有近7万个自动气象站,覆盖96.5%的乡镇,气象自动站的数量、密度已经是世界第一。


卞赟说他的工作是兼具科技、爱与勇气,在气象道路上,他将不断前行、不断努力,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观看完整版演讲视频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第738位讲师


卞 赟 

中国科协气

象学顾问 


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协气象学顾问,前中国追风小组核心成员,常年致力于气象、环保、地理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工作。


03

雷暴的一生


拍摄风暴,是一个艺术与科学兼具的事情。


刘屹靖是国内首个职业拍摄风暴的摄影师,被称为风暴追逐者或气象科普人,他做的事情仿佛是一场与自然力量的激烈对话。自2020年起,他便凭借着各种预报资料和数据,提前预判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地点,然后奔赴现场捕捉风暴的瞬间,至今已经行驶超过9万公里。他的工作不仅是为了拍摄出令人震撼的风暴图片,更是为了通过车顶的气象观测站收集珍贵的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科研时拍下的龙卷风视频


要想真正拍摄好风暴,就必须深入了解风暴的本质。刘屹靖专注拍摄的是狭义上的风暴——雷暴,它是风暴的一种常见形式,形成通常经历五个阶段。


在初始形成阶段,看似平静的晴天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太阳热烈地照射着地表,使得地面升温,热上升气流将湿热空气带至空中。当这些湿热空气遇冷时,便凝结形成云。此时,高空中的风激流涌动,虽然表面上一切平静,但实际上风暴的条件已经悄然具备,暗流正在积蓄力量,为后续的爆发做准备。


2023年南昌罕见壮观超级单体积雨云,发展→衰亡,全过程延时摄影


接着是云团凝结阶段。阳光持续加热,使得空气进一步凝结水分。就像呼伦贝尔清晨空中的云朵,它们看起来宛如棉花糖般轻盈可爱,但实际上可能是风暴的胚胎。在西部干旱地区,由于水汽稀少,云大多止步于淡积云。然而,如果上升气流能够保持,云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中展积云或浓积云。在浓积云阶段,云团会放热,导致内部温度高于周围,从而自发地向上运动,此时部分雷暴便会在这个阶段产生降雨。

随后,雷暴进入发展壮大阶段。当浓积云的云顶高度垂直尺度超过底部宽度时,云团内的上升气流开始膨胀,推动着云团不断发展,为即将到来的鼎盛时期积聚能量。


2025.5.22 陕西榆林闪电“大杂烩”

鼎盛时期,积雨云迅速膨胀,形成云砧,小水滴冰晶化,边缘变得模糊。此时,积雨云正式成为一场强大的风暴,它能够引发暴雨、冰雹、雷暴大风等恶劣天气。冰雹在积雨云内形成,这与过冷水和凝结核密切相关。冰雹在云内随着上升气流运动,不断增大,最后从云顶坠落地面。


通辽市超级单体


最后是减弱消散阶段,在龙卷风的鼎盛阶段过后,雷暴开始逐渐减弱。超级单体雷暴在减弱时,可能会引发猛烈的灾险天气,如大风和暴雨。随着积雨云的崩塌,雨、冰雹等纷纷落到地面,冷气团扩散形成弧状云。当风暴彻底减弱消散后,天空中可能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刘屹靖在拍摄风暴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陷车、爆胎等情况时有发生,但他也有幸拍摄到了许多壮观的景象,记录下各种类型的闪电、超级单体雷暴、龙卷风等。他的拍摄工作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风暴的强大和美丽,也为气象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对自然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观看完整版演讲视频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第739位讲师


刘屹靖 

中国首位00后

职业风暴摄影师 


中国首位职业风暴摄影师,气象科普人,专注于用影像科普气象。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中国天气合作摄影师,中国探险协会会员,第十二届“南昌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南昌市青联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编辑:依依、阳阳

制图: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