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本是侧面衡量基础研究科研水平的一个指标,发展到今天,却越来越偏离它的初衷。
作者 | 丹萌
来源 | 医学界麻醉频道
“现在医学院校基本上读博没有SCI论文不能毕业,大学学术榜就是看SCI,导师的升迁基本上都是看SCI,看国家自然基金,我对这个很有意见。”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教育处处长张勘,在提起不久前107篇中国文章从《肿瘤生物学》期刊上撤下一事,显得既气愤又有些无奈。
由于“唯SCI论”的大行其道,影响因子早已不只是文章优劣的唯一标准,越来越多的医生“为了发SCI去炮制论文”,从起先只是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语言润色,渐渐地,有些伪造同行评议,“更有甚者,连实验数据都可以出钱买”……
SCI论文本是侧面衡量基础研究科研水平的一个指标,发展到今天,却越来越偏离它的初衷。
“我们要有科研诚信的教育。如果你的科研不真实,那一切都是空谈。”张勘说。
他倡导医院成立学术诚信委员会,有些医院称之为伦理道德建设委员会。发表论文前,相关责任人员都要签字,管理部门要审核盖章,文章应当做到可溯源,一旦发现造假,要追究相应责任,甚至对第三方公司设立相应的黑名单,“现在的名单都只是针对大学和医院,我们的相关学科,我们的科主任,但实际上有些公司对整个科研的诚信体系是一种污染,对社会公信力是一种新的问题和挑战。”
但要矫正这一现状,只靠惩罚,远远不够。
医生要回到治病救人的本质
撤稿事件发生之初,曾有一封疑似上海某大型三甲医院教授的声明在网上流出,其指出此次被撤稿的某篇文章“并非本人所著,本人从未参与该实验研究及文章投稿过程”,“本人不对该论文的科学真实性承担学术责任。”
也有人事后反映,说自己“中枪了”,实验是学生做的,论文是学生写的,但因为写了导师的名字作为通讯作者,文章更容易发表,自己因此被“连累”。
“我说你签过字吗?签过字,你当然应该负责任了,你不能闭着眼睛签字啊。”张勘说。
可转过头来,他也理解他们的忙碌,学生帮他们做实验,也多半是每天8小时候临床工作以外的时间,说起来,各有苦处。
SCI论文如今在大学及其附属医院里,几乎成了一种“迷信”,一方面,许多人不自觉陷入“唯SCI论”,有的医院为了鼓励医生多发SCI论文,提出影响因子一分奖励一万元,重赏之下,勇夫频出,发一篇十几分的文章,也许够得上他们看一年的病;
另一方面,很多临床医生将SCI论文等同于生命科学基础科研论文,一窝蜂地涌向了“基因老鼠”,不仅不是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点,做久了容易烦闷,而且常与临床脱节,缺少动力,最终成果也难以转化。
“我们《柳叶刀》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其实也是鼓励多中心临床研究的,需要大量数据和临床案例,不完全是基因老鼠。”
但问题是,慢病管理、肿瘤随访、一些疾病的流行病学干预,这些要跟踪多年才能出成果的临床领域让许多医生望而却步,“应该十年磨一剑,要沉得下气。”张勘说。
他们出了一本书,《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这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案例》丛书中的其中一本,张勘既是整套丛书的执行总主编,也是这本书的主编。
他们希望,从住院医师抓起,让临床医生回到治病救人、科技进步的本源上来。
给年轻医生一些指导
“我们并不要求所有医生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张勘说,大部分医生其实只要拿到专业学位就够了,极少数专业学科带头人、甚至要冲击院士的优秀医生,他们才需要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相结合,成为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上海每年招录的住院医生人数在3500人左右,其中本科学历的有1000人,这些住培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后会进入基层医院工作,那里最需要的,是“临床型”医生。
从政府的角度,上海市卫计委提出过一系列引导措施,包括住培生培养的“3个结合”,即研究生院与人事处、科教处的招录结合、培训过程中临床与科研技能结合、以及医生的职业准入与硕士学历学位的结合,既让医生的工作本质回归临床,也以“毕业论文”的形式促使他们形成基本的临床科研思维;
不少医院也提出过提高年轻医生获得感及待遇的手段,比如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作为国内目前年分娩量最大医院,工作量巨大,但这里给予了年轻医生优质的待遇——住培生年薪超过20万,留住优质生源。
去年全院申请了18项国家自然基金,有7个项目是住培生申请得到的,形成了医院的学科人才建设自我良性运转;
医生也需要“指导”——很多美国医生的口袋里都会随身备一本住院医师手册,其中包含许多标准化病例,有疑问了就拿出来翻一翻。
这是这套丛书的“理想”。其中张勘主编的这本书侧重于科研,尤其是临床科研,这是一个临床医生一辈子都避不开的工作内容,“其实现在的导向还是关注临床科研的,而且是多中心临床,可很多医生不会做。”张勘说。
他们在书里关注、指导住培医生进行临床科研,从科研基本选题、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到相对高阶的科研伦理、科研诚信教育,结合实际案例,都有相应训练。
“临床科研,要提高临床的诊断治疗能力,要促进业务进步。科研如果不促进业务,这种科研是好看不中用的。”
“我们要营造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良好氛围,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卫生事业,回归科技创新发展之本源。”
张勘: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处长,研究员、特聘教授。1984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90年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到上海市卫生局任职至今。复旦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生导师。2001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市新南威尔士大学(WHO卫生管理培训合作中心)研修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考察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学习医学科研管理。2006-2007年获WHO奖学金受国家卫生部委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研修国家卫生技术评估和循证医学(HTA/EBM)。目前担任卫生部卫生技术应用管理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科研管理专委会常委,中国社区健康联盟副主席及国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委,兼任上海市医学会与上海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顾问、中国工程院上海院士中心副主任、上海继续教育工程学会医学分会主委、上海医学会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上海医学伦理专委会副主委等社会任职,《转化医学与科研管理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副总编辑,《世界肿瘤杂志》《上海医教杂志》《上海高等医学教育杂志》《世界感染杂志》《老年医学与保健杂志》《上海医药杂志》副主编及《中华健康管理学》《中国全科医学》等10多本学术期刊常务编委。引领医学科教创新管理,国内领先 ,获中科院生命科学优秀奖。负责《保持和发展上海医学科技优势的管理策略和实践》,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绩效评估研究》,获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病例分型与绩效管理》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医院伦理委员会标准操作指南研究与管理评估工具开发》获2013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主编出版《社区卫生服务科研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转化医学与科研管理》等多部学术专著。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
好消息来了!
医学界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您推荐这一套实用、权威、全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案例”丛书,单本8折低价,正版保证。现在下单,第二天即可发货(周末除外)~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一书:
长按下方二维码,可进入书店浏览本丛书系列其他书目:
此外,还有一份为医学界读者特别准备的福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案例丛书》全套大礼包,原价2684.00元,现在仅售1999.00元,7.4折特惠,限量50套,先到先得,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