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哪吒让全国电影院忙成牛了 ·  10 小时前  
正午故事  ·  独自跨年济州岛|正午故事 ·  18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向婆婆的食物囤积癖开战,我拯救了冰箱和生活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中年人最好的救赎是健身?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上班第三天,我想辞掉小学老师的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07 18:00

正文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 | 读者: 子飞

第一次提交辞呈的那个早上,教学主任手中的保温杯腾起一阵阵热气,模糊了她的表情,但直到此刻我都还记得她那飞舞的五官。

“我也是爱才啊。”

“实在不行把班主任辞了,休息一阵子。”

“现在经济这么不景气,你要考虑清楚,不要冲动。”

主任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严肃,几分关怀。她把辞职报告推回来的动作,娴熟得仿佛只是随手在课堂上没收了学生的玩具。但我深知这并非一时的冲动,否则,或许在我上班的第三天,当我第一次感受到小学老师这份工作的琐碎,隐隐意识到,“教书育人”的天平早已严重向“育人”倾斜时,我就应该毅然决然地掉头离去。

然而,当我再次鼓起勇气走进那间办公室,提出辞去班主任的要求时,主任的态度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老师·好》剧照
“学校也很难办啊。”主任轻轻叹了口气,迅速地在我的辞职信上签下大大的“同意”二字,将我的幻想全数击碎。那些言犹在耳的瞬间,仿佛只是我的梦呓,是心灵在经历过现实毒打后对自我的保护。后来我才从老教师口中得知, 教师行业也不过是座围城,城内的人看似光鲜亮丽,其实默默承受着痛苦,想走又狠不下心。 而学校的领导早已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并且形成一套成熟的话术:谈情怀,说利害,画大饼。

走出办公室的那一刻,我手握着签有主任姓名的辞职信,站在阳光下,心中五味杂陈。 一方面,我在心底里暗暗嘲笑自己又一次被领导的话术欺骗,另一方面,我却也感到有些庆幸——那一颗单纯甚至接近于无知的心,还没有被现实的尘埃所覆盖。

早上7点50分,手腕处传来手表的震动,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我将左手的手背转向自己,熟练地将表盘划向右侧。再次睁开眼,我急忙将衣服套在头上,漱了几口水,鞋都来不及穿好便夺门而出。

7点55分整,预设好的铃声准时响起,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站在讲台前,看着睡眼惺忪的学生陆续走进教室,他们有的揉着眼睛,有的打着哈欠,还有一些正大声地交谈。 我望着那自发形成的、叽叽喳喳的几个小团体,心想自己是不是曾经也像他们一样,每天和同学有说不完的话,有分享不完的乐趣。而如今不仅彼此的角色发生了互换,连心态也变得老成。

每个早晨,这样的情况都会重复。作为班主任,我需要看管学生早读期间的学习,课程也都被安排在了早上的第一节。从早上的755分,一直到第一节课下课的9点35分,在这大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我一直站在教室的前方。直到第一节下课,我才有时间去上洗手间,或是吃我迟来的早餐。不过现实通常不会这么轻易地就让我休息,往往我还没来得及坐下,学生就会凑到我的工位附近,和我说谁和谁打架了、谁又拿了谁的东西。需要班主任介入的事情太多了:课间偶然的冲突、课上莫名其妙的摩擦、对其他科任老师的不尊重,甚至是家庭内部的矛盾转移。我不得不成为一个全天候的调解员、一个执法者,被迫行使着并不想要的权力。

《小舍得》剧照
初为教师时,我总担心自己的处理方式会伤害到学生的心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安抚那些大喊大叫,或是在嚎啕大哭的孩子,试图透过抽丝剥茧般的手法还原事实的真相。但我随即被现实狠狠地扇了一巴掌,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天真幼稚。

一次课上,两个男生因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将他们拉开,耐心地询问事情的经过。两个孩子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都说是对方先动的手。我试图从他们的描述中找到真相,但越听越觉得事情复杂。最终,我只能无奈地做出决定:让他们各自写一篇检讨书,并承诺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并没有让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中一位孩子的母亲当天晚上在微信上发来一连串的语音,说自家孩子因受罚感到委屈,回到家后嚎啕大哭。她质疑我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心理。这件事后来传到年级长的耳朵里,年级长找我谈话时我才知道,两位家长在没有教师的家长群里细数我的过错,还联合班里其他家长向年级长提出几项对我教学的整改意见。

《小欢喜》剧照
当一件件事件绕过一个大圈再次来到我的面前时,我开始学会只是简单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原委,再不带感情地做出判断。 “一个巴掌拍不响”“每个人各领五十大板”,这些我儿时最厌恶的话语,兜兜转转变成了我的行事准则。

每一个走上教师道路的人,心中都背负着对教育的憧憬,我也并不例外。 从我入职起,年级长就告诉我:教师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的沉重与深刻,或许只有同为教师的人才能明白。

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夹在家长、学校、学生三方中间,既要为焦虑的家长排忧解难,提供情绪价值,更要像对待珍宝般悉心呵护孩子的成长,贯彻爱的教育。我们贡献出自己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处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问题,生活与工作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却依然无法扭转社会对这份工作轻松体面的想象。

在成为教师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白天处理学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批改双减后五花八门的作业,还要策划每个月乃至每周的特色教育活动。晚上则加班加点地准备教案、反思教学得失,下班时间从未早于十点。

《少年派》剧照
然而,即使是在前辈同事都公认高强度的环境下,我却依旧没有得到好的反馈。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年级长在一次谈话中,全盘否定了我的一切。
“我没有看到你的努力。” 轻飘飘的一句话,如同千斤重担压在我的心头。我开始思考那些每天早起第一个到办公室的日子、那些周末傍晚独自加班的时刻是否值得。我也开始意识到,在职场上踏实肯干、独自付出的人根本没有任何优势。适当的表演型人格,或许更加吃香。
归根到底,领导的思维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个人的感受并不在他们的考量范围内。 曾经一位前辈私下里和我交流的时候说:“站稳讲台是你需要解决并且把握的头等大事。”但在新教师入职大会上,领导的意见却完全相反——班主任工作是他们认为的重中之重。他们更关心班级是否稳定,而不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长。但对教师个人而言,一个班管理得再好,教学水平跟不上,职业发展也会陷入泥沼。而这或许正是“班主任”这块烫手山芋越来越受人唾弃,因而只能被硬塞给新人的原因吧。

想到这,领导的PUA话语再也不能触动我。 我就像一个戳一下响一声的按钮,任由言语如雨点砸向我自己,只是默默地尝试消化心中的委屈。但我没想到,下课铃声会在这时响起,我的几位学生突然出现在我和领导的视线中。但领导却像是泄了洪的大坝一般,并没有停止对我的数落。我一下没忍住,眼泪吧嗒吧嗒地大把往下掉。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也正是在那次谈话以后,我第一次有了一种觉醒的意识,只想做好一件事——好好为学生上课,只为他们而不是领导负责。

前段时间,“艰难上岸后的辅导员每天都想辞职”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看着社交媒体上辅导员们的吐槽,我突然发现,两个面向人群完全不同的职业,在职责上竟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在现如今的环境下,社会、家庭对孩子越发珍爱,但这种爱却逐渐变成了过度的保护。孩子们顺着小学、中学、大学的路径成长,内心的品质却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制造“巨婴”的行为,让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痛苦,也成为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我一心一意朝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前行时,我却惊讶地发现,“纯真可爱”这些词,早已不再是适用于小学生的标签。我的一位实习时的带教师傅,在开学初被学校调配到最水深火热的一年级,和我讲起班上的孩子躺在地上撒泼的事情。六七岁的年纪,已不将老师放在眼里。我所在年级隔壁班孩子的家长,半夜三点打电话给派出所报警,只因为自己家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表扬,回去后和父母闹脾气。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的教育理想终于还是破灭了。

《小欢喜》剧照
我费尽心思想要将自己走过的经历、学习到的知识以一种无痛的、轻松的方式分享给自己的学生,却发现无论是学校还是孩子,都并不在意,也并不需要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可能。我花费几个小时精心准备的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有一半时间用在维持学生的纪律上,剩下的时间则在学生的插话中度过。而当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紧紧追赶时,我又不得不牺牲正课的时间,变着花样组织学生朗诵、排舞台剧、画手抄报。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极度内耗后,我终于下定决心,将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的“辞职”的念头化为现实。付诸实践的那一刻,我整个人一下子变得放松起来。几位和我并肩作战的新教师悄悄告诉我,那在我身上萦绕了很久的萎靡气息,突然被一股虽然还有些疲惫却充满生机的活力替代。

《原来是老师啊》剧照
学期的最后一天,我仔细清空了工位上的所有物品,将不方便带走的东西送给了关系要好的同事。离开前,我最后回望了一眼那块不足一平米的地方,心中充满感慨。 我在朋友圈这样写到,“毅然决然向着不知道会变得更好或是更坏的未来走去,这样的经历与体验或许不会再来一次,但我想保有一辈子清澈的愚蠢”。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