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进军
本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17年10月刊
航天是历史的必然和科学的选择。1946年,苏联与美国几乎同时研发弹道导弹,也开创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思路。
1946年5月12日,冯·布劳恩的研究小组向美国国防部提出报告:初步设计一个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布劳恩说:用火箭发射一颗重227千克的卫星,运行在高度约480千米的圆形轨道,5年内(即1951年)就可实现。美国国防部赞扬了冯·布劳恩的建议,但拒绝提供经费。
1946年初,苏联国防部第4研究所所长、年轻的米哈伊尔·吉洪拉沃夫提出了一个计划:发射“BP-190”高空火箭与一个能容纳2名飞行员的加压舱,上升到200千米的高度飞行。这个计划获得苏联科学院和教育部航空工业学院的积极评价。
1946年5月21日,吉洪拉沃夫写信给斯大林:我带领一个7人团队,研究发射科学卫星的可能性。而斯大林喜欢洲际导弹,他这样形容洲际导弹:不就是一枚火箭加一个炸药包吗?快点给我搞出来,我要吓唬吓唬美国佬。斯大林想不通,吉洪拉沃夫不好好研究导弹,而要发射卫星。卫星有什么用,能打仗吗?不理会!
1950年3月15日,在苏联科学院科学与技术会议上,吉洪拉沃夫提出题为《液体燃料火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报告。他的报告获得批准,但是受到上级的谴责和嘲讽。因为按照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时代精神”,吉洪拉沃夫不好好研究导弹,却要发射毫无用处的卫星,完全是浪费公共资金。苏联国防部、教育部检查了吉洪拉沃夫的卫星研制小组。卫星研制小组立刻被解散,吉洪拉沃夫被降级。幸好,吉洪拉沃夫并未因此而放弃研制卫星。
1954年5月27日,著名的火箭专家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向苏联国防部导弹装备部部长、后来担任苏联国防部部长的乌斯季诺夫提出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计划。科罗廖夫在《关于人造地球卫星报告》中写道:“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人类走向宇宙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随后,乌斯季诺夫向政府推荐了吉洪拉沃夫的可行性报告,终于获得苏联领导人的重视。在报告中,吉洪拉沃夫认为:发展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是掌握无地域限制的全球快速通信的唯一途径,也是火箭技术更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1954年10月4日,国际地球物理年特别委员会在罗马召开会议,将1957年7月1日-1958年12月3日定为国际地球物理年,并建议有关国家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发射人造卫星。苏联首先响应这一振奋人心的号召——1955年1月,莫斯科宣布:苏联将发射人造卫星。
而美国紧随其后,1955年5月2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批准发射科学卫星,前提是它不会干扰导弹的发展。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宣布:美国将发射一颗卫星。
1955年8月30日,苏联成立人造地球卫星委员会,吉洪拉沃和科罗廖夫任副主任。1956年1月30日,苏联部长会议批准了发射人造卫星的立案,并暂以“D”计划命名,计划于1957-1958年左右发射升空。卫星重量1000-1400千克,包括200-300千克的科学仪器。当时,苏联领导人认为:卫星重量太大,火箭的推力不够,成功的可能性很小。“D”计划迟迟不被批准。
1957年初,据苏联间谍报告,美国即将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卫星。苏联人急了,美国可能抢走第一个发射卫星的桂冠。怎么办?科学家们只能跺脚哀叹,怎么还不批准?而卫星总设计师吉洪拉沃夫的思维是开创性的,非常有战略头脑。他想:现在,我们与美国竞争的是谁第一个发射卫星,而不在乎大小和重量。
于是某天,当科罗廖夫抱怨跺脚的时候,吉洪拉沃夫突然提出了“最简单卫星”的设想。他说:“如果我们把卫星造得小一点、重量更轻、更简单一点,30千克左右,甚至更轻……我们就能第一个发射卫星……第一颗卫星。只要发射成功,就是胜利!第一,比重量和个头更重要!”果然,苏联很快批准了“最简单卫星”计划。
世界上第一个庞大的太空计划开始了。苏联科学院统筹整个人造卫星计划,并研制搭载的科学仪器。苏联国防工业部负责设计并制造卫星主体、运载火箭;无线电技术工业部研发遥控系统、无线电传输系统;卫星建造部负责计算卫星运行轨道和制作陀螺仪等;机器制造局负责地面发射场装置、燃料充注和仪器运输;苏联国防部负责发射和监督整个发射过程;科罗廖夫负责设计第一枚运载火箭,吉洪拉沃夫负责设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苏联集中国家的力量,研发了专门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建造了庞大的发射场等一系列航天工程。而在此之前,共有200多家科研机构、设计局和工厂,25个部委和部门参加了火箭复杂的研制,1954年7月24日,“R-7”洲际导弹的设计草案已经完成。在后来的2年零9个月中,“R-7”进行了两次不成功的试射。1957年5月15日,首枚“R-7”洲际导弹发射成功。这为发射人造卫星创造了条件,可行性成为现实。
为了监测卫星轨道和发送控制指令,苏联沿着卫星的飞行轨迹在哈萨克斯坦的丘拉塔姆、古里耶夫州的马卡特、杰兹卡兹甘斯克的萨雷沙甘、叶尼塞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伊斯库普、日埃利佐沃、克柳奇等地建了15座地面观测站,这些观测站有的后来成为苏联的飞行控制中心。苏联将所有关于火箭和卫星的事情都列为最高机密,并成立了专门的战略火箭军,负责卫星的发射。
1957年6月24日,经过苏联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代号为“PS-1”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完成。在吉洪拉沃夫的指挥下,卫星原定设计中的许多仪器和功能都被拆掉,3个月就改装了一颗新的卫星,命名为“斯普特尼克-1”号,又名“卫星-1”号。
“卫星-1”号卫星
“卫星-1”号卫星没有原先设想的那么大、那么重。1957年2月7日,苏联部长会议上决定,在十月革命节前发射卫星,为纪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献礼。起初,苏联定于10月6日发射卫星,而科罗廖夫认为美国可能会在10月5日抢先发射第一颗卫星,因此在他的建议下,10月2日,苏联政府作出了历史性决定:10月4日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科罗廖夫比谁都清楚,开启太空新纪元有多么重要。地球46亿年来只有一个卫星——月亮,它很快将拥有另一个“月亮”。
1957年10月4日晚上,吉洪拉沃夫的“最简单的卫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1”号升空。卫星运行在近地点228千米、远地点为947、轨道倾角65°、轨道周期96.2分钟的轨道上。“卫星-1”号在轨运行92天,环绕地球1440圈,于1958年1月4日坠毁。尽管“卫星-1”号其貌不扬,只能发出“嘟-嘟-嘟”的蜂鸣声,但却宣告着人类自此进入太空时代!
苏联抢到了人类发射第一颗卫星的桂冠和荣耀。这不单是苏联的胜利,也是科学的胜利。世界各国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等媒体都争相报道“卫星-1”号。“轰动本世纪的新闻”、“科技新纪元”、“苏联又领先了”、“俄国打开了通往宇宙的道路”、“太空绣球”等醒目标题成为各国报刊的头版头条。“划时代的举动”、“历史性的突破”、“人类的进步”等赞美之词不胜枚举。我国《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题为《为苏联的伟大科学成就欢呼》的社论。
小卫星,大影响。当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不解地问报界大王赫斯勒:“为什么围绕这个‘铁块’大作文章?”赫斯勒意味深长地回答:“这个‘铁块’将让人类生活进步几个世纪。”“卫星-1”号是全人类的骄傲,具有10大重要意义,影响深远。
1、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2、提高国家声誉和威望;
3、增强国防和军事力量;
4、促进科学和教育事业;
5、太空飞行梦想成真;
6、人类在太空拥有了“话语权”;
7、引发宇宙大发现;
8、实现卫星通信全球化;
9、开启人类进入太空的大门;
10、为人类登陆月球铺平了道路。
“卫星-1”号:世界航天最伟大的里程碑
冷战期间,为了争夺地球领导权,苏美两国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太空争霸赛,共计3轮。第1轮:看谁先发射卫星;第2轮,看谁先将人类送上太空;第3轮,看谁先登上月球。
1955年7月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作出了发射卫星的决定,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国将力争第一个发射卫星。
当苏联成功发射卫星的消息传遍美国,美国老百姓感到失望和气愤。美国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极力想稳住人们的情绪:“这纯属科学骗局……你们睡觉的时候,谁也不会从卫星上把炸弹扔到你们的头上,所以不必担心。”苏联抢先发射人造卫星简直就是一起太空“珍珠港”事件,美国政府气愤和后悔不已。
当时,美国有两队人马同时研究火箭和卫星: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研发“先锋-1”号卫星,美国陆军则在冯·布劳恩的领导下开发“探险者-1”号卫星。然而美国国防部不希望美国第一颗卫星的“父亲”是冯·布劳恩——这个曾经的德国纳粹军官,他们决定用“真正的美国人”来发射第一颗卫星,并让冯·布劳恩将有关卫星的工作彻底忘掉。由于傲慢偏见、决策失误、外行领导内行,美国在就距离太空大门只差一步的关键时候,妒忌酿大祸。1957年12月6日,“先锋”号火箭起飞一秒钟后,眨眼间就一头栽倒在发射台上爆炸了,这景象就像打开了地狱之门。“先锋”号是世界卫星发射史上第一次失败,星箭爆炸的画面通过电视传遍了全世界,美国公众很难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
“先锋”号失败后,美国政府再也无话可说,只好允许冯·布劳恩继续负责卫星的发射。1958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10时48分16秒,“丘比特-1”火箭载着“探险者-1”号卫星,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第26A发射台上起飞,进入太空。虽然卫星顺利升空,但在第1轮太空竞赛中,美国已然失败。
第2轮太空争霸赛开始:看谁先将人类送上太空。1959年1月, 苏联开始了载人航天的准备工作,代号“东方”计划。“东方”计划准备将苏维埃公民第一个送入低地球轨道,并安全返回。“东方”计划与美国“水星”计划展开竞争。
苏联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集中了国家科技力量,并投入巨资。科学家们将“天顶”号间谍卫星改装成“东方”号宇宙飞船,将“R-7”洲际导弹改装成“东方”号运载火箭,成立了格罗莫夫飞行研究所,进行宇航医学研究,还在莫斯科附近建成星城宇航员训练中心,最终从200多名试飞员中选拔了6名宇航员,其中就有尤里·加加林。
尽管苏联的国土非常大, 但境内地面站在监测轨道飞行方面具有明显的限制。为了弥补这一缺憾, 苏联在世界各地驻扎了大约7艘海军舰艇, 还部署了若干跟踪船只。为了及时通信,每座地面站或跟踪船与“东方”号飞船的通信时间被限制到5~10分钟。在首次向世界公开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的飞行前, “东方”计划被视为绝密信息。
1961年4月12日上午9时21分,“东方-1”号飞船搭乘“东方-K”号火箭,从拜科努尔洲际导弹基地发射升空后,成功进入近地点169千米、远地点327千米、轨道倾角64.95°、轨道周期89.1分钟的椭圆形轨道。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被誉为“宇宙哥伦布”。在第2轮太空竞赛中,美国又惨败了。
人类第一个太空人——尤里·加加林
第3轮太空争霸赛开始:看谁先登上月球。在加加林进入太空后的第二天,美国报刊上曾出现了一幅漫画——乐滋滋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拍着一艘篮球大小的宇宙飞船,从狼狈不堪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头上跳过去。美国总统伤自尊了。
美国总统肯尼迪与冯·布劳恩:太空就在那儿,可怎么上去呢?
怎样与苏联人一决高低?怎样在太空竞赛中反败为胜?怎样才能战胜苏联?肯尼迪总统十分焦急。美国宇航局提出一个能与苏联人一决高下的太空竞赛方案:美国只有一个机会可以夺得第一,那就是——登上月球。
飞向月球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肯尼迪采纳了这个方案。1961年5月25日,他发表了著名的登月宣言:美国要在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整个国家的威望在此一举。
肯尼迪发表登月宣言
这就是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美国开始了“阿波罗”这个规模宏大的航天计划。“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是 20世纪人类自然科学史上最伟大的“三大”计划。为了按时实现登月目标,美国投入了250亿美元,先后有120所大学、20000家公司、40多万人参加了这项庞大的工程。
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设计制造了“阿波罗”飞船、“土星-5”号运载火箭,并进行了各种飞行试验,完成了机动飞行、交会对接和舱外活动研究,以及成千上万项的医学生物等科学研究,同时还对月球进行了必要的科学考察,制定了详细的登月方案、发射场建设和宇航员选拔与训练计划等。
美国东部时间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土星-5”号运载火箭搭载“阿波罗-11”号点火升空。当火箭拖着500多米长的烈焰离开发射架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经过4昼夜紧张的飞行后,“阿波罗-11”号飞船飞到了月球的预定着陆点上空。
1969年7月21日2时56分15秒,阿姆斯特朗用左脚轻轻地试探了一下布满细细粉状砂砺的月球,当确认不会下陷时才把右脚放到了月面上。月球上留下了一个15厘米宽、32.5厘米长的人类的第一个足迹。
当等到双脚站稳后,阿姆斯特朗扒着登月舱的梯子,怀着激动的心情,气势恢宏地创造了登月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大厅里一片沸腾,10亿观众、整个世界都掀起了欢呼的浪潮。在第3轮太空争霸赛中,美国终于胜利了,挽回了颜面。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左)、科林斯(右)和奥尔德林(中)
美苏冷战、太空争霸愈演愈烈,也频频发生太空灾难。1967年4月24日,科马洛夫乘坐“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球,当返回舱分离后,降落伞没有打开,科马洛夫当场殒命。1970年,“阿波罗-13”号飞船在飞行中出了事故,宇航员们差点葬身太空,幸好“阿波罗-13”号最后终于安全着陆。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球, 但返回舱漏气减压,3名宇航员殒命。
美国宇航专家因此产生了一个的念头,如果美国或苏联有救生飞船就好了。工程师们开始着手制定一个惊人的方案:研制一个万能对接接口,适用于各种飞船;设计过渡舱,虽然苏美两国飞船的舱压不同,但过渡舱可以使宇航员安全地从一个飞船进入另一个飞船。没错,这个方案就是在轨航天器的对接。苏联积极响应,并与美国联合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地球轨道的对接测试。美苏共有5名宇航员参加这次举世闻名的对接——太空握手。
左起:美国宇航员:布兰德、斯塔福德、斯莱顿;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库巴索夫
1975年7月17日16时19分,“联盟-19”和“阿波罗-ASTP”飞船成功对接。当苏美飞船对接后,美国宇航员斯塔福德首先敲了敲舱门。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明知故问:“谁啊?”斯塔福德答道:“自己人。”舱门打开了。列昂诺夫握住伸过来的手,一下子把美国人拉进了自己的飞船。
太空握手,标志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争霸结束。太空握手为后来的太空合作、太空竞赛和研发国际空间站开辟了光辉的道路。太空争霸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促进了两个军事大国的科技进步,世界航天的极大进步,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发射第一颗卫星起,人类只用12年时间就登上了月球。而之后,人类又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使人造卫星、太空飞船、空间站、太空飞机和太空探测器等太空花朵处处开放。
世界航天,勇往直前
科学改变世界,智慧创造神奇。从1957年10月4日~2016年底,世界各国共计发射了8593个航天器, 平均每年发射143个航天器。2017年到10月4日为止,各国已经发射了353个航天器。在纪念世界航天60年的时刻,各国共计发射了8946个航天器,预计到2017年底,将突破9000个航天器。
年度 | 数量 | 苏俄 | 美国 | 欧洲 | 日本 | 中国 | 印度 | 加拿大 | 以色列 | 其他 国家 | 商业 | 业余/学生 |
1957 | 3 | 2 | 1 |
|
|
|
|
|
|
|
|
|
1958 | 28 | 5 | 23
|
|
|
|
|
|
|
|
|
|
1959 | 24 | 4 | 20 |
|
|
|
|
|
|
|
|
|
1960 | 44 | 9 | 35 |
|
|
|
|
|
|
|
|
|
1961 | 60 | 9 | 50 |
|
|
|
|
|
|
|
| 1 |
1962 | 96 | 22 | 70 | 1 |
|
|
| 1 |
|
| 1 | 1 |
1963 | 97 | 24 | 72 |
|
|
|
|
|
|
| 1 |
|
1964 | 127 | 43 | 82 | 2 |
|
|
|
|
|
|
|
|
1965 | 180
| 71 | 103 | 2 |
|
|
| 1 |
|
| 1 | 2 |
1966 | 174 | 54 | 116 | 1 | 2 |
|
|
|
|
| 1 |
|
1967 | 172 | 74 | 88 | 5 | 1 |
|
|
|
| 1 | 3 |
|
1968 | 166 | 85 | 75 | 4 |
|
|
|
|
|
| 2 |
|
1969 | 155 | 84 | 61 | 4 | 1 | 1 |
| 1 |
|
| 3 |
|
1970 | 142 | 95 | 33 | 7 | 2 | 1 |
|
|
|
| 3 | 1 |
1971 | 175
| 111 | 49 | 9 | 2 | 1 |
| 1 |
|
| 2 |
|
1972 | 143 | 98 | 35 | 5 | 1 |
|
| 1 |
|
| 2 | 1 |
1973 | 146 | 114 | 26 | 3 |
| 1 |
| 1 |
|
| 1 |
|
1974 | 136 | 101 | 18 | 10 | 1 | 2 |
|
|
|
| 3 | 1 |
1975 | 168 | 120 | 30 | 7 | 2 | 3 | 1 | 1 |
|
| 4 |
|
1976 | 164 | 125 | 23 | 2 | 2 | 3 |
| 1 |
| 1
| 7 |
|
1977 | 147 | 113 | 21 | 6 | 4 |
|
|
|
| 1 | 2 |
|
1978 | 174 | 125 | 35 | 4 | 4 | 1 |
| 1 |
|
| 3 | 1 |
1979 | 134 | 108 | 15 | 2 | 2 | 3 | 2 |
|
|
| 2 |
|
1980 | 144 | 111 | 21 | 6 | 2 |
| 1 |
|
|
| 2 | 1 |
1981 | 160 | 125 | 15 | 5 | 3 | 3 | 3 |
|
|
| 5 | 1 |
1982 | 160 | 134 | 12 | 2 | 1
| 1 | 1 | 2 |
|
| 7 |
|
1983 | 162 | 118 | 26 | 2 | 3 | 1 | 2 | 1 |
| 1 | 7 | 1 |
1984 | 169 | 117 | 30 | 5 | 3 | 3 |
| 1 |
| 1 | 8 | 1 |
1985 | 172 | 121 | 28 | 3 | 2 | 1 |
| 1 |
| 7 | 8 | 1 |
1986 | 151 | 123 | 16 | 2 | 3 | 2 |
|
|
| 1 | 3 | 1 |
1987 | 141 | 118 | 13 | 2 | 3 | 2 | 1 |
|
| 2
|
|
|
1988 | 155 | 115 | 17 | 6 | 2 | 4 | 3 |
| 1 |
| 6 | 1 |
1989 | 139 | 100 | 25 | 5 | 2 |
|
|
|
|
| 7 |
|
1990 | 173 | 100 | 31 | 8 | 6 | 5 | 1 |
| 1 | 3 | 11 | 7 |
1991 | 143 | 85 | 32 | 9 | 3 | 1 | 1 | 2 |
|
| 7 | 3 |
1992 | 135 | 80 | 24 | 10 | 2 | 2 | 2 | 1 |
| 4 | 9 | 1 |
1993 | 118 | 60
| 32 | 5 | 1 | 1 | 2 |
|
| 3 | 8 | 6 |
1994 | 130 | 65 | 34 | 3 | 4 | 4 | 2 |
|
| 6 | 12 |
|
1995 | 113 | 39 | 30 | 10 | 3 |
| 2 | 1 | 1 | 3 | 20 | 4 |
1996 | 112 | 34 | 37 | 12 | 1 | 2 | 1 | 1 | 1 | 10 | 11 | 2 |
1997 | 158 | 28 | 26 | 10 | 4 | 2 | 2 |
|
| 4 | 81 | 1 |
1998 | 174 | 28 | 23 | 12 | 2
| 1 |
|
| 1 | 8 | 95 | 4 |
1999 | 133 | 17 | 24 | 8 | 1 | 4 | 2 | 1 |
| 8 | 66 | 2 |
2000 | 131 | 32 | 35 | 17 | 2 | 6 | 1 | 1 |
| 5 | 28 | 4 |
2001 | 93 | 29 | 31 | 8 | 4 | 2 | 2 | 1 |
| 3 | 13 |
|
2002 | 101 | 21 | 18 | 12 | 8 | 8 | 2 | 1 | 1 | 4 | 22 | 4 |
2003 | 98 | 22 | 23 | 8 | 8 | 9 | 4
| 2 | 1 | 7 | 8 | 6 |
2004 | 77 | 21 | 10 | 13 |
| 10 | 1 | 1 | 1 | 3 | 14 | 3 |
2005 | 78 | 21 | 13 | 15 | 4 | 6 | 3 | 1 |
| 3 | 10 | 2 |
2006 | 116 | 15 | 29 | 9 | 9 | 7 | 1 |
| 1 | 16 | 10 | 19 |
2007 | 123 | 18 | 32 | 9 | 6 | 9 | 5 | 2 | 1 | 12 | 20 | 9 |
2008 | 111 | 21 | 15 | 11 | 3 | 14 | 4
| 3 | 2 | 8 | 23 | 7 |
2009 | 129 | 29 | 28 | 17 | 6 | 5 | 3 | 2 |
| 9 | 17 | 13 |
2010 | 129 | 27 | 25 | 10 | 6 | 18 | 3 | 0 | 1 | 9 | 20 | 10 |
2011 | 137 | 25 | 21 | 10 | 4 | 20 | 5 | 1 | 1 | 13 | 23 | 14 |
2012 | 138 | 22 | 19 | 13 | 4 | 25 | 2 | 1 | 0 | 12 | 19 | 21 |
2013 | 214 | 30 | 42 | 17 | 4 | 20 | 4
| 4 | 1 | 12 | 33 | 47 |
2014 | 285 | 35 | 23 | 15 | 25 | 23 | 4 | 4 | 1 | 15 | 114 | 26 |
2015 | 245 | 35 | 36 | 16 | 2 | 21 | 4 | 1 | 0 | 15 | 81 | 38 |
2016 | 225 | 15 | 26 | 15 | 7 | 36 | 8 | 1 | 2 | 10 | 77 | 28 |
合计 | 8593 | 3728 | 2003 | 414 | 177 | 297 | 85 | 46 | 18 | 220 | 946 | 296 |
百分比% | 100% | 43.6% | 23.5% | 4.9% | 2.1% | 3.6%
| 1.0% | 0.5% | 0.2% | 2.6% | 13.5% | 4.3% |
航天器类型 | 1957~2016年 | 每年平均(颗/艘) | 百分比(%) |
航天器发射总数 | 8593 | 143 | 100% |
苏联/俄罗斯 | 3743 | 62 | 43.6% |
美国 | 2022 | 34 | 23.5% |
欧洲、日本、中国、印度、加拿大等 | 1300 | 22 | 15.1% |
商业航天器 | 1162 | 19 | 13.5% |
业余航天器 | 366 | 6 | 4.3% |
民用航天器 | 4519 | 75 | 52.6% |
军事航天器 | 4074 | 67 | 47.4% |
成功的航天器 | 7779 | 130 | 90.5% |
失败的航天器 | 814 | 14 | 9.5% |
宇宙飞船(其中35艘军事飞船) | 610 | 10 | 7.1%
|
太空探测器 | 248 | 4 | 2.9% |
通信卫星 | 1381 | 23 | 16.1% |
气象卫星 | 241 | 4 | 2.8% |
军事应用卫星(核监测、照相、电子、海洋侦察、导弹预警卫星) | 1913 | 32 | 22.3% |
军事服务卫星(通信、导航、气象、校准等卫星) | 1511 | 25 | 17.6% |
军事科研卫星(太空作战、反卫星、军事飞船、军事科技等卫星) | 663 | 11.05 | 7.7% |
国家 | 发射次数 | 成功 | 失败 | 成功率 | 总比率 | 航天器发射数量 | 航天器发射比率 |
苏俄 | 3279 | 3073 | 206 | 93.72% | 57.72 % | 4395 | 51.1 % |
美国 | 1674 | 1517 | 157 | 90.62% | 29.47 % | 2804 | 32.6 % |
欧洲 | 267 | 249½ | 17½ | 93.43%
| 4.70 % | 493 | 5.7 % |
中国 | 266 | 247 | 19 | 92.86 % | 4.68 % | 386 | 4.5 % |
日本 | 110 | 95 | 15 | 86.36 % | 1.94 % | 208 | 2.4 % |
印度 | 61 | 49½ | 11½ | 81.15% | 1.07 % | 283 | 3.3 % |
以色列 | 10 | 8 | 2 | 80.00% | 0.18% | 10 | 0.1 % |
伊朗 | 8 | 4 | 0 | 100 % | 0.06 % | 4 | 0.1 % |
巴西 | 3 | 0 | 3 | 00.00 % | 0.06 % | 4 | 0.1% |
韩国 | 3 | 1 | 2 | 33.33 % | 0.06 % | 3 | 0.0 % |
朝鲜 | 3 | 2 | 2
| 33.33% | 0.06 % | 3 | 0.0 % |
总计 | 5681 | 5546 | 435 | 92.34 % | 100% | 8593 | 100 % |
太空竞赛,各有千秋。这张图表显示各国历年发射的航天器比较:红色表示苏俄发射的航天器, 蓝色表示美国发射的航天器, 黄色表示欧洲、日本、中国、印度、加拿大、以色列和其他国家发射的航天器,绿色表示商业和业余/学生等非政府航天器。从图表中看,苏俄航天器发射占44% , 美国24%, 其他国家13%,私营公司和业余/学生为18%。从世界航天史上航天器数量层面来看,苏俄第一,美国第二,而私营航天正在急速崛起。
航天普及,势不可挡。2008年~2017年10月4日,从航天器数量可以看到世界航天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下图显示了过去10年航天器发射数量比较。在过去5年中, 每年发射超过200个航天器,俄罗斯约占10%,美国约占25% ,其他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约占55%。这张图表显示世界航天格局的趋势:俄美退缩,中欧日印壮大;国家航天势弱,私营航天强劲。私营航天器已从小变大,从少变多,从地球到月球和火星。
从梦想到幻想,从理想到成功,从地球到月球,从太空到宇宙。世界航天60年,航天器从原来的十几种扩展为几百种。人类已经探索了八大行星和整个太阳系,甚至飞入了太阳系外的银河系。为了航天,人类贡献了所有科技和智慧,取得了超乎想象的伟大功绩和科学成就。
通信卫星在地球与太空之间架设了一座信息传输的桥梁,被誉为镶嵌在太空的珍珠。虽然星际旅行尚未实现,但是很多人却能在地球上享受到全球500颗通信卫星的畅通服务。通信卫星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的思想。通信卫星为人类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心灵更亲近,谁用谁闪亮。
“国际海事-5”通信卫星
宽带多媒体卫星,地球变通途
一滴飘忽不定的雨水,一片横空万里的云层,一道撕裂天空的闪电,都是地球的喘息。气象卫星预报天气稳、准、快,提供全球、全天候、三维立体的气象数据。气象卫星居高临下、察颜观色,不但预测天气、气候和灾难,更能发现现在,预测未来,预警地球的前途。
气象卫星组成全球监测网
导航卫星精准时空、掌控全球、功能强大,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全天候、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特点。导航卫星应用在国防、军事、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建设高楼大厦、建造铁路和挖掘隧道,还是行驶在高速公路、飞行在天空、航行在远洋,导航卫星令地球数字化,测绘精准化。
导航卫星——精准时空
军事卫星号称战争的制高点。它抗辐射,善变轨,还会隐形,它语言清晰,思路敏捷,视觉、听觉和感觉极佳,比一般卫星科技更先进。军事卫星让世界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徘徊,它不是挑起一场战争,就是阻止一场战争,令人爱又令人恨。军事卫星彻底改变现代作战方式,各种侦察、作战、地图信息,用鼠标点击,一秒钟到达。
军事卫星——战争的制高点
太空探测器穿越时空、探索宇宙的奥秘,拓宽了人类的视野,更开阔了人类的思维。它们天生胆大勇敢、聪明心细、耐力超群。依靠它们,科学家初步揭开了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的不少奥秘,获得的知识超过了人类数千年所获知识总和的千百万倍,回答了天文学家们争议不休的许多不解之谜,在人类文明史和宇宙探索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旅行者-1”号探测器完成太阳系的任务后,前往银河系的中心传播地球文明、寻找人类知音。2012年12月,“旅行者-1”号位于日光层的最外层,距离地球123个天文单位,约185亿千米。美国宇航局宣布,“旅行者-1”号已经进入星际空间,成为人类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
“旅行者-1”号成为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探测器
太空望远镜能看见多远的过去?能看见多远的未来?天文学家说,它可以帮助人类揭开许多旷日持久的谜团。太空望远镜将看穿遥远的时间和看透深邃的空间,宇宙将变得清晰。天文学的“游戏规则”将由此改变。“哈勃”太空望远镜通过观测、向人类这样描述:宇宙年龄为137亿年,证实宇宙存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和宇宙膨胀等。
“哈勃”太空望远镜看见的宇宙
科学探索充满意外!“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认为,宇宙是在一次大爆炸中诞生的,宇宙年龄约为137亿年,宇宙由22.7%的暗物质,72.8%的暗能量,4.5%的普通物质组成。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描绘的宇宙演化历史
随着人类视野不断扩大和深远,最新科学观测认为宇宙半径约460亿光年。2013年,根据“普朗克”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欧空局绘制了首幅最精确宇宙微波背景图——宇宙全景图。此外,“普朗克”太空望远镜有重大发现:
1、宇宙年龄为138.2亿年。
2、宇宙膨胀速度比原先计算的稍慢一些。
3、宇宙由68.3%的暗能量,26.8%暗物质和4.9%普通物质组成。
4、宇宙是不平衡的。
“普朗克”测绘的最精确宇宙微波背景图——宇宙全景图
从1957年到2017年10月4日,各国共计发射了629艘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其中载人飞船174艘,货运飞船300艘,载人航天飞机135架,无人太空飞机6架,13座空间站。在这些太空飞行器中,有35艘/架/座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用于军事侦察和战略威慑。平均每年都有10.5艘飞船发射, 其中苏俄发射6.5艘,美国发射4艘。
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拍摄照片
世界航天60年,各国创造了无数世界航天纪录。各国共计554名宇航员飞入太空,其中有60名女性宇航员。美国7次登月6次成功,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中国共有11名航天员飞入太空,他们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刘旺、刘洋、张晓光、王亚平、陈冬,其中景海鹏三上太空,聂海胜二上太空,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飞入太空,震撼九州。
国家 | 总人数
| 总飞行次数 | 目前在轨 | 总计天数 | 比率% |
总计 | 554 | 1247 | 6 | 50809.50 | 100 |
苏联/俄罗斯 | 122 | 266 | 2 | 26860.03 | 52.86 |
美国 | 338 | 847 | 3 | 19190.02 | 37.76 |
欧洲 | 39 | 63 | 1 | 2720.57 | 5.35 |
日本 | 11 | 19 | - | 1186.54 | 2.33 |
意大利 | 7 | 12 | 1 | 714.73 | 1.40 |
德国 | 11 | 15 | - | 658.97 | 1.29 |
法国 | 10 | 18 | - | 628.92 | 1.24 |
加拿大 | 9 | 17 | - | 506.14 | 0.99 |
荷兰 | 2 | 3
| - | 210.69 | 0.41 |
比利时 | 2 | 3 | - | 207.65 | 0.40 |
英国 | 2 | 2 | - | 193.81 | 0.38 |
中国 | 11 | 14 | - | 165.35 | 0.32 |
瑞士 | 1 | 4 | - | 42.50 | 0.08 |
瑞典 | 1 | 2 | - | 26.73 | 0.05 |
西班牙 | 1 | 2 | - | 18.78 | 0.04 |
国家 | 飞船 | 宇航员 | 飞船型号 | 运载火箭 | 时间 | 轨道 |
苏联 | 东方-1 | 尤里·加加林 | 东方-3KA | 东方-K | 1961.412 | 地球轨道 |
美国 | 自由-7 | 艾伦·谢泼德 | 水星-7 | 水星-红石 | 1961.5.5
| 亚轨道 |
美国 | 自由-13 | 约翰·格伦 | 水星-13 | 宇宙神-3B | 1962.2.20 | 地球轨道 |
中国 | 神舟-5 | 杨利伟 | 神舟 | 长征-2F | 2003.10.15 | 地球轨道 |
次数 | 国家 | 宇航员 | 飞行时间 | 太空行走 |
7上太空 | 哥斯达黎加/美国 | 富兰克林·张福林 | 66 天18小时 16 分 |
|
美国 | 杰瑞·罗斯 | 58天00小时52分 |
|
6上太空 | 美国 | 约翰·杨 | 34天19小时39分 | 3次,20小时14分 |
美国 | 斯托利·马斯格雷夫 | 53天09小时55分 | 4次,26小时19分 |
美国 | 柯蒂斯·布朗 | 57天17小时07分 |
|
美国 | 詹姆斯·韦瑟比 | 66天10小时23分 |
|
英/美 | 迈克尔·福阿莱 | 373天18小时18分 |
|
俄罗斯 | 谢尔盖·克里卡列夫 | 803天9小时38分 | 8次,41小时8分 |
俄罗斯 | 尤里·马连琴科 | 827天9小时20分 | 6次,34小时 52分 |
排名
| 天数 | 宇航员 | 国家 | 发射时间 | 落地时间 | 访问 |
1 | 437.7 | 瓦列里·玻利雅可夫 | 俄罗斯 | 1994.1.9 (联盟TM-18) | 1995.3.22 (联盟 TM-20) | 和平号 空间站 |
2 | 379.6 | 谢尔盖·阿夫杰耶夫 | 俄罗斯 | 1998.8.13 (联盟TM-28) | 1999.8.28 (联盟TM-29) | 和平号 |
3 | 365 | 弗拉迪米尔·季托夫 | 苏联 | 1987.12.21 (联盟TM-4) | 1988.12.21 (联盟TM-6) | 和平号 |
穆萨·马纳罗夫 |
4 | 340.4 | 米哈伊尔·科尔尼延科 | 俄罗斯 | 2015.3.27 (联盟 TMA-16M) | 2016.3.1(联盟TMA-18M) | 国际空间站 |
斯科特·凯利
| 美国 |
5 | 326.5 | 尤里•罗曼年科 | 苏联 | 1987.2.5 (联盟 TM-2) | 1987.12.29 (联盟TM-3) | 和平号 |
6 | 311.8 | 谢尔盖.克里卡廖夫 | 苏联 | 1991.5.18 (联盟TM-12) | 1992.3.25 (联盟 TM-13) | 和平号 |
7 | 289.2 | 佩吉·惠特森(女) | 美国 | 2016.11.17
(联盟 MS-03) | 2017.9.3 (联盟MS-04) | 国际空间站 |
8 | 240.9 | 瓦列里·波利亚科夫 | 苏联 | 1988.8.29 (联盟 TM-6) | 1989.4.7 (联盟 TM-7) | 和平号 |
9 | 237.0 | 雷尼德·基茲米 | 苏联 | 1984.2.8 (联盟 T-10)
| 1984.10.2 (联盟 T-11)
| 礼炮-7空间站 |
弗拉基米尔·索洛维夫 |
奥列格·阿特科夫 |
10 | 215.4 | 米哈伊尔·秋林 | 俄罗斯 | 2006.9.18 (联盟 TMA-9)
| 2007.4.21 (联盟 TMA-9)
| 国际空间站 |
米切尔·洛佩兹-阿里格利亚 | 美国 |
排名 | 天数 | 飞行次数 | 宇航员 | 国家 |
1 | 878.480 | 5 | 根纳季·帕达尔卡 | 俄罗斯 |
2 | 827.389 | 6 | 尤里·马连琴科 | 俄罗斯 |
3 | 803.371 | 6 | 谢尔盖·克里卡廖夫 | 苏联/俄罗斯 |
4 | 769.276 | 5 | 亚历山大·卡列里 | 俄罗斯 |
5 | 747.593 | 3 | 谢尔盖·阿夫杰耶夫 | 苏联/俄罗斯
|
6 | 678.690 | 2 | 瓦列里·伯利亚科夫 | 苏联/俄罗斯 |
7 | 672.860 | 5 | 费奥多尔·尤尔奇欣 | 俄罗斯 |
8 | 665.932 | 3 | 佩吉·惠特森(女) | 美国 |
9 | 651.117 | 5 | 阿纳托利·索洛维耶夫 | 苏联/俄罗斯 |
10 | 555.772 | 4 | 维克多·阿法纳西耶夫 | 苏联/俄罗斯 |
最长太空飞行纪录创造者——俄罗斯宇航员根纳季•帕达尔卡
最长女子单飞纪录
2016年11月17 日,美国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参加“远征-52”科考队进入太空,2017年9月,惠特森回到地球,在太空中度过了大约290天,打破了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创造的199天 16 小时纪录,创造了女子单次最长飞行纪录。排名第三的是美国宇航员苏尼塔·威廉姆斯,共计195天,这是她在2006年~2007年参加“远征-14”时创造的成就。
最长女子总飞纪录
美国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已经57岁,参加了3次太空飞行。第3次飞行后,她创造了665 天22 小时22 分总飞行纪录,创造了女子最长总飞行纪录。另外,惠特森进行了10次太空行走,共计60 小时21分,在该时间竞赛上排名世界女子第三。
美国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
最长载人飞行航天器
桂冠非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俄罗斯联合建造的国际空间站莫属。2000年11月2日,俄罗斯发射的“联盟TM-31”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首批3名宇航员进驻空间站。从此,国际空间站一直维持着载人的状态,至2017年10月4日为止,已经载人飞行16年 358 天。
最长单独飞行
1963年6月14~19日,苏联宇航员瓦列里·洛希宁·别克维斯基乘坐“东方-5”飞船,单独飞行4天23小时。1965年,美国“双子座-5”飞船打破这一纪录。“阿波罗-16”登陆月球期间,美国宇航员肯马丁利在月球附近环绕独飞3天9小时。
最长月球表面停留时间
1972年12月11日,美国“阿波罗-17”号登陆舱着陆月球。宇航员尤金·塞尔南和哈里森·施密特在月球表面停留了74小时59分钟40秒,超过3天,他们执行月球活动共计22小时3分钟57 秒。指令长塞尔南总是第一个从登陆舱出发和最后回来,他的月球行走时间相对更长。
最远飞行距离
1970年4月15日0时21分,“阿波罗13号”宇航员吉姆·洛弗尔, 弗雷德·贺斯, 杰克·史威格从月球表面254千米飞越, 距离地球400171千米,这是人类距地球最远的飞行距离。
最快飞行速度
1969年5月26日,“阿波罗-10”宇航员托马斯·斯塔福德、约翰·杨和尤金·塞尔南创造了人类飞行最高速度:39897 千米/小时,约合11.082 千米/秒,大约是32倍声速和0.0037%光速。
最年轻宇航员
男宇航员:苏联宇航员盖尔曼·蒂托夫, 1961年8月6日乘“东方-2”号飞船飞行,当年25岁。
女宇航员:苏联宇航员瓦伦蒂娜·捷列什科娃, 1963年6月乘“东方-6”号飞船飞行,当年26岁。
最年长宇航员
男宇航员: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 1998年10月29日乘航天飞机“STS-95”航行,当年77岁。
女宇航员:美国宇航员佩吉·惠特森,2016年11月17日搭乘“联盟MS-03”飞船飞往共计空间站。在太空中,惠特森度过57岁生日,成为年龄最大的女宇航员。
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
最多太空行走
男宇航员: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索洛维约夫,16 次太空行走,共计77小时41分钟。
女宇航员:美国宇航员佩吉·惠特森,10次太空行走,总时间为60小时21分钟。
风险与牺牲
辉煌和荣耀的背后是风险与牺牲。世界航天60年,苏联、美国和以色列共有28名宇航员牺牲在训练、飞行、降落中,另有200多名军官、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死于试验、研发和发射工作中,其中包括1名苏联元帅。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都面临巨大风险,宇航员们视死如归,逍遥在谈笑之间。
航天,是全人类的事业。
航天,神秘、神奇、神圣、神话。
航天,是科技、智慧、勇敢和文明的象征。
航天,是20世纪人类最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行动,也是最热门的话题。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展望未来。世界上150多个国家成立了宇航局、太空局和航天局,取得辉煌和震撼的成就。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将登陆月球、登陆火星、捕捉小行星、太空飞机、太空电站、太空制造、太空采矿、太空旅游等作为未来航天的目标。
许多航天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甚至颠覆传统技术。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火箭、飞船回收技术,让太空飞行更可靠和廉价;人类坐着飞机上太空的的理想很快就会实现,百姓太空旅游的梦想不久就将成真。再过60年,航天的前景将更加美好,航天的成就将更加辉煌和震撼。
中国航天是最伟大的正能量和中国梦之一。党和国家制定了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实现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年发射30次左右,超越欧盟,基本到达世界航天强国水平;到2030年,力争有60%的航天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使我国超越俄罗斯,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到2045年,部分重点领域比肩美国,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为此,中国制定和开始了庞大的航天计划和太空探测计划,登陆月球、探测火星、捕捉小行星等,中国人民正激情万丈、拭目以待。
航天,激励人类突破艰险、勇往直前。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
与其或轻视或限制或打压,不如开放与扶植 ——浅谈民营企业的未来及对产业格局的最终影响
推/荐/阅/读
▼
社论:
苏联N-1F火箭历史事件的背后……
非洲:中国商业航天的勃兴之地
请为中国航天献出耐心和坚守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刘雨菲:我为什么给“商业航天”泼冷水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中国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与马斯克的不同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浅谈军品、民品市场打法的异同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卫星与网络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