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爱别人,不爱自己,这是一句假话!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2-07 19:02

正文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文 | 胡慎之    图片 | 来自网络



春节期间,有一些小范围的同学聚会。


其中一位同学的身体,看上去似乎不是很好。


之前,他在努力拼搏事业的过程中,付出了太多的心血,现在也跻身进入了中国富豪的行列。


他的身体状态,我们一直都很关心。

01


见面时,问候了他的身体状况如何?

他说,如果身体要恢复健康的话,可能需要一笔钱,差不多100万。因为他的身体里有一个肿瘤,在美国,可以用细胞药物治疗。


当时,为了他要不要去做手术这件事,我们讨论了一番。


事实上,对他来说,100万真不算是一笔很大的钱。最后,讨论来,讨论去,大家有不同的意见,但大部分的人都建议他去。面对大部分人的建议,他面露难色,有些犹豫。


我的一句话,让他做了一个选择。我说这句话,不是为了自吹。


当时,我拍拍他,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同学,你需要对自己好一点。”当我说出这句话时,他的眼睛湿润了。


晚上,他打电话给我,“慎之,你说的对,我对自己真的不够好。”



-1-


聚会上,他谈到了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包括他是如何为家庭牺牲的,为别人做的一些事情。我非常认同他做过的这些事情,但他确实为自己考虑的太少了。


在中国家庭中,经常看到:似乎我们只有为别人考虑地多一点,多顾忌别人一点,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更好的价值体验,才能活的坦然些。


偶尔为自己考虑一下,难道就不值得吗?


无独有偶,


02

春节跟另一朋友A先生聊天,

谈到了彼此牙齿的问题。他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你关注自己的健康,牙齿是健康的末端。”意思是,关注自己的终极表现,在于你有没有关注到自己的牙齿。


他口腔里一直有两个坏了的牙齿困扰着他,咀嚼东西的时候,非常不舒服。十多年了,他一直没去处理。有些朋友知道后,建议他弄一下,但他都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搪塞了过去。


和我那位同学一样,弄牙的这笔钱,是他能够支付得起的,甚至我开玩笑说,“换100次,200次,你都可以。”


一个人病了,明明有很好的治疗机会,也能支付起这笔钱,同时,支付完这笔钱后也不会给生活带来压力,为什么不去做呢?


可能这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吧。


我一直认为,我们被对待的方式,也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




-2-


“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


我理解“穷养”和“富养”的概念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很好地满足他们。


一般情况下,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对待他的方式,会变成他对待自己的方式。一个懂得满足自己的人,知道身体不舒服了,找到好的方式来改善;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也能做到尽力去追求;对生活品质的改善有一些具体的行动。


可是,有些人,总是给自己找一些理由。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骨子里都在认为,为别人付出或牺牲可以。但满足自己,不可以。


在我做婚姻辅导的时候,经常问来访者,“既然你觉得对方如此糟糕,在婚姻中的感受如此差,为什么没想过离开?”


“想过,但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所以我不离婚。为了孩子,所以我将就地待在一段残破的婚姻里。如果孩子听到了爸妈说这句话,孩子会怎么想?可能他们一辈子都要承受父母不幸的痛苦,压力好大,恩情好大,永生永世都回报不完。既然一生一世都回报不了,那我就按照父母的意愿,听他们的话,为他们做很多的事情,以此来回报他们吧。

但有时候,这种报恩的心态,促使我们不仅做了别人要求我们做的,还把别人对我们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要求,到了苛刻,残忍的程度。


因此,你会看到,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关系,更多地是在彼此报恩。


我那位同学,对待自己的方式,残忍到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别人积累一笔财富。虽然自己没有用到这笔财富,但这能为自己博得一个美名:多可惜,因为疾病去世,本来有好的治疗条件,但他放弃了,真可怜。



-3-


自怜是我们经常有的一种情感体验。自怜的方式包括:在网络上吐槽,跟别人诉苦,抱怨。


在这些情绪里,你能感受到特别多的委屈,自怜和不公平的对待。


L女士是我的一位来访者,她跟他男友在一起蛮长时间了。


她发现,现在男友对她越来越不好,还要跟她分手,分手的理由很奇葩。这个理由的奇葩,是L女士自己认为的,“在你身边,我好像没什么用,还经常被你指责抱怨。”在L女士看来,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她很爱他,很喜欢跟他在一起。


为什么L女士和她男友的体会不一样?


她说到了一个细节:每次,男友给她买衣服也好,买礼物也好,她都必须在他送给她的东西上面找出瑕疵。要么嫌弃东西太贵,要么说他笨,这个东西在某宝网站买更便宜。


总之,她体会不到男友送她礼物时的喜悦,反而是拿到礼物后的抱怨,不满。于是,我问她:“是不是你一定要在礼物上找出瑕疵,才觉得自己配拥有这些礼物。”


她的第一反应是很愤怒。后来,我让她再细细体会一下。



忽然,她安静了下来,“有可能,我觉得,好的东西给到我,我内心会压力很大,因为我从来没有被别人这么好地对待过。可能我认为自己不配拥有这些东西,所以,我必须要在礼物上寻找瑕疵,只有这样做,我才觉得,我是在为别人付出,‘你买了一个不好的礼物,我帮你消耗掉了。’”


这样,男友就不是一个给予者,L女士才是,她在帮他消耗不好的东西。


对L女士来说,她只有为别人做付出,才能感到没有压力的存在。


如果别人为她做了一些事情,那种感受是很糟糕的。



-4-


接着,我让她做了一些自由联想。


以下是L女士的自由联想内容:


爸妈给我任何东西的时候,我都必须感恩戴德。


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条裙子,会加上一句,“这是我省吃俭用好长时间才凑到的。”


妈妈说的这句话,给了她很大的压力。似乎给到她的不是礼物,而是一个沉甸甸的压力。这种压力让她感到,我好像是别人的累赘,负担。当别人为我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必须给予一定的回报。


这些小时候的经历,在她男友给她买礼物的时候,潜意识的体验再一次涌现了出来。她在担心,男友跟她妈妈一样。


我建议她回去跟男友讨论一下,“当他男友给她买礼物时,是什么心情?”


第二次见面,她告诉我,男友刚开始给她买礼物时,心情是非常开心的,给她礼物的时候,也是非常愉悦的。


她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给别人买礼物是开心的事?


在我们内心中,似乎只有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才能消除愧疚感和深深的羞耻感。同时,内心也隐藏了很多的愤怒和委屈。当然,这跟我们的中国文化也有关联。



-5-


对自己的不好,一般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身体不舒服,也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或钱,让自己变得更舒服一些,而是选择了忍。


第二方面,我们不够好,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


第三方面,我们没办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相反,为了符合特定的情境,表达一种非常忠诚的态度,表现出很顺从的状态,没办法自主。

如,我的另一个来访者M女士。


从她有记忆起,她妈妈一直是不开心的状态,她不知道妈妈的不开心从何而来。但她从心底希望,妈妈能开心一点。


所以,她特别乖巧地顺从妈妈所有的意愿,以此来希望妈妈过的开心一点。


我们都知道,听从别人,也就意味着放弃自己,这么小,她就学会了隐忍。有一次,在学校,她听到了某个笑话,很开心,回家的路上十分愉悦。


但是越临近家门口,开心的感受就越少。


越少的原因是,她想给家里阴郁的气氛做些贡献。如果她回到家后,还是很开心的状态,那就跟家里阴郁的氛围格格不入了。


她越走越沉重,开心的情绪被她扔掉了。


回到家,她正好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跟妈妈情绪一样的人。



-6-


我的那位同学,我让他对自己好一点。


跟我春节聊天的那位朋友,我也告诉他,要对自己好一点。


我去过他的办公室,环境很乱,偌大的办公室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我问他喜欢那些东西吗?他说,不喜欢,但无所谓。


我也告诉他,有些东西需要有所谓。只有你认为自己的东西有所谓,你才会认为别人的东西也有所谓。


L女士最后跟男友和解了,她开始能在每次接受男友礼物的时候,真心接纳。



人本心理学主张“悦纳自己”,意思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并不是不完美的人就不配拥有某些东西。实际上,不完美的人也有权利满足自己。


悦纳自己吧。


可能在强调牺牲自己,满足别人的文化氛围中,我们一直崇尚做任何事情都只能为别人,不能为自己。而我们很少意识到的是,光为别人着想,内心深处其实潜藏着很多的委屈,愤怒。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当我为人人,人人不为我的时候,


愤怒就产生了,


不公平的感觉也出现了。



说白了,当你没有照顾好自己的时候,你也感受不到被别人照顾的很好的感受。


在我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我会寻找一些让自己心情好的方式,给自己买礼物,努力获得想要的,让自己感到满足。关键是,这种努力是不带有任何条件的,是我心甘情愿去做的。



-7-


有次打电话给一位朋友,朋友不在家,他孩子接的电话。


他孩子9岁了。


老胡

你爸爸妈妈去哪了?

9岁孩子

他们去看话剧了。

老胡

你跟谁在家?

9岁孩子

奶奶,还有阿姨。

老胡

你在家做什么?

9岁孩子

我在家做自己特别喜欢的手工,还有拼玩具。


我能感受到,孩子的体验是非常开心和愉悦的。


很多父母可能无法认同他父母的做法,常见的观点是:做父母后,就不能有自己的个人生活和私人时间。孩子这么大,做父母的要有责任心,要懂牺牲,陪孩子做功课才是正事,看话剧还不带孩子去,是万万不可以的。


这导致,很多妈妈,生了孩子后,开始不修边幅,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围着家庭孩子打转。


但,孩子真的认同这样的妈妈吗,你的另一半真的认同你这样吗?


不是的,这种行为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自恋的表现。就像自己在完成自己想象中的,设定的角色任务,最后,只是自己感动了自己。



-8-


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很好地对待怎么办?


其实,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改变就会发生。而且,你是成年人了,可以有自己主动的选择。


只有在你懂得悦纳自己,满足自己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处时的美好。


换言之,只有先跟自己相处好,才能做到跟别人相处好,进而跟世界相处好。


而且,在这里边,你能找到存在的感觉。


不管怎样,当你内心有一些冲突的声音时,或两种不同的答案在你耳边冒出来时,不妨尝试一下,拥有自己心仪的东西,真正体验自我满足,超级美好。


不信?你试试~





老 胡 公 号  欢 迎 投 稿

“ 零 要 求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点击 阅 读 原 文


可直接购买胡慎之老师精品课程


《胡慎之:0~3岁宝宝怎么教?》


还有胡老师线上一对一问答


关注我的人

2017年运气都很好

胡慎之 微信ID:hushenzhixl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

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微博:@胡慎之心理

电话:020-382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