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里,你要先感受边界,然后才能打破边界。图/Edward Hopper
文/张家明
2013年,美剧《纸牌屋》正热播的时候,《新周刊》推出了当年的中国电视榜,封面标题就叫“小屏,你好”,令人会心一笑地指出了当时新文化的演进:“从电视大屏到电脑、平板和手机小屏,电视传播在慢慢嬗变。屏幕变小以后,电视更无所不在。”
2017年,另一部美剧《权力的游戏》播出了第七季,昔日小小的手机屏幕难以完美地呈现剧中火龙冲破兰尼斯特大军和亡灵大军的壮观场面,冰与火的战场转移到了更大的屏幕上:超大屏电视复兴,平板尺寸向笔记本看齐,手机屏幕也不断向无边框的“全面屏”进化。屏幕变大以后,精彩更无所不至。
如果说,小屏增加了信息的渠道,能够将内容传送到每一位手机用户的屏幕上,那么更大的手机屏幕则拓宽了信息的深度,突破娱乐与文化的边界,为人们呈现一个更全面、更多元、更细致的“全面屏时代”。
vivo X20 全面屏手机为你完美呈现极光之魅。
年龄无危机,屏幕无边界
也是在这短短几年间,互联网文化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的变化。因为当90后成为互联网文化的定义者之时,恰好也是他们开始在上班与下班之间疲于奔命之时。
在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看来,由于现代工业社会提供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商品已经极大丰富,它们起到的作用不再是宣传,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好的生活方式,一种比以前好得多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稳定而规矩的好生活,也阻碍了生活进一步的质变,使人们满足于当下或困惑于未来。
生活艰难,难免令人沮丧。图/Jeannie Johnson
事实上,年轻人的心理危机,往往是他们自己建构出来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教授苏珊•克劳斯•惠特伯恩认为,年龄就是一种社会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而中年危机之类的说法就像星座学说一样,“它带给你确定感,提供一种借口,一种预期”。80后仍在互联网舞台中间时,90后被认为是更为张扬个性的一代;当90后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主角,一部分人率先提出了“丧”,接着越来越多人忽然没了个性,一起丧了起来。
生活从未止步于丧,马尔库塞在1960年代的时候显然想不到20世纪末计算机普及以后的信息时代,以及21世纪手机进入“全面屏时代”的移动互联网革命。
互联网产品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图/rawpixel
全面屏时代的互联网,早已告别了单一化社会。2010年,《浅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夸张地说,互联网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剥夺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互联网的发展彻底证明他是错的,正是PC和手机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阅读方式,使我们得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全面而深度的学习。
全面屏时代的青年,正在不断地突破边界。全面屏提供了更全面、更细腻、更多屏的视觉效果,拓宽阅读、娱乐、社交的边界,最后消除它们之间的界限,生活就是阅读,生活就是娱乐,生活就是社交。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一个职业或一个身份的束缚,很可能同时拥有多重职业和多种兴趣。全面屏时代的青年,都是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能够不断突破边界,看到人生的大海。图/pixel
感受边界,然后打破边界
而所有斜杠青年都应该知道,斜杠后面的名称不是一个向他人展示的虚荣标签,它们意味着你在不同生命层面的实践。福柯说,我们应该“关注自身”(epimeleia heautou, take care of your self),这不仅仅是说一种关于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一种实践、一种工作(work)、一种作用(working on)。
某种程度上,大部分感受到人生危机的年轻人,都是愿意“关注自身”的人。危机感来自于自我评估,人们在某个阶段必然会审视自己人生,常常感到不满和失落。但是,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没有从自我评估中感到危机的人,多半属于得过且过,没有生命感,也没有人生目标的人。
有危机,才有转机;感受到边界,才能打破边界。
在电影《狂舞派》中,主角们用舞蹈打破人生的边界。
看电影《29+1》是一个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主人公林若君是一个即将三十岁的香港白领,过着跟大多数职场人士并无二致的生活:每天像机械一样定时起床、梳洗、上班,同时遭遇了职场危机、爱情危机、双亲衰老的打击,最终承受不了而辞职。另一位29岁的少女黄天乐,明明身患癌症,却永远乐天知命,开开心心地出发去她的梦想之地——巴黎。
林若君机缘巧合地搬进了黄天乐的家,从黄天乐的日记重新找到了激励,与过去和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巴黎”。在这里,巴黎是一个丰富生命的象征。海明威说:“假如你有幸在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它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座流动的盛宴。”
电影《29+1》剧照。
媒体人周先生也是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职业转变,是从一个上升期的互联网新闻资讯客户端,回归到被人看衰的传统媒体。周先生说:“很多人认为在互联网媒体做内容应该挺自由,其实未必,它很可能更依赖于机器逻辑,把编辑变成机器和算法的执行者,换另一个人来做你的工作,也没有什么两样。反倒是在一些纸媒里面,你有更多机会去做原创新闻,去尝试更多样的新闻报道,去看见更全面的新闻现场。”
当问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周先生反问,现在还有哪家传统媒体不在新媒体上?互联网技术早已打通了一切,只是很多人的观念尚未融会贯通,打破新旧之间的界限。
不止是媒体,互联网打破了很多行业里的新旧界限。图/Richard Revel
在一家成立了三十年的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的张小姐,每天按时上下班,生活两点一线,看起来毫无波澜。大企业的条条框框不少,行政工作近乎乏味,几年下来,早就把食堂和周围的食肆都尝遍了。张小姐对工作却没有那么多抱怨:“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我当然愿意去尝试。不过现在也不差,下班后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这个城市的横街窄巷,看看有什么好吃的美食,试试有什么好玩的小店。”
当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无聊得难以忍受时,也许他们能够给你启示:埃里希·弗罗姆改变了我们的心理结构,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上班族;费尔南多·佩索阿被称作“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他是公司里最边缘的人,他也享受这种边缘感;爱因斯坦颠覆了人类的时空观,但他年轻时满足于当一名专利局的小职员,收入稳定,有大把的时间思考。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一个小职员,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偶尔制造一点意外和惊喜,最终在两点一线之间产生出无数道分叉,通向人生的角落,抵达生命的边界。
人生有边界,但边界可以被延伸、拓宽、消除。图/Edward Hopper
选择全面屏,选择更全面的人生
突破边界之后的全面屏时代,才能随心所至,看到更多。
正如尼采说:“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你也许能第一次看到海岸的全貌;再度靠近海岸时,你就强于那些从未离开过海岸的人,你能更全面地了解海岸。”
从不可触摸的黑白屏到多点触摸屏,从3.5吋到4.0吋、4.7吋、5.5吋、6.0吋的屏幕尺寸,从320P到480P、720P、1080P、2K、4K的分辨率,我们不断地探索边界,寻找一个最合适的手机屏幕。
从小屏时代到大屏时代,手机屏幕一度追求“越大越好”,加上宽阔的边框,手机的实际尺寸接近一个小平板。随着国内市场的成熟,用户和厂商都不再片面地认为手机“越大越好”,但人们对大屏视野的需求又居高不下。如何实现无边框,在较小尺寸的手机上,放入更大更好的全面屏,已成为下一阶段各厂商之间的比拼焦点。
vivo X20 全面屏手机陪你看北纬30度秘境·死海。
保持相同、亦步亦趋是最乏味的,我们和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是创造的关系、创新的关系、超越的关系。在这场“全面屏战争”中,vivo X20 采用了革命性的全面屏设计,在给用户带来更广阔视野的同时,同时还兼具了良好的握持感。
在今年6月的上海MWC2017展会,vivo还展示了可实现屏下指纹识别的“vivo隐形指纹”功能,这项技术很有可能会在vivo X20上得到应用。如此一来,vivo X20的屏幕将会是一块更极致的全面屏,因为指纹识别不再需要独立的按键和区域,整块手机屏幕都可以识别你的指纹。
vivo X20 全面屏手机的整个屏幕可能都是指纹识别器。
实现了屏下指纹识别的vivo,将会让我们的智能生活升级为一种艺术享受。福柯说,艺术不应该仅仅只是和事物有关,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也是苏格拉底倡导的生活哲学,人们必须像艺术家创造艺术品一样,带着审美意识来主导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在vivo的规划中,未来“vivo隐形指纹”还会将指纹识别功能提升到交互层面,如定向手势识别、生物检测、安全认证,极大地提升手机的使用体验。
选择全面屏,你会看到一个更全面、更多元、更细致的世界。选择全面屏的vivo X20,你还将得到一件艺术品、一种人生态度、一项生活艺术以及一个未来世界的全面图景。
vivo X20 全面屏手机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