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一版照明规划诞生在2007年,当时偏重于对照明设施的建设。后来的10多年间,景观亮化工程大幅度增加,由此产生了很多问题。新的照明规划修编关注到了“暗夜保护”的理念,其中一个重点片区,就是杨艳梅之前负责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简称“深超总”)。
深超总位于深圳湾北部,被各种湿地公园环绕,再往东南是香港的米埔自然保护区,是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有很多候鸟在那里休息停留。与此同时,深超总规划的建筑密度非常高,其中7成以上都是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这种超高强度开发,加上公众已经习惯的亮化模式,和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很矛盾的。
深圳候鸟季大概从每年的10月延续到第二年的5月,其中1月和2月是越冬候鸟飞临深圳湾,数量会达到峰值,有十万多只候鸟会选择在深圳栖息,种类多达100多种。留在深圳湾的候鸟,在夜间会有觅食的需求。大量的灯光出现在它们迁徙的通道上,会导致它们冲向光源,发生迷路或者撞击,而且会影响它们的昼夜生活节律、扰乱筑巢和繁殖。
图源:杨艳梅
“为候鸟季设置单独的照明模式尤为重要”,杨艳梅说,“在候鸟栖息时,除了必要的功能性照明,景观亮化的灯光必须关闭或者调暗。我们反对使用那种将整个大楼当做屏幕的媒体立面,避免使用大功率的激光灯,也要禁止从下往上把树冠打亮等。”
“但也不是说城市夜景就不做了,我们希望推广‘内透光’模式,灵活利用建筑内部的功能性灯光,比如办公室、楼梯间、走廊等,靠近窗户的灯具可以有一个单独的回路。”杨艳梅说,“我们可以选择只将高层建筑的塔尖或最高几层点亮,这样的灯光低调内敛,避免了大量光污染,既美观又省钱。”
像这样“候鸟友好”的照明方案需要和不同地块业主、设计师来回协调,也会存在反对的情况。另一方面,深超总的地块仅一平方公里,就算照明方案能完全实现,对于整个候鸟通廊来讲作用也很有限。
杨艳梅清晰感知到,“这样一个项目很小,很难影响整个城市,但还是想通过它传达‘候鸟友好’的理念。我们希望让更多从业人员和公众看到,高楼大厦的夜晚也有对动物更安全的呈现方式,这原本是我们在设计建筑之初就应该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