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后台常有家长留言询问,体检说孩子肌张力有点高,让回家锻炼,怎么练啊?
有的家长因为在网上搜索到一些信息,还特别担心,肌张力高会不会就是脑瘫。
小编对这方面的知识概念也不是很熟悉,所以还是请育学园诊所的白洁医生给大家讲一讲吧。
白洁
北京育学园儿科诊所 医疗总监
-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科学博士学位;
-
具有十多年的儿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就职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作并完成新生儿临床博士的学习,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后就职于北京和睦家医院工作近9年。不仅对儿科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还对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心理和行为评估,以及婴幼儿过敏、喂养与营养等专业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
曾参与翻译《1-4岁宝贝健康从头到脚》一书,并曾为《父母必读》杂志的“成长观测站”等专栏供稿;
-
具有美国儿科学会及心脏病学会认证的儿童高级生命支持(PALS)证书及新生儿高级生命支持(NALS)证书
。
肌张力,顾名思义指的是“肌肉的张力”。具体来讲是指肌肉在清醒和放松时的紧张度。
儿科医生,特别是小儿神经科医生在给宝宝进行身体检查时,常常要进行此项检查。
医生通常是通过活动宝宝的四肢和关节,感受宝宝肢体放松的情况下,在被动地屈伸及旋转等运动中的阻力。
肌张力增高时,阻力增高,而肌张力低下时,阻力减低。
上面这张图片中的宝宝,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依然
持续性的呈现头部向后背的状态,经引导也不易恢复,
这就是肌张力高的典型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只是偶然呈现这样的姿势,经过引导又能够恢复,那么是正常的情况,不是肌张力高,家长不用太过担心。
为什么会出现肌张力高?
我们人体完成肌肉的收缩、伸展等活动,是受神经支配的,而神经支配的最高中枢在大脑。
因此,如果宝宝的大脑在分娩前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损伤,累及了支配肢体运动的脑区或神经束时,就会出现所支配肌肉伸缩功能的受损,从而导致肌张力的改变,出现姿势和运动功能的异常。
这也就是医生对于有围产期脑损伤的宝宝,要进行肌张力检查的必要性所在。
肌张力高,宝宝会有哪些表现?
对肌张力高的宝宝,当我们屈伸或旋转宝宝四肢时,能明显感觉阻力升高,肌肉关节很难被拉开或活动。如果用一点力去拉伸,宝宝还会感到疼痛而大哭。
具体来说,如果
肌张力增高
,宝宝可能的表现有:
-
仰卧时可出现头一直向后背;
-
上肢肘关节、腕关节一直保持屈曲状;
-
手指拇指内收,双手紧握拳而很难张开;
-
双下肢总表现为伸直,双足尖着地等。
如果
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
,可导致宝宝全身僵硬,肢体运动减少。
肌张力高会是脑瘫吗?
经常有家长把“肌张力高”和“脑瘫”划等号。
只要宝宝出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有时小手呈握拳姿势”,“总是爱使劲”等现象,家长就担心是不是肌张力高,是不是脑瘫,是不是给宝宝耽误了。
其实家长不要过于紧张,
肌张力高的确是脑性瘫痪的主要表现之一,但真正的“肌张力高”需要由专业医生经过详细诊断来明确,
并不能仅通过个别的表现就来判断的。
就像之前所说,分娩前后的损伤有可能导致肌张力的改变。如果宝宝在分娩前后出现过一些高危因素,如早产、窒息等情况时,医生一定会仔细检查运动发育及肌张力有无异常,并给予家长相应的指导。
而我们在门诊中经常遇到的,常常只是由于医生检查或其他原因导致宝宝
情绪紧张、不能放松
,或是宝宝在发育过程中,出现
“一
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现象。
等等这些情况,不一定是真正的“肌张力高”,家长更不要轻易担心“脑瘫”。可以和医生探讨,找到宝宝出现这些表现的原因,请医生给予专业指导。
比如宝宝见到陌生人就会情绪紧张,家长可以注意与宝宝建立亲密稳定的亲子关系,让宝宝获得安全感;“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可以在平时增加运动功能训练等等。
如何在家做运动功能训练?
我们在门诊中,经常遇到家长喜欢一直抱着宝宝的,询问在家中的情况,也反应多数时间是在抱着宝宝,很少让宝宝自己玩,更很少让宝宝趴着玩。
其实,对于小婴儿来说,
俯卧趴着玩,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和玩耍方式。
-
可以锻炼宝宝颈背部及躯干的肌肉力量;
-
有利于锻炼宝宝的抬头能力,为将来翻身、爬行的顺利发展奠定很好的运动基础;
-
经常抬头、转头等缓解斜颈的问题,减少头颅的重复性局部受压,避免偏头歪头的出现;
-
对四肢的伸展、活动及手部的精细运动锻炼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
促进肠道蠕动,减轻肠胀气、肠绞痛的问题等。
可见一个小小的动作,能给宝宝带来这么多好处。你家宝宝今天趴了没?
最后再回答两个常见的问题。
每个宝宝的发育都各有特点,家长不是专业人士,可能还有不少疑问。如果不确定宝宝是否属于运动发育落后或担心其他问题,都可以到育学园诊所来。
育学园诊所发育门诊提供专业儿童发育筛查和评估服务,关注宝宝的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理解与表达、社会性及人格、认知及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能够对宝宝进行全面的评估,帮助爸爸妈妈了解宝宝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并给予养育指导。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