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导体芯闻
您的半导体行业内参,每日精选10条全球半导体产业重大新闻解读,一天只花10分钟,享受CEO的定制内容服务。与30万半导体精英一起,订阅您的私家芯闻秘书!欢迎订阅摩尔精英旗下更多公众号:摩尔精英、半导体行业观察、摩尔App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10 月 22 日,宜独处 ·  4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不止有书香 | 颜值美食区域摊主集结完毕 ·  6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摇摇晃晃,逛逛酒鬼诗人的小酒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导体芯闻

中国企业缺芯少魂怎破在美发展困局;离掀翻英伟达还有多远?;“北斗”逆转“有机无芯” | 摩尔内参 1\/22

半导体芯闻  · 公众号  ·  · 2018-01-22 18:00

正文

1、中国企业缺芯少魂怎破在美发展困局

2、2018年DRAM/NAND Flash冰火两重天

3、东芝考虑将存储芯片业务单独上市

4、中国AI芯片企业离掀翻英伟达还有多远?

5新款显卡抢DDR6产能,DDR4 去哪生产

6、次代 iPhone 要用 Full Active?JDI 狂飙 8%

7、台积电:7nm工艺唯我独尊 市场份额100%

8、三星否认“诱使”用户换新机的指控

9、“北斗”逆转“有机无芯”局面 有望成为标配

10、住友化学传退出蓝宝石基板业务


一、中国企业缺芯少魂怎破在美发展困局

1月15日,一条消息刷爆了科技圈:据美国科技媒体TheVerge报道,美国国会重量级议员得迈克·科纳威(Mike Conaway)提出一项名为“保卫美国政府通讯”的法案,并有18名议员联名签署,旨在禁止美国政府机构使用中国公司的电话和通讯设备。


该禁令要求:美国政府机构禁止与使用华为或中兴(子公司或附属公司)生产的电信设备的实体接触,禁止使用这些实体提供的电信服务,禁止使用由外国政府所拥有、控制或与之相关的实体所生产或提供的电信设备或服务。


不过,该法案需要在得到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美国国会参议院的批准,并由总统签字后才能成为法律。漫长的审批流程才刚刚开始,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已经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华盛顿又提高了对中兴和华为这两家中国科技公司的提防。


倘若此法案成行,在美国手机市场中所占份额排名第4的中兴通讯(000063.SZ)就要深受其害。中兴的股价也在这一消息发酵的次日应声下跌。就在此前4天,中兴通讯美国首席执行官程立新才刚刚表示,公司计划于今年年底或2019年年初向美国市场发售5G移动设备。然而该禁令的提出,让中兴的5G之路蒙上了阴影。


这一法案究竟会对中兴等中国科技企业造成多大影响?中兴是否有机会从逆境中找到反败为胜的妙方?带着这些疑问,《投资者报》记者设法联系到中兴通讯的品牌部负责人,但对方表示,公司暂不会就此问题做出相关回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其实这早已不是中兴在美首次遭遇类似的困局。与其说是天降横祸,更不如说这种政治上的“刁难”对中兴来说早已成为一种“常态”。种种政策的背后不仅仅是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有意遏制,更是大国政治经济利益层面之间的博弈。


2016年,美国商务部以中兴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为名而将中兴通讯列入“实体清单”,限制中兴在美国的供应商向中兴出口产品。2017年3月7日,在被美国“封杀”一年后,中兴通讯通过认罚8.92亿美元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虽然这一风波令中兴在2016年出现较大亏损,但中兴通讯因渡过“公司成立3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而松了一口气。然而彼时谁也没有料到,风波平息还不足一年,又是类似的事故让风波再起。


中兴从事的是电信设备和智能手机业务,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数以万计、非常复杂,仅仅来自美国的上游合作伙伴就有数百家,其中不乏微软、高通、TI、Intel、Oracle等厂商。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关键产品是美国独家所有,这就意味着,这次的惩罚甚至有可能会直接影响中兴的正常经营。


中美双方都付出代价


近年来,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过渡,中国科技产业崛起引发的“中国威胁论”声音越来越大,产生贸易冲突的几率也越来越大,有观点称,这次中兴事件的发生,实际上是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崛起的一次“政治性警示”。


目前,中兴终端产品已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发货量占比超75%;2015年中兴在美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500万部,是在美国市场出货量最大的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在美国市场排名第4。


过去几年,中兴在美投入巨大。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兴在美国有350多名员工,80%是本地员工,在全美建立了6个研发中心和1个物流中心。此外,中兴还参与到美国文化体育产业中,中兴手机成为美国NBA五大球队的官方合作伙伴,通过NBA这样的全美运动,在美国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知名度。


可以看出,在全球产业大融合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受中兴美国受限消息影响,美国供应商股价上周应声下跌,这也成为了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根据近日消息,在企图制裁中兴的同时,与中兴相关的美国供应商也遭到了“误伤”,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高通和英特尔,光高通一家就将损失近4000万美元的利润。美国芯片市场股价跌幅大于整体市场,其中Oclaro股价下跌15%,遭遇两年最大下滑,收入也同样下滑。中兴采购占到其销售额25%的硅谷新贵Acacia的IPO之路甚至也有可能会受到拖累。


然而,在中美双方都因此而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17日路透社的一则消息令这一切看起来更像是一场闹剧。该消息称,白宫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没有证据显示华为公司为中国政府在美国从事“间谍活动”。此消息18日被西方媒体大量转载,外媒纷纷评论说,这与美国国会之前指责华为和中兴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结论截然不同,令人十分惊讶。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8日公开表示,中方已注意到有关报道,这再次证明美国国会的相关指控是不实的。希望有关国家正确看待中国企业的投资经营,并为其创造公平、稳定的环境。


打破“缺芯少魂”局面


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电信市场,美国电信市场规模无法被忽略。目前,华为、中兴的海外市场收入已经在公司总收入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在5G发布前夕,这一市场的重要性愈发显现。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系列风波也应该引起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中国的通讯、终端等多个领域,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还不够强,如果遭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制裁,我们自身的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不打破这种局面,今天是中兴通讯,明天有可能就是联想、华为、小米,因为主动权并未掌握在我们手中。


跳出中兴看整个科技产业,“缺芯少魂”的局面并未完全打破,需要我们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继续补课。一方面是政府层面加强鼓励和支持政策的力度;另一方面,需要科技企业们抱团与联合发力,逐步加大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合作力度,围绕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的自主核心技术,采用联盟、深度合作等方式,推动自主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2018年DRAM/NAND Flash冰火两重天

2017年,整体内存产业不论DRAM或NAND Flash,都度过了一个黄金好年,那么2018年可否持续荣景呢? 综合目前业界的看法,DRAM热度可望延续,供不应求态势依旧,但NAND部分,恐怕就不会那么乐观了,由于大厂3D NAND良率大跃进,供给过剩问题已经提前在2017年第四季引爆,至少2018年上半年恐怕都不会太理想, 最快2018年第二季供需平衡,第三季再度供给吃紧,届时产业由悲转喜。


DRAM无新增产能


首先就DRAM部分,以大方向来说,2018年在Fab端并无新增产能,顶多就是制程从2X奈米推进到1X奈米或是1Y奈米,带动位的成长。 市调单位集邦科技更直接表示,2018年各DRAM厂资本支出计划都倾向保守,新增投片量约5~7%,这些新增产能都来自现有工厂产能的重新规划与制程转进。



此外,集邦也提到,随着智能手机内存容量升级,以及服务器、数据中心需求强劲, 2018年DRAM需求将成长约20.6%,供给端方面,预估将提升19.6%,为此,就整体面来看,2018年整体DRAM产业供需持续吃紧无虞,也因此,2018年各大DRAM厂商,包括三星、SK海力士、美光, 甚至是台湾的南亚科、华邦电持续稳健获利不成问题。


但目前在DRAM端有两点要留意与观察,第一、虽然2018年整体DRAM端无新增Fab的产能出来,但是三星有意在平泽(Pyeongtaek)兴建第二座12吋厂,SK海力士也将在无锡兴建第二座12吋厂, 这两大厂的新厂产能最快2019年才会开出。


只是韩媒持续报导,三星将在DRAM端持续扩大产出的消息,不断动摇市场对DRAM产业的信心。 韩媒不断提到,三星在平泽厂区的半导体厂是两层楼建筑,二楼无尘室将近完工,这些空间将投入DRAM的扩建,但根据内存业者的透露,这两层楼中,有一层是投入3D NAND的扩产,至于另外一层楼中, 有意置入月产能五万片的DRAM产线,只是设备商也透露,三星还没下单采购设备,因此所谓新增五万片的DRAM产能想在2018年就开出,真的很困难。


服务器内存合约价续涨


第二个观察点是,DRAM种类繁多,包括Commodity、Specialty、Mobile、Server等DRAM,因为彼此间有产能排挤效应,究竟在2018年,哪几种会最缺,价格涨幅最大,市况还不明朗, 因为国际三大DRAM厂,三星、SK海力士与美光,尚未揭露2018年的产品组合。


但市调单位集邦科技已经提前预测,2018年最缺的会是Server DRAM。 集邦认为,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需求与日俱增,2018年服务器内存的成长率将达28.6%,续居内存各大产品线之首,带动价格上涨,主要原因包括第一、Intel与AMD新服务器平台转换推波助澜,以及第二、 北美网络服务业者如Google、Amazon Web Service、Facebook与Microsoft Azure在新数据中心建案上的需求。


而光是2018年第一季,服务器内存合约价将再上涨约5~8%,届时主流模块报价方面,一线厂32GB服务器模块将达300美元大关,二线厂更会高于此价格,使得2018年第一季度价格将会维持在相对高点。


2018年NAND产业怎么看? 业界多估「先下后上」,而与NAND产业连动性最高的群联董事长潘健成估第一季价跌需求增,第二季报价回稳,第三季供不应求。 而其实,因3D NAND良率终于快速上升,尤其64/72层3D NAND纷纷量产,并已优先应用于SSD产品线,120GB的SSD在2017年12月中旬就跌破2017年年初的起涨价,通路商开始大举抛货,报价下看30美元。



三、东芝考虑将存储芯片业务单独上市

1月22日报道,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东芝公司正考虑将其存储芯片业务上市,如果将该项业务以180亿美元售予贝恩资本的计划在3月底前不能获得反垄断批准。该报道称,为存储芯片业务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是东芝管理层正在考虑的几个应急计划之一,与出售这项业务相比,一些分析师和东芝股东更支持将其上市。



东芝去年9月同意将其存储芯片业务售予贝恩资本为首的一个财团,并计划将所得资金用于偿还破产的美国核电子公司西屋电气的巨额债务。


不过,该公司在去年年底通过向海外基金发行新股筹集到6000亿日元(约合54亿美元),已有了足够资金偿还这些债务。总部位于香港的激进投资者Argyle Street Management已明确表示反对出售芯片业务,认为已没有必要这样做。



四、中国AI芯片企业离掀翻英伟达还有多远?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风口,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在试图通过该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和竞争优势。


在芯片领域,英伟达作为领先的硬件生产商,影响力不可忽视。此前,美银美林集团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英伟达将会成为人工智能芯片的主导供应商,该公司正在创造人工智能计算行业的标准。


除了英伟达之外,过去两年出现了一批人工智能芯片创业企业,他们都跃跃欲试地想要成为下一个英伟达,不过,但真正的竞争可能来自AMD、谷歌这样的老牌企业,以及一批中国AI芯片公司。


当下的中国,人工智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根据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的战略目标是,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那么,赶上世界东风的中国AI芯片公司如今发展如何?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与英伟达形成竞争?


英伟达:AI芯片市场领导者


英伟达无疑是AI芯片市场中无可争议的领导者。2017年,英伟达可谓是风光无限。从游戏、数据中心到人工智能,市场对英伟达芯片的需求一路上升。


由于深度学习对计算速度的要求是“暴力”的,英伟达GPU芯片可以让大量处理器并行运算,速度比CPU快十倍甚至几十倍,因而成为绝大部分人工智能研究者和开发者的必备”核弹“。


《财经天下周刊》的消息称,国内搞AI创业的人几乎全在用英伟达GPU和平台,一个小型AI创业团队在英伟达芯片上花费几十万元很正常。


硅谷明星投资人Andreessen Horowitz也透露:“我们投资了一大串各个领域做深度学习的创业公司,每一个都跑在英伟达的平台上。”


受此影响,英伟达的股价也一路飙升,从2015年的20美元涨到如今的逾220美元,涨幅超1000%,市值已突破1300亿美元。



除了在芯片行业居于前列,英伟达在游戏显卡、自动驾驶领域也很活跃。


在近期举行的2018年CES展会上,英伟达发布了最新65英寸高端游戏显示器,宏碁、华硕和惠普将利用其技术规格与标准作为4K HDR显示器进行生产。这种超大型的显示器搭载G-Sync,很适合高端游戏PC产品。


在自动驾驶方面,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于美国西部时间1月7日晚在拉斯维加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与大众汽车以及Uber的重大合作项目。黄仁勋还透露,英伟达目前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拥有超过320家合作企业和机构。


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大实力可见一斑。


AI芯片追赶者:Intel/AMD/谷歌


英伟达也并非是GPU领域的唯一巨头,Intel、AMD和谷歌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


在半导体市场,Intel多年来一直占据“龙头”地位。然而,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这家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正遭受着严峻的挑战。在此压力下,Intel选择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回击。



2017年12月,相争50多年的Intel和AMD宣布将联手推出一款结合英特尔处理器和AMD图形单元的笔记本电脑芯片,一时间业内哗然。


芯谋研究总监王笑龙认为:“如果Nvidia在个人电脑GPU上营收减少,那么Nvidia在新市场的开发就会被牵制,所以Intel选择和AMD合作。”


数据研究机构Gartner的研究主管Alan Priestley也认为,Intel和AMD的合作将会对Nvida产生一些影响,“目前Intel和AMD联合推出的这款芯片的应用领域也正是Nvidia GPU的应用领域。很明显,Intel处理器已经渗入到这个领域内,并且通过新款芯片,AMD也会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立足点。”


除此之外,第二梯队的谷歌也在试图引发新的颠覆。


2016年,谷歌宣布将独立开发一种名为TPU的全新处理系统。该系统是专门为机器学习应用而设计的专用芯片。通过降低芯片的计算精度,减少实现每个计算操作所需的晶体管数量,从而能让芯片的每秒运行的操作个数更高,让经过精细调优的机器学习模型就能在芯片上运行得更快。与CPU、GPU相比,TPU效率提高了15-30倍,效能提升了30-80倍。


崛起中的国产AI芯片厂商


随着“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芯片企业也在迅速发展,其实力不可小觑。


>>>寒武纪科技


寒武纪是全球第一个成功流片并拥有成熟产品的AI芯片公司,拥有终端AI处理器IP和云端高性能AI芯片两条产品线。2016年发布的寒武纪1A处理器(Cambricon-1A)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该产品还入选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评选的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寒武纪的团队则源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后者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国立学术机构,联想、曙光等一批高技术企业就诞生自该所,目前它也是寒武纪科技的重要股东和产学研长期合作伙伴。


2017年8月,寒武纪科技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由国投创业,阿里巴巴创投、联想创投、国科投资、中科图灵、元禾原点、涌铧投资联合投资。本轮融资后,该公司跻身“独角兽”行列。


>>>华为


2017年的数据显示,华为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但华为在研发手机的同时,也在研发人工智能处理器。


2017年9月,在柏林IFA展上,华为正式对外发布了最新的麒麟970芯片,这也是华为首款人工智能(AI)芯片。该芯片首次采用台积电10nm工艺,与高通最新的骁龙835芯片是一个工艺,但集成55亿个晶体管远比高通的31亿颗、苹果A10的33亿颗多,带来的是功耗降低20%。



据了解,麒麟970在继承过去数代成果的基础上,首次集成NPU(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专用硬件处理单元,创新设计了HiAI移动计算架构,其AI性能密度大幅优于CPU和GPU。


同年10月,搭载麒麟970的华为Mate 10开卖,成为目前市面上第一款搭载AI芯片的智能手机。


>>>深鉴科技


深鉴科技公司由四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科技人员于2016年创立,是一家专注深度学习处理器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致力于深度学习处理器与编译器原创技术的研发,从而让所有算法开发者都能便捷使用。


2017年10月,深鉴科技公布了其芯片计划。官方信息表示,由深鉴自主研发的芯片“听涛”、“观海”将在2018年第三季度推出,其中,“听涛”系列芯片采用台积电28纳米制程,核心使用深鉴自己的亚里士多德架构,峰值性能1.1瓦 4.1 TOPS,预计将于上半年完成产品装载。



此外,深鉴科技也公布了深度神经网络开发套件——“DNNDK”,这是一个深度学习软件开发工具包,旨在简化和加速深度学习应用程序的开发。该产品不仅极大降低DPU平台深度学习应用开发门槛和部署难度,还能够大大缩短算法部署到硬件的周期,实现AI行业产品研发过程极致提速。深鉴科技CEO姚颂说,DNNDK是国内首个深度学习开发套件,可以对标英伟达TensorRT。


由于其在AI领域的突出优势,2017年10月深鉴科技宣布完成最新一轮4000万美金融资,由蚂蚁金服、三星电子领投,招商局创投、华创资本跟投。此前,该公司分别于2016年5月和2017年5月完成了天使轮、A轮融资。


>>>地平线机器人


2015年,前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创立地平线机器人,并开启了研究高难度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处理器芯片的道路。


时隔两年半,地平线机器人于2017年12月20日宣布推出旗下的两款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分别面向智能驾驶和智能摄像头。



其中,面向智能驾驶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被命名为“征程(Journey)1.0 处理器”,该芯片支持高性能的 L2 ADAS 系统;能够同时对行人、机动车、车道线、交通标示牌、红绿灯等 8 类目标进行准备的实时检测与识别。


而面向摄像头的视觉芯片被命名为“旭日(Sunrize)1.0 处理器”,它集合了地平线的深度学习算法,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安防、智慧城市等场景。


这两款处理器采用关注模型(Attention Engine)+认知模型(Cognition Engine)的数据处理流模式,可将芯片的计算速度提升10倍以上。


余凯还透露,地平线将会在 2018 年推出下一代面向自动驾驶的征程处理器。


2017年10月,地平线机器人完成了近亿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英特尔投资领投,嘉实投资联合投资,其他投资方包括现任股东晨兴资本、高瓴资本、双湖投资和线性资本。


>>>比特大陆


据公开信息,比特大陆成立于2013年,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1000名员工,分布在北京、台湾、北美等地区。该公司目前芯片出货量达数十亿,在全球建立了百亿次计算的数据中心。


2017年11月,比特大陆公布了该公司人工智能品牌SOPHON(“算丰”),并带来了全球首款张量加速计算芯片BM1680,以及板卡SC1/SC1+、智能视频分析服务器SS1等产品。



据悉,BM1680是一款面向深度学习应用的张量计算加速处理的专用定制芯片,适用于CNN、RNN、DNN等深度神经网络的推理预测和训练。


按照规划,比特大陆将于2018年发布第2代算丰AI芯片BM1682,计算能力将大幅提升,后续还将陆续发布第三代、第四代。汤炜伟表示,按照规划每隔9个月左右就会推出新的算丰AI芯片,而再过一两代,比特大陆有信心在深度学习推理上超过GPU的实际性能。


2017年9月,比特大陆被曝将从IDG资本、红杉资本等风投公司募得5000万美元,以提升其在主流投资者中的地位。对此,全天候科技也得到了IDG资本的确认。


>>>Thinkforce


据Thinkforce官网信息,2017年,这家公司由芯片设计、算法软件、系统开发领域的资深专家创立,该公司立志于设计融合一流AI算法和先进制成工艺,并以此构建人工智能硬件平台,提供一站式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2017年12月,Thinkforce宣布完成由依图科技、云锋基金、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的4.5亿元A轮融资。


同时,Thinkforce还公布了其计划推出的AI芯片特点:基于业界先进的半导体制程工艺,采用自主研发的微内核ManyCore架构,能完成AI云虚拟化调度在芯片级的实现。此架构将AI云的弹性计算和调度提升一个量级,类似CPU的虚拟化给云计算的弹性调度带来成倍的成本节约。同时,该技术结合自主研发的固件和TFDL软件SDK能够实现对于各类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加速,相对于英伟达主流计算卡能实现5倍以上的功耗和成本节省。


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AI芯片业的未来将不可估量。



五、

新款显卡抢DDR6产能,DDR4 去哪生产

韩国两家 DRAM 大厂──三星与 SK 海力士日前不约而同宣布量产 GDDR6 显卡存储器之后,2018 年市场渴望出现采用 GDDR6 存储器的显示卡,考虑到目前 GDDR6 存储器还处于产能初期量产期,产能有限的情况下也只会出现在旗舰级显示卡。市场分析师预估,因两大 DRAM 竞相争夺用与于高端显示卡的 GDDR6 存储器,产能逐步转移下,恐将造成 DDR4 等级的存储器市场缺货,也将有利其他厂商。



据了解,一般来说 xx80 或新 Titan 显示卡是最有可能采用 GDDR6 存储器的显示卡。将在 2018 年 3 月底举行的 NVIDIA 大会,市场预期 NVIDIA 可能会推出一款新 Titan 显示卡。即使届时不会正式亮相,但新 Titan 显示卡也会在 2018 上半年出现。市场目前传闻,新 Titan 显示卡将不采用 HBM2 存储器,而是采用 GDDR6 以提供 768GB/s 频宽。由于新款 Titan 显示卡初期产量不多,即使是 GDDR6,也不用担心初期显示卡存储器产能不够,毕竟绘图芯片的产量本身就不多。


接着新款 Titan 显示卡推出之后,接下来就是新一代 xx80 和 xx70 等显示卡,预计也将采用 GDDR6 存储器,存储器能增大频宽,在 4K 分辨率下有更好表现。市场预期包括 Titan 及接下来的 xx80 和 xx70 等显示卡将采用 GDDR6 存储器,三星与海力士将把部分产能移往生产 GDDR6 存储器,使原本 DDR4 产能短缺,让其他 DRAM 厂有额外商机。


随着深度学习与虚拟货币挖矿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对显示卡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带动显示卡存储器市场提升。市场分析师预估,韩国两大厂商逐步将产能移往生产 DDR6 存储器,美光 DDR6 也已通过内部认证,准备 2018 年量产供货,因应显示卡存储器需求,恐造成原本 DDR4 存储器产能缺少,这让原本就供应吃紧的市场,转向中国台湾地区厂商,使这些厂商未来能有不错的转单效应。



六、次代 iPhone 要用 Full Active?JDI 狂飙 8%

Japan Display Inc(JDI)研发的新型液晶面板“Full Active”将获得苹果(Apple)预计今秋开卖的次代 iPhone 采用。


报导指出,可柔软应对屏幕大尺寸化要求,加上价格相对便宜,是“Full Active”获苹果青睐的关键因素。据报导,“Full Active”可实现 0.5mm 的超窄边框设计、可满足屏幕大尺寸化要求,且其制造成本比 OLED 还便宜。



苹果是 JDI 的最大客户,JDI 约 5 成营收由苹果贡献。因苹果加快采用 OLED 面板,也让主打液晶面板的 JDI 前景一度堪忧。


JDI 今年度(2017 年度、2017 年 4 月至 2018 年 3 月)恐将连续第 4 年陷入亏损。“Full Active”是 JDI 能否顺利重建的关键产品,获苹果青睐有望对 JDI 营运状况带来助益。


JDI“Full Active”液晶面板已获得中国智能手机大厂小米(Xiaomi)旗舰机 MIX2 采用。


截至北京时间 22 日上午 8 点 07 分为止,JDI 狂飙 8.58% 至 253 日元,创 2017 年 10 月 11 日以来新高水准。



台积电:7nm工艺唯我独尊 市场份额100%

1月18日,作为天字一号代工厂台积电举办投资者大会。即将在今年6月退休的公司董事长张忠谋称,预计台积电2018年收入将增长10-15%,驱动力来自HPC高性能计算、IoT物联网、汽车驾驶等方面。


台积电还披露了7nm工艺进展,称已经获得了50多家客户的订单,涵盖智能手机、游戏主机、处理器、AI应用、比特币矿机等等,远远甩开了死对头三星。


张忠谋宣称,台积电已经拿到了7nm 100%的市场份额,暗示三星7nm还没有一份订单。


根据此前消息,无论是高通未来新旗舰(骁龙855?),还是苹果下一代芯片(A12?),都将独家交给台积电7nm工艺代工。


台积电预计,7nm将在今年第二季度投入量产,第四季度达到最大产能,收入贡献比例也将达到10%。


当然,台积电还会继续推进10nm工艺,今年的收入占比也会进一步提升。


不过坏消息是,硅晶圆的价格预计会在2018年继续上涨,台积电的毛利率受此影响将下降0.5-1.0个百分点。



八、三星否认“诱使”用户换新机的指控

三星电子否认了意大利反垄断机构提出的“诱使”用户换新机的指控,并表示将全力配合意大利竞争管理局查清事情的真相。此前,一家意大利放垄断机构因iPhone“降频门”事件开始调查苹果公司,不幸的是,三星集团同样被列入调查名单。这家反垄断机构认为三星和苹果通过升级手机系统,故意拖慢智能手机以推动用户购买新机。


针对这家公司的指控,三星发表声明说:


“三星并没有通过软件更新来降低产品在整个周期内的性能,我们将全力配合意大利竞争管理局的调查,以证清白。”


最近一段时间,三星和苹果一直处于这样的指责当中。苹果公司虽然否认了这件事,并说明降低处理器性能是为了防止旧设备自动关机的事实,但最终向消费者道歉,并提出以218元的优惠价格为旧设备用户换电池。三星电子则完全否认了这些指控。


三星已经要求对这些指控进行公开调查,并表示将会全力配合。从2014年开始,智能手机成为三星电子的主营业务,但是现在由于半导体业务的增长,三星开始享受芯片带来的利润。

分析人士认为,三星的创新体现在智能手机的表现形式,而苹果则更注重于引入更好的硬件。



九、北斗”逆转“有机无芯”局面 有望成为标配

作为一个从一出生就注定要走向寻常百姓家的“国之重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何时用、谁能用、怎么用等问题一直备受瞩目。也因此,1月12日,在“北斗”卫星又一次成功飞天,拉开2018年高密度发射序幕之际,这些盘旋已久的问题再次被提及:“北斗”,何时真正来到我们身边?


眼下“北斗”所处的环境,和10多年前第一颗名为“北斗”的导航卫星面世时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撇开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谈,仅就“北斗”自身而言,也正在从“三步走”中的前两步“向中国提供服务”“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迈向最后一步“向全球提供服务”,而留给这一步的时间仅剩两年——2020年年底前我国将建成真正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年“北斗”除了编织天上的太空网络之外,也在不断为地上的人类提供服务,而这个服务的开通时间已达5年之久。在去年年底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言人冉承其透露,这5年来,我国推出的全球首个支持“北斗”的加速辅助定位系统,服务覆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用户突破1亿,日服务达2亿次。


巨大数字的背后,却可能是普通民众的另一番感受,即除了某些专业领域所听闻的北斗放牛、北斗菜之外,大众日常生活里似乎再难觅到“北斗”的影子。“北斗”这张耀眼的“国家名片”,究竟去哪儿了?


说起“北斗”的应用,冉承其往往先谈国家安全和重点领域,其次才是大众消费领域。毕竟,作为掌握一个时间和空间精度的复杂系统,“北斗”有着让我国从根本上摆脱导航技术受制于人的意义。而在国家安全和重点领域,“北斗”已经“标配化”使用。


按照冉承其的说法,这种应用已经形成从芯片到终端、到制造业、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以芯片为例,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截至2017年年底,国产“北斗”芯片累计销量突破5000万片,接收机天线已占国内市场份额90%。


反观5年前,国内没有一片国产“北斗”芯片,“有机无芯”也一度成为人们诟病的问题。别小看这一个个芯片,这些正是“北斗”走向寻常百姓家的前提。曾有记者问冉承其,“北斗”对当下火热的无人驾驶有没有帮助?他说,事实上,国内已有不少专注无人驾驶的企业,将“北斗”芯片加入整个系统的研发里面。


改变来的似乎有些慢,不过一旦来了,却异常猛烈。用这句话来形容“北斗”应用恰如其分。冉承其给出一组数据:过去5年,我国480万辆营运车辆上线“北斗”,建成全球最大的北斗车联网平台,全国4万余艘渔船安装“北斗”。


相应的一组数据是,相比2012年,我国公安出警时间缩短近20%,突发重大灾情上报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应急救援响应效率提升2倍。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负责人彭思义说,这些数字都有“北斗”的出力,截至去年年底,“北斗”也累计救助渔民超过1万人,甚至被渔民称为“海上保护神”。


人们很难想象,在5年前,我国各行各业所用的基本都还是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尽管那时已经有十几颗“北斗”卫星飞上太空。用冉承其的话说,“5年来,‘北斗’由‘高大上’转为‘接地气’”。


他以北京为例,已有33500辆出租车、21000辆公交车安装“北斗”,实现“北斗”定位全覆盖;1500辆物流货车及19000名配送员,使用“北斗”终端和手环接入物流云平台,实现实时调度。


当代社会里的人有这样一种错觉,即只要手机上用不到的,似乎就很难说“来到了身边”。而按照冉承其的说法,目前,世界主流手机芯片大都已支持“北斗”,他还透露,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北斗”正成为标配。


像水电一样的新位置革命 约车最后十米不再靠电话“喊”


对于一套导航系统,人们最为关心莫过于其定位精度,但鲜为人知的是,仅仅依靠“天上”的卫星,定位精度往往只能控制在10米量级,而要提升这个精度,短时间来看似乎只能从“地上”下功夫。


眼下,就有一张由1400多个北斗基站和上万台套设备组成的“北斗网”在中国境内铺开。这在冉承其眼中有着非常的意义,“这将为整个传统的位置导航服务带来革命性变化,北斗的高精度服务,在中国将成为一种像水电一样的公共服务!”


他举了个例子,在普通导航时代,使用车载导航仪“很容易就出错”,尤其在一些主路辅路的路口。但如果用了“北斗”,在车辆抵达的最后100米甚至10米,或许不必再靠电话“喊”来确认服务,“车可以直接开到你的脚下”。


事实上,这张“网”并非凭空搭建,在GPS时代,我国气象、交通、国土资源等多个行业就已经建有大量GPS基准站。冉承其说,通过技术升级改造,这些基准站将可变为“北斗”基站,建成国土范围内无缝隙覆盖的“北斗”地基增强网。


他还透露,在去年上半年,我国已经基本具备提供服务的能力,初始的服务能力可以提供米级、分米级的高精度服务,在某些局部区域已经实现了厘米级的高精度服务。完全建成后,人们就有望感受到从10米,一下子到分米级、厘米级的体验飞跃。


去年5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全国卫星基准服务系统的工作成果。该局副局长李维森在会上提到,我国已经具备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实时导航定位的能力。


这次会议还向外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即普通民众将享受“亚米级”精度的服务,而“厘米级”和“毫米级”的精度服务则是向专业用户开放。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司长白贵霞说,面向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服务,主要是基于实际需要,并综合考虑成本、效率、信息安全等因素。以亚米级为例,简单说就是不到1米的精度级别,比如0.8米、0.9米,均是优于1米的精度,这对普通民众使用车载导航服务已经足够。


他还提到,从技术成本上来说,厘米级和毫米级的服务终端,需要采用专用装备。但从目前的制造工艺来看,这种装备很难“加载”到手机里。当然,从信息安全角度分析,厘米和毫米精度的定位已经涉及国家地理信息安全,也需要具备相应资质才能获取。


四大门派“握手言和” 一百多颗卫星携手“照耀”地球


两月前,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一份名为《北斗与GPS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的文件,引发不少关注。冉承其说,所谓兼容与互操作,通俗来讲就是共处共用,而这个协议的签署,就是两个导航系统“共处共用”的一个重要标志。


放眼全球,包括美国GPS、欧洲伽利略GALILEO、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以及中国“北斗”在内的世界四大导航“门派”,争奇斗艳。但对普通用户而言,撇开其他因素不谈,对于触手可及的产品往往选择能用的,好用的。


冉承其说,从这份声明开始,GPS和“北斗”两个系统在国际电联的框架下已经全面实现了兼容。这意味着,普通用户在不太增加成本或者基本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就可以同时使用“北斗”和GPS两个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卢晓春谈到这次合作时这样评价:“具有历史意义。”她说,根据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接收机需要同时“看到”至少4颗导航卫星,才能实现定位。如果使用单一导航系统,一旦接收机与某颗卫星断开联系,会影响定位服务的持续性。


如今,“北斗”与GPS实现互操作以后,用户用一台接收机能同时接收两个系统的卫星信号。卢晓春说,如GPS卫星数量不够的话,还有“北斗”卫星,用户使用“定位”的稳定性和精度会更高。


事实上,早在2006年,联合国就成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目的是协调各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性和互通性。冉承其说,基于该平台,中国“北斗”除了和美国,也和俄罗斯、欧洲之间建立了合作机制。


他说,可以预见在未来某一天,“北斗”和其他系统都可以兼容,“北斗”的用户可以使用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在天上100多颗卫星的照耀下,大家享受的卫星导航服务也会更舒畅”。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北斗’已走出国门,正加速融入世界。”冉承其说。



十、

住友化学传退出蓝宝石基板业务

日经新闻 20 日报导,住友化学(Sumitomo Chemical)已实质上退出 LED 用蓝宝石基板事业,其和三星电子共同出资在韩国设立的 SSLM 已结束蓝宝石基板的生产,三星并已撤回对 SSLM 的出资。


SSLM 为住友化学、三星于 2011 年折半出资设立的公司,其中住友化学为蓝宝石基板原料“氧化铝”的重量级供应商、三星则一度将 LED 事业视为核心事业之一,双方原先计划借由“强强联手”、扩大新兴国家等市场的 LED 市占率,不过因中国厂商低价攻势猛烈,导致事业环境恶化,迫使三星决定大幅缩小 LED 事业,也让 SSLM 走上结束生产蓝宝石基板的命运。


SSLM 大邱工厂结束蓝宝石基板的生产后,其现有设备将转为生产锂离子电池用材料,将成为“分隔膜”(separator)的专用工厂。


分隔膜为用来决定电池安全性的关键材料,住友化学的分隔膜产品获 Panasonic 采用,出货给 Panasonic 和美国特斯拉(Tesla)共同营运的“Gigafactory”超级电池工厂。


截至北京时间 22 日上午 9 点 50 分,住友化学下挫 1.16% 至 852 日元;住友化学 1 月 9 日收盘价 875 日元创 10 年来(2008 年 1 月 15 日)新高纪录。


【关于转载】: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摩尔芯闻MooreNews”微信公众号。谢谢合作!

【关于投稿】:欢迎半导体精英投稿,一经录用将署名刊登,红包重谢!来稿邮件请在标题标明“投稿”,并在稿件中注明姓名、电话、单位和职务。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MooreRen001或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半导体高薪职位