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里投资报
专注基金投资20年,访过几乎所有顶级投资人,一起探索投资世界,研究真实的商业现象,提升你的商业洞察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商头条  ·  马云频频现身,行业开始颤抖 ·  5 小时前  
调皮电商  ·  外卖困境的京东解法 ·  昨天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2024年中国新零售“百强榜”》候选名单发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里投资报

张忆东最新对话:未来两三年最看好的还是A股市场,科技牛将贯穿始终

六里投资报  · 公众号  ·  · 2024-11-11 19:30

正文

点击上方音频,立即收听本文 ↑↑

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日前在天弘基金2025年度策略会暨20周年活动的一场圆桌论坛上,围绕中长期资产配置的方向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最新观点。

张忆东参与的这一圆桌论坛以“公募基金如何承接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为主题,

由天弘基金旗下的指数投资基金经理陈瑶主持,还有另外两位天弘基金旗下的基金经理尹粒宇、胡彧参与讨论。

投资报梳理下来,张忆东的观点非常明确,他表示,未来两年甚至三年,最看好的还是A股市场;

A股会在一两年内好于港股,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肯定好于美股。

对于中国股市,张忆东的判断是,逻辑已经反转,主要有一个变化,两个基本面,三条主线。

主线来讲,当前地方政府手中的优质股权跟新质生产力是吻合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等等,

因此,牛市带动价值的发现,“科技牛”将会贯穿此轮牛市的始终。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手中的资产盘活后,内需问题得以解决,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都能够得到改善,有希望出现科技牛和内需牛交相辉映。

投资报(liulishidian)整理精选了张忆东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资本市场反转的逻辑:

一个变化,两个基本面,三条主线

问: 结合资本市场的新生态的特点,中长期资产配置的方向有哪些?

张忆东:从大类资产配置来说,未来两年甚至三年,我最看好的还是A股市场。

这个判断其实是在9月底做出的。

在9月底之前,其实我更看好港股。

我在年初的时候,3月份提出来“港股的春天”,7月份提出来“流泪撒种,必欢呼收割”,当时更看好港股。

因为港股熊了五年,估值是历史的低位,再加上全球的洼地。

而且港股里面最优秀的一批公司,他们开始很慷慨地进行回购注销;

这跟欧美在一个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的环境下,开始重视股东回报,然后最优秀的公司带着指数走是一个逻辑。

但是,在9月26日,我看完重要会议通稿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从熊市构筑底部跌深反弹这样的框架、转为反转框架,对于中国股市,我的判断是——反转了。

因为看中国股市要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来看。

反转的逻辑,一个变化,两个基本面,三条主线。

一个变化就是,整个政策导向发生了一个方向性的转变,

开始提出来“抓住重点,主动作为”,不再是收缩的宏观导向,而是主动作为的导向。

可以说,大多数中国的牛市,跟美国的不一样。

美国往往是大放水,刺激起来,经济好了,经济好是第一驱动力,然后股市才好;股市好了以后,再跟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不是这样子,我们善于发动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牛市来引导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解决经济困难。逻辑不一样。

所以,这一次将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轮牛市。

通过举债回购

提升股东回报

我们来想,这轮牛市的“牛”在哪儿?

牛,我认为有两个层面,跟历史上不太一样。

历史上,在一个经济低迷期发动的牛市,往往是通过外延式的一些资产注入、并购重组,解决基本面的问题,

实现股价上升,然后又解决了场外的资产重估的问题。

而这次,除了并购重组,很重要的基本面是提升股东回报。

我们看9月24日,金融发布会提出来的两个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有3000亿的专项再贷款。

这3000亿不是重点,这个机制背后的政策导向才是重点。

它导向的是什么呢?

就是鼓励大家通过举债回购——因为专项再贷款本身就是举债,通过举债充分利用低利率的环境,来增厚股东回报。

这个导向就和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的美股,以及2012年欧债危机之后的欧洲股市一样。

中国优秀的公司,或者,自认为自己优秀的公司,其实应该学习一下,就像前两年的港股一样,或者再往前的美股一样,利用中国的低利率环境提升股东回报。

所以,这次的中国式“慢牛”,它的“牛”的基础解决了。

解决了以后,我们这次的反转逻辑,或者牛市要达到什么目的?

跟历史上何其相似,其实就是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是化债,

第二是内需。

过去几年,你可以看到,过去两年,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可以说是一个互相交织的恶性循环的收缩。

对我们的内需也是不稳的,预期是比较糟糕的。

但是,现在可以说,通过盘活资本市场,四两拨千斤,极大地优化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等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进而有希望实现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的一个转化。

如果未来很多年后,我们来看这轮牛市,可能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它有实现中国股权财政实施的可行性。

科技牛

与内需牛交相辉映

而且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什么看三大主线?

因为我们现在来看,地方政府手中有哪些优质资产?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怎么样盘活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手中的股权。

特别是在2020年以来,中国的一级市场,美资的PE/VC创投基金基本上撤出了。

2023年,中国一级市场募集金额来说,80%左右是国资背景,包括地方政府的母基金,或者说各类的国资创投基金。

而另外20%左右是民企和一些“一带一路”的外资。

所以,怎么能够把这些地方政府手中的股权盘活?

我们对2020年以来地方国资参与的股权做了一个拆分,

发现它跟新质生产力是吻合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等等。

一轮牛市带动了价值的发现,所以“科技牛”将会贯穿此轮牛市的始终。

第二,如果说科技牛能够盘活地方政府手中的资产,自然就有利于资产负债表的改善,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改善,那么内需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营商环境解决了,营商环境的改变有利于富人消费,并且企业家该做的正常资本开支就愿意做了。

这样的话,相当于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都能够得到改善。

这样就有希望出现,“科技牛”和“内需牛”交相辉映。

另外,随着特朗普当选,出招关于贸易战的东西,一旦利空出尽,我们认为“出海牛”这条线依然是一个战略方向。

所以,总结来说,我们认为A股是未来两三年,至少两年,甚至有可能是三年,将会是权益市场里面最好的。

我认为,A股会在一两年内好于港股,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肯定好于美股。

相比于港股,

A股的机会更多一点

怎么看港股呢?

港股这个市场比较理性,它是海外资金主导的。

每次在熊牛转折期,它的表现是非常精彩的。

另外,在牛市的后期,它的表现也异常精彩。

但是在牛市进程中,特别是在一个经济相对低迷期发动的牛市,

这种时候,它的基本面不是那么强,对于港股来说,在牛市的进程中,它的表现反而不如A股。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可能后续逐步企稳、缓慢回升,更明确的是效率的提升,

到了这轮牛市的后期,美资、欧洲等海外资本也依然回流到港股。

因为资本是逐利的。

所以,我对于港股战略上是看多。

但是,从节奏上来看,可能明年甚至到后年的某个阶段,A股的机会更多一点。

美股而言,如果特朗普经济政策真的落实了,明年美股不差。

明年美股风格,可能偏美国的内需,金融地产以及周期的东西。

但是2026年,美国再通胀的压力是极大的。

所以,特朗普2.0版,未来四年,我对美国未来经济的预期是先扬后抑。

未来两年美国股市,需要经济超预期才有可能稳住所谓牛市格局;

一旦经济不达预期,比如2026年、2027年,美股可能有较大的风险。

这是对权益的看法。

长期看多黄金,

甚至看多数字货币

对于大类资产来说,对于美债,特朗普当选,美债在未来几年更多是一个弱势振荡。

明年美债10年期收益率想回到3.5%以下,可能性是较低的,可能就是在4%左右徘徊,

甚至不排除在2026年、2027年,可能美债要走熊。

中国的国债,我的看法是一个强振荡市,美债有可能是弱振荡市。

因为中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可能还是要保持低利率的环境。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在未来几年,只能说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整个经济的复苏会比较缓慢,但是高质量、可持续。

换句话说,经济不强,不温不火,止跌回稳,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债市肯定不是熊市。

但是,你指望它再像前两年那样子大牛,也不现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