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
Hi,欢迎来到国内最大的心理服务平台——简单心理!这里有最实用的心理学涨姿势内容,还有数百位全国顶尖的心理咨询师为你服务。应用商店搜索“简单心理”下载APP,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帮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推荐一个「按时计费」的心理学副业 ·  17 小时前  
壹心理  ·  比起离婚,这个行为对孩子影响更深 ·  2 天前  
壹心理  ·  懂点心理学的人,活得简直不要太通透! ·  3 天前  
新东方家庭教育  ·  当我学会“多巴胺”教育法,14岁儿子的内驱力 ... ·  4 天前  
新东方家庭教育  ·  当我学会“多巴胺”教育法,14岁儿子的内驱力 ... ·  4 天前  
辉哥奇谭  ·  如何快速走出焦虑?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

拖延已经过时了,下面教你一种浪费时间的新方法

简单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1-03 19:59

正文



我本科的时候,学校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我校的同学每天学20个小时,每周学7天,每学期学两周。”


嗯,可能就是最近这两周。


熬夜刷题背书,一边悔恨当初为何如此拖延,一边立下了“下学期坚决不拖延”的Flag。


拖延症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那种deadline前一天,通宵赶出一篇报告/论文的经历。你不拖延,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谁有本事大胆地说:“我没有拖延症!”


但不得不说,我就没有。

 

我从来不拖延,只要有个什么事情就想立马完成。因为我承受不了那种离deadline还有几个小时但我却什么都没做的恐慌感,我会被这种焦虑所淹没,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有效工作。

 

更准确地说,我其实是把这种恐慌提前了,我在deadline前几周甚至几个月就有这样的感觉。

 

拖延症痛苦,提前症更痛苦。




提前症是什么?


提前症(pre-crastination)是拖延症的相反面,这个名词本身也是根据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创造出来的,指习惯于迅速完成任务的倾向,但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本身就像拖延症一样,提前症其实也并不属于严格的「症状」,它只是人们在面对任务和工作时的一种倾向,和行为模式。

 

以下是一些提前症的表现:

  • 每次都秒回email,但不仔细斟酌措辞;

  • 和小组一起工作时总是率先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是留给别人去做;

  • 到家前15分钟手里就准备好钥匙开门;

  • 几乎所有约会都早到;

  • 在截止日期前很多天之前就完成任务;

  • 提前很多天/几周就开始为一个月后的旅行做准备;

  • 喜欢做计划,喜欢考虑未来;

   ……


提前症并不总是意味着在时间上提前完成所有的事情,有时候他们会为了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情,而不惜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也就是说,用体力消耗来避免脑力消耗。


其实比起「提前」,用「打钩」来描述他们的行为更加贴切。习惯于提前完成任务的人们,其实并不在意完成质量,而只是想赶紧「结束掉」这件事,好在自己的to do list 上打钩,看到一条条任务都被打钩的画面,他们会觉得很舒爽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提前?

 

1. 做完我就不用老想着了

一种理论认为人们会追求尽快完成一些事情,是因为不愿意总「惦记着它」。人们的工作记忆是有限的,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对自己说等下记得做一件事情,但过几分钟,就忘得一干二净。


因此为了释放工作记忆,当一个任务出现时,有些人就选择立刻完成它,这样就可以将它从记忆中划去了,类似于清理缓存。


2. 焦虑让我无法坐看云卷云舒

有些提前症患者会被焦虑情绪所控制,他们在解决手头所有事情之前,无法放松(听起来很像A型人格吧)。一旦任务出现后,就会有一种迫在眉睫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促使他们想要尽可能地快速完成任务,让这些「要做的事情」从眼前消失。因此,减少心理上的工作量和压力水平是他们想要立刻完成工作任务的首要驱力

 

3. 为了完成而完成,Tick in the box

就像之前所说,提前症的本质其实是「打钩」,单纯地为了结束掉一件事情而不得不立刻采取行动,很多时候,这其实是一种类似强迫的行为,或冲动行为。



 

不拖延,当然有优势!

 

提前的优点好像是显而易见的:

  • 至少让你「看起来」很靠谱,提前完成说明办事效率高,你可以很放心地与一个提前症患者共事,不用担心拖沓任务。

  • 不用承受deadline前的熬夜和恐慌;

  • 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放松(至少在拖延症患者眼里是这样的);

  • 总是计划未来,提前采取行动,减少了不确定性;



 

但提前,其实还不如拖延...


当拖延症患者听说提前症患者也有苦恼时,类似于单身狗听别人抱怨自己男/女朋友给自己买的礼物不好看一样,内心是崩溃的。

 

然而这些提前症患者们确实有自己的苦恼:

 

  • 降低完成任务的质量,快速完成意味着他们并没有花费额外的时间来完全地、通透地思考事情。所谓「慢工出细活」,过于高效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潦草;


  • 泯灭创造力 当你接受一项任务后,比起立刻开始行动,先拖一些时间娱乐一下,但其实这项任务仍在脑海后台运行着,这让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思维,会有更强的创造力,完成任务的质量也会更高。所以,“You call it procrastinating. I call it thinking.”


  • 很多有用的信息并不一定在最开始就出现,因此,当你根据有限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完成任务时,会渐渐发现得出的结果是偏差的。同样,每个人的想法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你提前很久写完论文,却发现:出现了一个新变量,或者有一个新的想法,需要推翻之前所有的工作,这时候就要面临艰难的抉择了。


约会早到、开会早到、赶火车赶飞机早到、提前准备所有的事情,其实是另一种浪费时间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提前的人们好像并没有比拖延的人们有更低的焦虑水平,或者更多的娱乐时间。他们总是在「奔向未来」,却没有时间感受当下。

 
我好像是提前症患者,应该怎么办?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再来一句实话,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我们总是幻想:等我忙完这一阵,就可以休息了。但事实往往是:等忙完这一阵,就可以忙下一阵了。总是提前的人们希望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迎来的却是更大的、等待下一场战斗的焦虑。


我们需要接受这个残忍的事实:人生在世,活儿是永远干不完的。所以,不管是拖延还是提前,大部分人毕竟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社会功能,处于拖延和提前中间的一段区间。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焦虑,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力不被焦虑所控制、淹没。


另外,过完元旦了,和我一样的提前症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对自己说一句:“有什么事,等过春节再说。


(开玩笑的,还是要好好学习/工作。)


祝正处于「一天一门课,一周一学期」状态的同学们:期末顺利哟~


参考资料

Richter, M. (2015). Commentary: Pre-crastination: hastening subgoal completion at the expense of extra physical effor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David A. Rosenbaum, Edward A. Wasserman. (2015). Pre-Crastination: The Opposite of Procrastin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公众号原创文章归简单心理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

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