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媒,她关注未知世界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追逐已知现象的再探索和再认识。她讲述社会热点、难点、疑点话题的地理科学背景,用精准、精彩、精练的图文语言为大众提供科学话题和谈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共赏古人笔下的“橙黄橘绿时”!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9座最美小岛,入了魂! ·  6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9处最美森林,迷了眼! ·  1 周前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9处“最水的景观”,真的惊艳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喀什自然驿站丨破译沙漠植物生存密码

中国国家地理  · 公众号  · 地理  · 2024-10-10 18:29

正文


喀什岳普湖县,塔克拉玛干大漠旁,中国国家地理喀什自然驿站落成

1个户外公共建筑装置,15个互动体验展项。


这座聚焦大漠生命奇迹的多元互动装置以及配套的中国国家地理红框,与广阔的中国第一大沙漠、达瓦昆湖美丽的湖水、千年胡杨等沙漠植物一起,构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靓丽景象,也丰富着国庆假期西域喀什旅行的内容体验。


以科学内容破译大漠植物生存密码,用多元体验传递在地文旅能量。在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泰安援疆指挥部和岳普湖县文广旅局的大力支持下,沙水相连的达瓦昆景区,一场荒漠与绿意交织的奇幻旅程,在可感、可知、可体验的奇妙空间中,正式开启。



PART 01 

极致科学旅程

转化创意成果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一直致力于探索极致自然中的科学体验,以自然科学为内核,通过对中国极致自然的探访与考察,形成由系统内容解读、科旅线路开发、自然驿站落地等板块共同构成的“科学旅行综合解决方案”,也是交旅融合的实践探索。




金秋收获,来自四时耕耘。喀什岳普湖自然驿站的建成,是科旅调研成果的转化,与未来计划中的其他主题自然驿站以及自然中心,将共同串联起喀什地区科学旅行线路,提高大众旅行过程中的获得感。


科旅线路在探索过西藏墨脱秘境、东海嵊泗小岛奇景后,将科学体验之旅延展至大漠深处,聚焦于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喀什。




2023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与山东援疆一起组建“科旅中国·新疆喀什”专家踏勘团队,集结科学院专家与研究学者开启对喀什地区的初探。这场历时9天跋涉超2000公里的西部之旅,将喀什古城、疏勒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麦盖提县、泽普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等地一一串联,用足迹与目光勾勒出喀什风貌的轮廓,也为后续更深入的调研解读及转化打下基础。


2024年沙枣花飘香的5月,喀什考察再度启动。这次集结的是自然影像摄影师、野生动植物保护者、知识大V、设计师等齐聚塔克拉玛干大漠,继而向帕米尔高原进发。沙漠的广袤与绿洲的温润,冰川的冷峻与民众的热情汇聚,在产出的系列视频中描绘出旅程色彩深浓的底色,也碰撞出喀什岳普湖自然驿站的深刻主题:在极端环境中也能顽强生长,沙漠植物的生存密码到底是什么?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中国国家地理·喀什增刊》正式发布。作为“科学解读喀什”系列产品的组成部分,增刊对喀什的壮美山川与人文风物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梳理与讲述。社交平台上,许多人将这本书当作亚欧之心的旅行宝典,“去喀什,看这一本就够了”。



金秋十月落成的喀什自然驿站,以科学系统的解读回应了关于生命的永恒命题,也将沙漠植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经由焕新的多维度体验传递给每一位到访者。


至此,喀什岳普湖自然驿站与深度内容解读、科旅路线开发一起,构成了喀什科学旅行解决方案的完整拼图。但在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郭颖谦看来,体验闭环的阶段性实现也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启,“喀什另一驿站以及自然中心也在筹划之中,我们相信,还有更多主题、更多体验场景值得期待。”




PART 02    

探寻大漠深处

解读生存智慧




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气候恶劣、环境残酷闻名。这里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风沙活动剧烈,而就是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多种沙漠植物以独特的生存智慧顽强生长。


以沙漠植物生存记为主题,喀什岳普湖自然驿站聚焦以胡杨为代表的沙漠植物,科学解读“沙漠勇士们”对抗风沙、干旱、寒冷、盐碱……的生存奥秘。




-胡杨:生存智慧5则


“胡杨”的维语名称叫“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这份美丽,源自枝叶的阔大清香,更源自6500万年来,胡杨与艰难生存条件的坚韧对抗。



-生存技能一 变形的树叶


有别于其他树种,胡杨不同部位的叶片形状竟然完全不同!

“同株异叶”是胡杨特有的生存技能:上方宽大的叶子有助于充分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下方的小叶片“自觉”缩减了面积,可以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让胡杨在大漠里也能顽强生存。




-生存技能二 找水的根系


轻轻扭动转盘,水分经由根系逐渐汇集,最终点亮小小水滴。


这就是胡杨生存的另一智慧:像一架智能的找水机器,胡杨的肉质根可以强劲吸收并贮存水分,还能主动向着有水的地方延伸生长!




-生存技能三 自我排“毒”


以手触摸展板上的“胡杨碱”,指尖仿佛能感受到结晶体的粗糙质感。这种结晶也叫“胡杨泪”,是胡杨自我排毒的产物:极度缺水、体内盐分过多时,胡杨就会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排出多余盐分,也就是我们可以触碰到的结晶。




-生存技能四 蜕变新生


转动绿色转盘,胡杨的高大枝干瞬间变矮小!


这个小小的互动装置,演示的是胡杨自行断枝的有趣过程。为了降低对水分的需求,胡杨到了一定年纪,会自行断脱树顶的枝杈和树干。大树变小树,蜕变得新生。




-生存技能五 不朽的枯木


抽拉互动,获取胡杨不朽的奥秘!


胡杨木质坚硬,本身耐水防腐,沙漠的干燥环境中又很少有真菌等分解者,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不朽胡杨的大漠奇迹




-柽柳小动物的“空调房”


除了胡杨,沙漠里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植物,它们不仅自己能在恶劣环境中存活下来,还能给小动物提供生存的空间。


翻转互动装置,可以看到柽柳沙包逐年形成的神奇过程。在这个小小“城堡”里,小动物们可以打洞、避暑,还能啃噬柽柳的根摄取营养和水分,可以说十分“好居”。




-骆驼吞下骆驼刺


大漠上骆驼不难见,但把手伸进骆驼嘴,难上加难!

这个特别定制的骆驼嘴和硅胶骆驼舌头,可以伸手触摸体验,感受骆驼如何吞下看起来很扎嘴的骆驼刺。



-梭梭下藏肉苁蓉


掀开展板,发现梭梭暗藏的秘密!

原来,梭梭根部常常寄生着肉苁蓉。肉苁蓉也被称做“沙漠人参”,营养多多的它,自身没有叶绿素,完全靠寄主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




PART 03    

创新驿站呈现‍‍

还原细节之美‍‍‍‍‍‍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之前打造的六个西藏墨脱自然驿站,分别以鸟类、蝴蝶、巨树、地质、猫科动物、兰科植物为主题,始终不断更新迭代着呈现形式、体验手段与互动玩法。在极小的空间内承载尽量多的内容信息,让天地之间的方寸驿站,成为人们了解自然的体验窗口。


此次喀什大漠胡杨主题自然驿站,延续了以往驿站标志性造型、色调与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以科学+艺术为原则,结合在地特质展开设计与审美、内容与互动的创新升级。




视觉语言:以简约,致丰富


与以往的飞鸟、蝴蝶等题材相比,沙漠植物很难以简洁造型呈现,如何做好视觉化处理,成为团队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最终,选取了大漠脊线与胡杨枝干作为主要视觉元素,抽象简约的美学形式,彰显着沙漠植物的主题特征与喀什地区鲜明的地域属性。




色彩规划:越克制,越浓厚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性的中国红与大漠的金黄,共同构成了外立面主色调。为了让内部丰富的展陈信息清晰呈现,我们反复调整配色,精心选择了低饱和、弱对比的色彩,既表达了完整的科学信息,又减少了不必要的视觉刺激,体验更加柔和与自然。




细部结构:现代审美 生命质感


沙漠脊线浮雕与胡杨枝干的镂空,以及后立面雕刻字的手法,共同以简约流畅的线条、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艺术形式,勾勒出沙漠植物的生境与特质,让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得以视觉化和现代感的表达。



细节还原:场景再现 真实体验


驿站现场吸引很多人驻足体验的,是吞下骆驼刺的骆驼嘴巴模型。玻璃钢成型的模型内置硅胶舌头,体验者可以将手伸进骆驼嘴巴中触摸感受。除此之外,利用驿站内部天花板,以内置LED灯光再现大漠星空的场景,也鼓励体验者由驿站步入自然,真正感受沙漠夜色中的星光璀璨。


体验了驿站内容的访客,进入景区到达瓦昆湖边,可以与驿站配套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性红框打卡留念,与沙漠、绿洲、跋涉而过的驼队、叮当作响的驼铃一起,构成了美妙记忆。


内容设置:开放端口 灵活更新


自然驿站中,还设置了经得起户外风吹雨打的多媒体播放屏幕,以视频形式展现着科旅中国的探索发现和喀什地区的极致美景。随着科学旅行体验系统的不断完善,视频内容也将迭代、更新,持续为驿站注入新鲜信息。




落地喀什的首个自然驿站,开启了创意空间科学体验的第一篇章。以岳普湖为起点,其他主题聚焦喀什特殊地缘的驿站,即将次第实施。


而这场呈现新疆极致自然的无界展览,也即将启程去往阿克苏,以丰富的内容和创意的想象,继续着科学体验探索西部的无限可能。




总策划:郭颖谦

策划:格子、枇杷

实施:曲冰

撰文:小薇‍‍‍‍‍‍‍‍‍‍‍‍‍‍‍‍‍‍‍‍‍‍‍‍

编辑:程飞

摄影、视觉: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