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知名音乐剧谁都能说出几个名字,比如像《歌剧魅影》《猫》《悲惨世界》《狮子王》……
这些都是有很多年历史的经典了,下面我想和大家介绍一出这几年新创作的超级火爆的音乐剧——《魔法坏女巫》。说新,但它也也有十多年历史了,早已在百老汇和世界各地证明过自己。
音乐剧《魔法坏女巫》
再介绍《魔法坏女巫》之前,得先拐个弯,从大家都很熟悉的童话故事《绿野仙踪》说起。
《绿野仙踪》的故事你们肯定都很清楚了,但要是我说,你其实从来没有看懂过《绿野仙踪》,你会信吗?
大多数人熟悉的《绿野仙踪》是这样一个故事:
小姑娘多萝丝的小房子被龙卷风卷到了奥兹国,这个国家由坏女巫实施残酷的统治。她为了要回家,必须杀掉坏女巫。多萝丝一路上遇到了铁皮人、稻草人、狮子等一系列人物,最后在好仙女葛林达的帮助下,她用水融化了坏女巫,回到了自己的家。
电影《绿野仙踪》
表面上这是一个关于「回家」的公路片式的故事,但其实《绿野仙踪》包含非常深刻的时代寓意和政治影射,这是我们很难一眼发现的。正因为此,这个文本在历史上被人们做了很多深入的阐释和分析,也改造成很多全新的版本和艺术形式。
没错,好的延展性是经典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这里要介绍的音乐剧《魔法坏女巫》,正是《绿野仙踪》的衍生故事之一种。
《魔法坏女巫》
这里还需要先说一下《绿野仙踪》的原始文本所具有的深刻时代意义。《绿野仙踪》最早是莱曼·弗兰克·鲍姆1900年写的儿童读物《奇妙的奥兹男巫》,1902年就有过音乐剧版本,在1939年被米高梅改编成朱迪·嘉兰主演的歌舞片,从而流芳千古。
对于不同版本的《绿野仙踪》来说,故事的基本构架没有太大的改动。但若对比其电影版上映的1939年和小说写作的1900年,我们就能发现,卷走多萝丝的「龙卷风」,刚好是对两场经济大萧条的隐喻。
《绿野仙踪》(1939)
189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对农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直接促发了小说的创作,1929-1933年间的经济危机则引发了电影版的改编。当时的经济学家发现了《绿野仙踪》中隐藏的「经济价值观」和「货币寓言」,把《绿野仙踪》称为「第一个真正的美国故事」。
原作中有非常多的细节对应了这些看起来「胡说八道」的理论。
比如,奥兹国是是黄金的单位「盎司OZ」,多萝丝必须要走黄金砖路去寻找奥兹;这正好对应了19世纪90年代,在美国经济大萧条之下,雅各布·考克斯因为货币问题(金货币和纸货币之争)进军华盛顿的历史事件。
多萝丝脚上具有巨大力量的银拖鞋,在电影中被改成了红宝石拖鞋;代表着当时能解决货币危机的银政策。最后多萝丝必须要放弃黄金王冠才能回家的设定;也指向了纸币对黄金的替换。
多萝丝的红宝石鞋
稻草人象征着无头脑的农民,铁皮人是无心无情的工业资本家,狮子是胆小懦弱的政客,奥兹是欺骗大众的科学家等设定也都影射了现实。这方面的分析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
总之,人们发现小说和电影充满了对时代的影射,这是一则不能放到台面上来说的暗黑政治寓言。
但经济大萧条的背景,好人杀掉坏人重建家园,这都是百八十年前的时代印记,放到今天已经不再能适用了。我们要给经典的文本寻找更适合现代的表达形式,这就是音乐剧《魔法坏女巫》所解决的问题。
《魔法坏女巫》演出现场
《魔法坏女巫》还没有进入过中国,也许观众还没那么熟悉它。但这出音乐剧诞生十余年来,已经拿下了1个格莱美奖、3个托尼奖,在14个国家上演过6个语言版本,它的市场号召力是毋庸置疑的。
它在还在上映的百老汇剧目中票房排前三,是「十亿美元票房剧目」中的一员。另外两部,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狮子王》和《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
《魔法坏女巫》的故事是对《绿野仙踪》的一次野心勃勃的颠覆,它将原来的童话故事完全解构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待经典童话的角度,也是一个更加现实的角度。在《魔法坏女巫》的故事里,就像现代电影中的主角一样,不再有二元分化的、极端对立的、黑白分明的好与坏。
主角不再是善良女孩多萝丝,也不是好心的南方女巫葛林达,而是《绿野仙踪》中那个被水融化的西方坏女巫艾芙芭(她的名字Elphaba来自于原作者莱曼·弗兰克·鲍姆的缩写LFB)。
艾芙芭与葛林达
它将时间放在《绿野仙踪》故事开始之前,艾芙芭和葛林达都还是刚上魔法学校的学生。它为我们解释了很多《绿野仙踪》的故事里没有解释的细节。我们能在里面看到如今常见的:校园霸凌、排除异己、孤立不一样的人,以及最重要的,对坏人的重新审视。
艾芙芭是一个心地善良,极有天赋的女巫,但她因为拥有绿色的皮肤而被自己的父亲嫌弃,被自己的同学排挤,被当做邪恶的化身。
而好女巫葛林达,这个故事里,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好。她就是那种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会遇见的万人迷女孩,每个人都喜欢她。但她的心里,或许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阴暗角落和虚荣心。
《魔法坏女巫》的故事就围绕着这两个女孩展开,同时和《绿野仙踪》的故事发生了联系,我们能看到《绿野仙踪》中的角色是如何形成的,比如铁皮人怎么没有了心,稻草人到底是谁,飞猴怎么长的翅膀。以及,坏女巫是如何成为坏女巫的。
我们很明显能看出这两个女孩的设置是一种镜像的对照,她们并非绝对的好,也不是纯粹的坏,她们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在这部音乐剧的很多地方,我们都能在里面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当然,这也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魔法坏女巫》倒是和《绿野仙踪》的成长主题一脉相承了。但《魔法坏女巫》最大的亮点,还是在于它《绿野仙踪》中那个欺压城民的西方坏女巫形象的重构。
魔法坏女巫的魔幻世界
她成为了一个真正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她的感受的「人物」,她真的不是坏人,但是世人却诬她为「坏女巫」。这打破了原作中那种好坏二元对立的设置,让反派成为主角,并让观众们代入到反派的视角去重看这个故事。
这种对「坏女巫」形象的拆解,正好顺应了好莱坞最近的潮流。或者说,是对「黑童话」的重新书写。
我们大家都知道,那些耳熟能详的童话的原生版本,其实都是非常暗黑的,好莱坞近些年也在重新挖掘童话里面的暗黑元素,对童话进行重新改造。
在这种挖掘过程中,也能看到对反面角色的重构和颠覆。《冰雪奇缘》里面的坏王子就不必说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沉睡魔咒》中的女巫。在表面的邪恶之下,其实是被背叛和保护公主的身份。
《沉睡魔咒》(2014)
《魔法坏女巫》是音乐剧,《绿野仙踪》是有着音乐剧前身的电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所代表的西方世界有着音乐剧观看的传统、产业和文化。相对于中国观众来讲,音乐剧并非原生文化,自我原创、观众和市场上都比较有限。
百老汇的音乐剧有着漫长的历史,从18世纪30年代就以民谣歌剧的形式初露端倪,此后又吸收了欧洲轻歌剧、黑人音乐、爵士音乐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得以发展出19世纪末基本成型的百老汇音乐剧模式,并在20世纪走上顶峰,和伦敦西区在竞争中相互融合。
音乐剧和电影,因为都共享着视听艺术的形式,而有了互通有无的机会。我们经常能看到优秀的音乐剧被改编成电影,也能看到好电影或者动画反向被改编成音乐剧。
比如《美女与野兽》就是由于动画大热而被搬上了百老汇的舞台。《悲惨世界》虽然早有电影,但也由于音乐剧的巨大影响力而翻拍了电影版本。
《美女与野兽》音乐剧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电影,大家肯定都很熟悉,比如《西区故事》,原班人马的《妈妈咪呀》;暗黑调调的《理发师陶德》,曾经也是获得托尼奖的著名音乐剧。
《理发师陶德》(2007)
这种改编是有着它的必然性的。因为电影与音乐剧,或者说,电影与戏剧,本来就有着耳鬓厮磨的关系。
从电影诞生之初到现在,电影都在不断地从戏剧中「拿来」一些东西作为「己用」,既有故事情节这样的核心内容,也有空间场景这样的美学手段,更有音乐剧中的灵魂配乐。我们并不能在其中去比较这两种艺术形式的高下,只能在其中寻找他们各自无可取代之处。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有些音乐剧是没有办法被改编成电影的,比如《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2012)
歌舞和唱段或许可以被照搬,但是音乐剧、话剧现场让你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染力,是它们被搬到电影银幕上之后所不能比的。剧场的黑暗回响空间,舞台离你咫尺之遥,演员说话唱歌带来的地板振动,都是是电影所无法带来的临场感。
毕竟,每一项艺术都有它的不可取代之处。
所以,《绿野仙踪》的电影版,和《魔法坏女巫》的音乐剧版,它们都因为对自身形式的开拓而成为当代文化中的经典。
最后有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超级经典的音乐剧《魔法坏女巫》我们不是空口白话,它真的近在咫尺,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得到!该剧原班人马将于四月、五月、六月,来到中国,在上海、北京、广州演出多场,让大家有机会一饱眼福。
下面是详细的演出信息:
上海站
演出场地: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演出时间:2017.4.11-5.14
首演场:2017.4.14(已开票)
票价:80-1280
北京站
演出场地: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演出时间:2017.5.20-6.11
首演场:2017.5.20(未开票)
票价:100-1280
广州站
演出场地:广州大剧院
演出时间:2017.6.18-7.2
首演场:2017.6.18
票价:180-1380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