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领教工坊
领教工坊面向价值创造型企业一把手,以「私人董事会」方式进行个人领导力修炼,致力于成为中国最专业的企业家终生学习与共同成长的私属社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清华大学,Nature Materials! ·  2 天前  
科研圈  ·  24小时热门|DeepSeek发布最新成果N ...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一颗小行星可能在 8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领教工坊

康至军:决定企业命运的三组关系

领教工坊  · 公众号  ·  · 2017-10-03 20:00

正文

下属是工具,还是伙伴?

公司是私产,还是事业?

一把手受那么大、那么多的委屈,自己必须要给自己一个说法,做企业到底是为了什么?

上面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着与下属的关系、与公司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至军老师说,与一把手相处的多了,才发现事业成功的一把手多,内心幸福的企业家少。原来,最难的,是跨过自己这道坎,破除妄念,找寻信仰。(王迪薇)



“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惊世骇俗的大实话。


企业,是企业家内心的外在投影。企业的战略、组织和管理,往往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企业家的价值观、性格,甚至身体健康状况。


企业,是企业家主观世界的绽放。 企业所有外在的经营和管理挑战,也因而本质上都是企业家心力的挑战。


企业大都是一不小心做大的。随着企业由小变大,有三组看似简单的关系,会给一把手带来千钧压力。企业成长中几乎所有最艰难的挑战,都收摄于其中。处理的好与坏,往往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01

与下属的关系

创业历程,往往筚路蓝缕、千锤百炼。因此一把手的综合能力,往往比下属要高出一个数量级。公司规模变大之后,老板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用好手下的“歪瓜裂枣”。


在创业的过程中,老板们把自己练成了最能干的人。面对这些“不能干”的下属,能把重要的事情放下去,愿意把重要的事情放下去,比打下个大单要难的多。关键是过去自己决策下属照办,效率还高的很。摆脱这个惯性,就闯过去一个重要的关隘。


很多一把手闯不过去。柳传志先生管理三要素,把“建班子”放在“定战略”之前,实在是经验和智慧之谈。


也有不少一把手闯关成功。基于观察我总结了一下,他们有几个共同特点:

授予下属责任而非动作或任务;

让下属感觉到自己对他们的依赖;

咬咬牙放手让下属干,给犯错的机会。

这组关系要处理好,说严重点,一把手要想清楚: 下属是工具,还是伙伴。


“企业只有一个大脑在思考和决策、自上而下的森严等级和严密控制、命令式管理风格蔓延、屁股对着老板而非客户等” ,大都是这组关系没有得到恰当处理的外在体现。


02

与公司的关系

公司是一把手的命,是一把手的孩子,也是一把手的私人财产。


一开始可以是这样,也应该是这样。但公司长大之后,再这样认为就会出问题。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今天很多企业家遇到的坎,跟100年前老福特一模一样:老福特将公司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他用了一大群秘书而不愿意培养真正的高管,动辄将员工降薪以提醒他谁才是公司的老大,等等。


后来福特每况愈下。而通用汽车则在斯隆的领导下崛起,超过了福特。斯隆打造出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了一大批真正的管理者。后来福特二世接班后,复制了斯隆的做法,又让福特再度复兴。


“员工责任心太差!”一把手经常这样抱怨,就是没有处理好与企业关系的症状。 想让所有员工都跟自己一样操心,是一把手的妄念。

不应该要求员工都成为“事业合伙人”,

首先应让员工成为“职业经理人”:

目标明确、专业精湛、结果导向。

把秘书用成高管,是另一个常见的症状。背后是希望员工成为自己的保姆、管家的心态在作祟,把公司甚至员工,都当成了自己的私产。


一把手突破这个关隘的典型表现,是培养出一批跟自己同心的事业伙伴。比如华为的EMT人才济济、阿里的湖畔合伙人不断更新。


当然最令人称道的,是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先生,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完全交棒给职业经理人团队。美的管理团队持有超过20%的股份,继往开来。


这组关系要处理好,说严重点,一把手要想清楚: 公司是私产,还是事业。


“无法走出偏作坊式的运作、地位不是根据贡献而是由离老板的远近决定、大批职能存在压制一线活力、幕僚位高权重责任轻、对员工缺乏尊重和信任等” ,大都是这组关系没有得到恰当处理的外在体现。


读龙应台女士《目送》中的片段很有感触,虽然有点跑题,但还是摘录过来。一把手跟企业的关系,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样的。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03

与自我的关系

事业已经成功。如果还要拼命干,必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马云说,领导者的胸怀,都是委屈撑大的。一把手受那么大、那么多的委屈,自己必须要给自己一个说法,为什么。

稻盛和夫一手创办两个世界500强,那么大年纪又出山拯救跟自己毫无关系的日航,不可思议。稻圣的演讲平和,语言却铿锵有力、激情万丈。他的精神资源来自哪里?


我原以为出家为佛教徒的经历是关键,后来在其著作中发现,稻圣说“开悟”不是关键,要勇于在事上磨练心性,不断精进。这个事上磨练的观点,似乎与阳明心学暗合。这也许是稻圣的“为什么”。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中认为,清教徒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富人们努力工作,主要并非为赚取钱财,而是为了侍奉上帝。圣经里说,富人要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这是西方企业家的“为什么”。

中国的企业家,可能要悲惨一些。余英时先生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谈到,明清之后二三百年,中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精神和信仰危机。陈嘉映先生认为,文化重建几无可能。向西方学习?西方也在经历同样严重的危机。学界已经在反思,我们可能是在最不好的时机(西方开始衰落的时候)开始学习西方。


“企业战略系于一把手的一时冲动、缺乏鲜明的使命、价值观和道德激情、企业运作业绩良好但非常干瘪等” ,大都是这组关系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的体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