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身体有这些症状,说明你心理出问题了! ·  2 天前  
简单心理  ·  总是搞砸一段亲密关系,这到底是怎么了? ·  2 天前  
简单心理  ·  成长,很多时候是从「失去」开始的 ·  2 天前  
武志红  ·  习惯性否定你的人,一定要远离!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一哭二闹三上吊,是权力斗争不是爱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3-30 12:18

正文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一则微博新闻:女子欲跳楼逼丈夫就范,被救后反埋怨警察来太快。



近日,一年轻女性因与丈夫发生感情纠纷,女子负气欲跳楼轻生逼丈夫就范。民警得知后火速赶往现场,果断出手营救,成功将其从生死边缘拉回。女子被救后不提感激,却抱怨民警“太负责任,动作太迅速”…


民警很无语,那位女子的丈夫应该也很无语。


一哭二闹三上吊,这句民间俗语,过去是用来形容已婚妇女向丈夫耍泼的手段,现在有了高楼大厦,上吊的时代感便没有那么强了。改用跳楼的方式更震撼,更有效果,因为能够吸引眼球,无形中还能够让群众们帮忙施加压力。


为何要用极端的方式来逼丈夫就范。


北大学者吴飞在他的著作《浮生取义》,阐述了中国家庭文化背后,一套独特的“家庭政治”的潜规则。


有数据调查说,西方的自杀者中,有九成是患有精神疾病的,而中国的自杀现象,有六成是患有精神疾病,那么剩下的呢? 


吴飞在《浮生取义》里面说,他们自杀的动机,不但不是示弱,反而是为了争取正义,是为了争夺在家庭中的权力


以死相拼,不是自我放弃,而是以退为进,是为了积攒道德资本,是为了达到道德的制高点


道德制高点有什么好处?


道德制高点说明:我是对的,你们都得听我的。


这是在玩受害者游戏的终极版,把自己放在受害者位置,将对方推到加害者位置,加上外围还有那么多的观众,如此一来,便有了道德资本和权力资本,似乎就可以迫使别人遵从自己的意愿。



而另外一位母亲,则用了闹的手段,摆明要在群众面前对女儿施加压力。


还是来自微博的消息:女儿婚后偶尔忘打电话,母亲赌气不吃不喝


两年前,吴女士出嫁时,母亲要求她住到夫家后每天打一个电话,每个星期回一次娘家。吴女士一一照做。但最近一年,因备孕及工作等原因,她偶尔会忘记打电话。女儿忘打一次电话,母亲赌气不吃不睡,直到女儿打电话安抚。


母亲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说,以后每天要给家里打个电话,每周要回娘家探亲一次。


她本以为母亲只是口头说说而已,但母亲表情非常严肃,并且要求她当场答应,还说:在场的亲戚朋友都是见证人,你可不能食言。


“没出嫁之前,我没觉得母亲这么粘,现在反而觉得她非常依赖我。”吴女士说感动之余,还是觉得面对母亲这份爱,压力很大。


这位母亲好像变成了孩子,而女儿则变成了妈妈。


女儿充分的去考虑妈妈的感受,但是妈妈却并未理解女儿的感受,甚至好像都看不到女儿在备孕及工作的真实情况,根本不考虑这么做会给女儿造成困扰。


爱,往往成了控制的理由



别以为只有女人会用一哭二闹这些方法,男人也会用。


一位朋友曾和我分享了他的故事,那年中学毕业,同学组织到一起去一个海滨城市玩,算是一次毕业旅游。但是朋友的父亲说什么都不让他去,理由是担心他。


担心可以理解,但朋友已是高中毕业生,也算是成年人了。而且,即使暑假不让他游,等他读去大学的时候,不还得让他去另外一个城市。


人生能有几次这样的青春,朋友非常想参加,行李都收拾好了,父亲竟然在他面前抽泣的哭了起来。父亲这一哭,朋友心里好难受啊。虽然最后还是跟着同学出去了,但是他一直忘不了父亲的眼泪,朋友觉得很内疚,而那次旅游并不能尽兴。与此同时还有种莫名的愤怒,但是愤怒出不来,于是旅程快结束时他发了一场高烧。


朋友百思不得其解,他妈妈解释说,因为父亲很爱他,主要是担心他出远门。


如果这就是爱,一哭二闹三上吊,那么爱你为什么呢?


母亲赌气不吃不喝,父亲流泪不让旅游。他们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态度:我都这样了,你怎么不听我的。我就是要让你内疚,就是要让你后悔


他们牺牲自己,委屈自己,积攒道德资本,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用这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对的,你是错的,你得听我的。


美国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里面解释了,这不是爱,这是控制,把控制当成爱,爱就成了一种伤害。


帕萃斯说:在家庭关系中,控制者把控制当做爱的体现。


控制欲望太强的人,会是别人的噩梦,他们势必会追求让别人听自己的,而构成对对方意志的绞杀。所以对方总会想要逃走,但是控制者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有控制欲或自己在压制别人。



比如那位母亲,她仿佛虚构了一个女儿形象出来,那个女儿是每天会打电话给她的,每周会回娘家的。一旦控制者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伴侣,子女等,他们对于真实的人的想法就会不闻不问。


控制关系只会阻止控制者意识到,他们正在错过真正的亲密关系。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将爱划分为“出于匮乏的爱”和“存在的爱”。


“出于匮乏的爱”常常是以依赖和控制别人为手段,满足自己内心安全感的需要。


就像借跳楼逼丈夫就范的女子,要求女儿每天打电话给自己的妈妈,用哭的方式阻止儿子去旅游的父亲,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因为匮乏,因为害怕失去,所以控制;因为控制,对方逃离,所以更害怕失去,所以加大控制。


而外界的失控,是内在失控投射出去的结果。内心的失控和崩溃,在自体心理学里面有个术语,叫自我瓦解的体验。


这种感觉多是源于婴幼儿时期,对早期照料环境的失控。早期的照料环境不如意,但是孩子并没有办法改变一切,所以对任何的关系都希望获得控制。


控制意味着安全,若控制不了,就再一次面对那种自我瓦解、无助、无能的痛苦,这也成了控制者内心的情感模式。


哭,不吃不喝,上吊跳楼,不仅是在积攒道德资本去对他人实施控制,同时也伴随着自我攻击,对内心自我瓦解体验的攻击。


所以一哭二闹三上吊,步步为营,步步惊心。


但这样的自我攻击常常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内疚,内疚的感觉就在提醒别人,你错了,你要么按照我的来,要么你的内心就会受到道德的攻击


在关系中,控制者需要尊重界限,要看清自己的边界,也要看到真实的对方并非是你想象虚构的存在。


被控制者同样需要觉知自己的边界,我们无法远离控制,无法认清楚关系的边界,常常也是因为内心有严重的内疚感,认为所以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责任。


爱,是界限的尊重,控制,是界限的入侵。



我的孩子所在的幼儿园,有三项规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破坏环境。在幼儿园里面,所有的老师和孩子都需要遵守这三项规则,除此之外,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这三项规则,便是爱的界限。


界限,是为了维护我们之间的爱。


所有的控制都在入侵关系的界限,所有的控制都在阻碍关系的发展。


“存在的爱”就像泰戈尔那句经典的诗句一样:“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自己虚构的想象,而是对方的真实存在。


爱是照亮和温暖,不是牵绊和控制。



作者 | 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

本文转载自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你可能还喜欢

《不要再拯救别人的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